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分文解釋下(1 / 3)

複次,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法門,受持讀誦修行,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悉覺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聚。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舍恒河沙等無量身,如是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以身布施。若複有人,聞此法門,信心不謗,其福勝彼無量阿僧隻,何況書寫受持讀誦修行,為人廣說。

就(c)校量信門行德中,文言受持讀誦者。聞慧之中有三法:一受,二持,三讀誦。修行者,內思,及為他說等,福中之勝也。問:何故此中廣校量者?引證之中,決疑勝故。

就﹝(二)2、(2)﹞b以略顯廣成信門中,大分有四:(a)舉總信相。(b)須菩提我念過去已下,引往事證成。(c)若複有人於後末世已下,舉勝校量以勸學。(d)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已下,舉廣結略。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此法門,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修行此經,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思議不可稱無有邊無量功德聚。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則於此經,不能受持讀誦修行,為人解說。若有我見眾生見人見壽者見,於此法門,能受持讀誦修行為人解說者,無有是處。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輕賤。何以故?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就(a)總中,略有十二事:一舉德無邊,二舉所以非小,三上聖智見加持,四成無邊功德,五成大果因,六非小境界,七非凡能知,八感眾供養,九成處是勝,十恭敬供養有福,十一滅三世罪,十二當得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隻阿僧隻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十四億那由他百千萬諸佛,我皆親承供養,無空過者。須菩提!如是無量諸佛,我皆親承供養,無空過者。

就(b)引事證成有二可知。

若複有人,於後世末世,能受持讀誦修行此經,所得功德,我所供養諸佛功德,於彼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c)舉勝校量。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後世末世,有受持讀誦修行此經,所得功德,若我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疑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法門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就(d)舉廣結略門中有三可知,文雲心則狂亂者,不得靜住,離淨法故。疑者,猶豫不得定心故。惑者,不成明智故。不信者,不見勝德故也。

就大段﹝(二)2、﹞(2)約彼行相顯三種般若,問:此下明行教,與前行教何別?答:前文約見聞已去說,此約成觀已去說也。文中大分有三:a、陳四疑,問三種般若體相。b佛告須菩提菩薩發下,廣答顯相。c、須菩提發阿耨已下,結成前義。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住?雲何修行?雲何降伏其心?

問:何故須約行說?答:學者於聞思雖複明了,於修不進不發有迷,故須重明也。就b段廣答顯相文中,大分有二:a、約行釋三種般若體相。b佛言須菩提如來得阿耨菩提已下,約行釋其餘疑。

就a、文中,大分有五:(a)約眾生界釋三種般若。(b)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已下,引彼往昔行事證成。(c)須菩提若有人言已下,辨行真偽。(d)須菩提譬如有人已下,顯行分量。(e)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莊嚴佛土下,會相入實。今此所以對行廣明三種修行者,為前起解我能如是修三種行,不免喧雜分別,為除此惑,故須約行辨三種也。

佛告須菩提: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令入無餘涅盤界。如是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眾生相、人相、壽者相,則非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就(a)行體相門中有五:初總辨生起菩提心。二我應滅度下,明心所趣。三如是滅度下,顯其實相。四何以故下,問答顯過。五何以故下,舉實結成。問:此文內辨三修行及以發心,何故一處通釋而不別明者?答:前是解法,須約別論之。今就行門,不得分別。由眾生即無,與佛不異。解此法故,即名菩提心。由知眾生即無我空故,即名如是住。成無分別智證,即名如實修行。本來無煩惱,即名降伏其心也。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須菩提白佛言: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於然燈佛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受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受記,作如是言:『摩那婆!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須菩提!言如來者,即實真如。

就(b)引往事為證,內大分有六:初審定可不。二須菩提白佛言下,有二句,答顯實相。三佛言如是下,述成正義。四須菩提若有法已下,反成其失。五以實無有法已下,以理成事,有二句。六何以故已下,問答約佛顯成行相,亦即兼釋伏疑雲若無菩提,即無諸佛如來。為決此疑,故文雲即實真如也。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人不實語。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不實不妄語。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就(c)辨行真偽中有五句:初明言不稱實。二舉義證言。三須菩提如來所得下,顯法同異,不同有為五陰相故,文言不實;無色等相即菩提相故,文言不妄語。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類成正義。五須菩提所言一切法,結成正義。文言一切法,即真如體故;複一切法,即如來證故;即非一切法,色等相不住故。故名一切法者,即諸法非法,是諸法法。

就(d)顯行分量中,大分有二:初舉事顯成分量。二佛言須菩提菩薩亦如是下,結成分量廣大。

須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妙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妙大,即非大身,是故如來說名大身。佛言: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非菩薩。佛言:須菩提!於意雲何?頗有實法名為菩薩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眾生無人無壽者。

前文有三句可知,所以成法分量者,為其行體離煩惱障及智障,畢竟具足法身故。此中妙大有二種:一者遍一切處;二者功德大,是故名大身。遍一切大者,真如一切法不差別故。文言即非大身者,離諸相身。名大身者,是真如體。就第二結成大身內有四:初結成大義。二佛言下,審定可不。三世尊已下,顯成正義。四是故佛說下,舉聖教結成正義也。

就(e)會相入實中,大分有四:甲、正明會依正二相。乙、佛言須菩提於意雲何如恒河中下,明行德分量。丙、須菩提於意雲何佛可以具足相下,辨行離相。丁、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已下,顯行殊勝。

就甲、文中,大分有二:(甲)會依報相以從實行。(乙)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已下,會其正報以從行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