第一章1.學生道德素質教育的意義

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與升級理論指導

學生素質教育與全麵升級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與升級方案1.學生道德素質教育的意義

道德素質教育,體現了教育的社會性和階段性,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智育、體育等相互聯係,彼此滲透,密切協調,共同育人。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對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促進社會全麵進步,具有重要的意義。學生的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素質一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必須通過後天的教育和長期自我修養的過程,才能養成和提高。道德素質養成教育在學生的道德素質的培養與形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道德素質養成教育的含義和過程

所謂“養成”,指的是學生不僅要在課堂上係統地接受道德教育,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和社會實踐中自覺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使道德內化為道德主體的自覺意識,自覺的習慣,自動的要求,形成一種有形的道德自律,使道德行為成為智慧的載體。

道德素質培育過程就是德育教育過程。在德育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關係是主要矛盾。如果把這對矛盾關係處理好了,其他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在教育過程中,對這個矛盾的兩個方麵,也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不可以平等對等的。因為相比而言,在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教育者始終處於主導地位,而學生一般是處於被動地位。因為教育者就是管理者,學生就是受教育者,是被管理者。學生的思想道德知識獲得的渠道主要是教師的言傳身教,學生的高尚的道德品質,良好的行為習慣也隻有通過管理與教育才能養成。所以說,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德育工作的成敗。我們的強調教育者的主導作用,目的是要更加突出受教育者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沒有受教育者的主動接受和配合,教育的結果必然是失敗。隻有充分認識和擺正學生在教育過程中所應處的主體地位,才能調動起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取得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蘇霍姆林斯曾經說過,“隻有能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自我教育是一個人道德素質形成與提高的內在因素,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也就在於通過誘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自我教育能力,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個體道德完善過程隻有通過自我教育、自我修養才能達到目的。任何教育者,都不可能代替受教育者完成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學生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經曆的階段是在“依從”的基礎上“認同”,然後再“內化”從“他律”走向“自律”,達到道德素質養成之目的。

道德素質養成教育的意義和作用

道德素質培育過程具有突出實踐性和修養性。在實踐和修養過程中,強調引導學生通過“知”、“行”統一進行自我鍛煉和自我修養,對完成德育工作目標,培養全麵發展的各級各類優秀人才的意義和作用是非常深遠和重大的。江澤民同誌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求知與修養相結合,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優秀文化傳統。沒有好的品德,也不可能把學到的知識真正奉獻給祖國和人民,也就難以大有作為,青年時期注重思想修養、陶冶情操,努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自己一生的奮鬥和成就將產生長遠而巨大的作用。”

個體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是知、情、意、行相統一,相結合的辯證過程。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應向受教育者反複強調自我修養,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意義,引導他們結合自己成長的實際,身體力行,堅持不懈的踐行,隻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們樹立起正確的思想意識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也隻有主動自覺地在生活和工作實踐中養成正確的思想意識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良好的道德習慣和行為習慣,健康的生活,順利地成長,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的需要。也隻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為習慣,受教育者才能逐步用正確的是非標準去分析問題,學會和掌握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運用它主觀能動地去認識社會、人生,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和問題,並能把自身的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推而廣之,產生一定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隨著社會的前進和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良好的道德意識和行為逐漸內化為大多數人一種自覺的智慧實踐,把對人類的殷殷關懷推廣到人類自身、社會與自然乃至太空,真正建立起一個富有人情和人性的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必須重視道德的力量,道德素質的力量,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道德以及道德養成在塑造人的心靈秩序和人格結構方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