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會入法界品初辨回心章

回心義者。大分有二。一據未入佛法以明回心。二據入佛法無流之際解脫分善。以辨回心。初據未入者。謂其一闡提位相似修行。其修行人。具人法義。文解行病乃至理事等。從其多劫。修邪善因。後克究竟無盡阿鼻地獄果等。如來大悲。設法偏救。所有委曲。具在經文。今略。要問。作普敬認惡法。會彼闡提。令入一乘。其法具如問答中辨。極至生淨土。得不退位。得常見佛。即回向一乘。二據入佛法無流際解脫分善者。如來善巧設二門。則一約始門。謂依法華經窮子喻等。義當是愚法聲聞。發過去往劫已來。從闡提位入聲聞乘。據此教分。即是先在闡提位時。未修一念菩提分善所有解行故。文判為辛苦窮也。仍窮子身。本是長者富有之子者。義當法性實相如來之藏不染而染分。乃至佛性。隨其流處。種種味等。是其位也。由不染而染故。所以不說貴名。後若回心。義當契其法性。其理即合染而不染。名為王種貴也。據此道理。窮子之喻。約愚法聲聞位說。義通闡提位等。問回心聲聞一切俱回耶。答若約聲聞自不退位已後不回。若約初教。回者回不回者不回。若約終教。一切俱回。若約頓教。無回不回。若約別教。如前所說。一切俱回者。如楞伽經雲。味著三昧樂。安住無漏界。無有究竟趣。亦複不退還。得諸三昧身。乃至劫不覺。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覺。彼覺法亦然。得佛無上身。二約終義辨回心者。如下經文。大智舍利弗。與五百比丘。回心向文殊師利。並言宿種善根現。六千比丘。顯久共修行。成實眷屬。舍利弗身。在佛法中。義當聰明位。今舉為回者。則顯其行終具智慧相。今複回心。當回之時。即得十種大法。及十眼十耳等際。具在入法界經文。當知。其義是終非始。其位在頓悟熟教義。通初教等。舉此始終兩位。為其法式。中間諸義。準即可知。又回心法。對彼五乘。亦有始終不等。如窮子一人長者遣使。方便與直等。義當從人天及大眾部已去。乃至初教。如舍利弗回心等位。義當初教已去。乃至頓教。及終教已下。仍回心分齊。多種不等。或有從闡提入聲聞者。從聲聞回向緣覺及初教者。或有聲聞回向直進及終教者。或有回心向頓教及一乘者。如是五乘機性。上下不同。回心亦別。如是之義。準之可解。於中所有教分解行理事人法教義等差別不同。接引前機。如是之義。準亦可知。問下經明回心。大智舍利弗等。佛出世已在其他國。異時異處。方與目連等入其佛法。因何華嚴經會第二七日。佛未移動。即有大智舍利弗等五百聲聞。並有舍利弗弟子六千比丘。其祇洹林。及普光法堂。並未建立。因何具述。在於經文。答如來依解脫德。建立一乘故。下經雲。於一微塵中。建立三世一切佛轉法輪。當知。今所成一乘教者。即是其事。依九世入智。融九世法。成其十世。謂過去過去世。過去現在世。過去未來世。現在過去世現在現在世。現在未來世。未來過去世。未來現在世。未來未來世。三世相即。及與相入。成其十世。當第二七日時。如是等法。皆悉現前。廣說如經離世間品。若欲識華嚴經無盡教義者。當依六相因陀羅微細智。及陀羅尼自在法智知。餘義如別章。

賢聖善知識章

賢聖者。順理名賢。得理是聖。在物先知。亦為眾情所識故名知識。賢聖之義。教有三位。一二十七賢聖。謂初隨信行。二隨法行。三無相行。四須陀洹。五行斯陀含。六斯陀含。七行阿那含。八中陰滅那含。九生滅那含。十不行滅。十一行滅。十二樂慧上行。十三樂定上行。十四轉世。十五現滅。十六信解脫。十七見得。十八身證。十九退相羅漢。二十守相。二十一死相。二十二可進相。二十三住相。二十四不壞相。二十五慧解脫相。二十六俱解脫相。二十七不退相。初有十八人。是學人。次有九人。是無學人。就學人中。初三人是須陀洹行。次一人是須陀洹果。次一人斯陀含行。次一人斯陀含果。次一人阿那含行。次十一人阿那含果。此十一人。亦是阿羅漢行。此是小乘。亦同於初教。二次有四十二賢聖。謂十解.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四十一是因。一是果。此義在三乘。局在直進及終教。上之二位賢聖知識。若為一乘教所目。即屬於一乘。三依其別教。有四十五知識。大位有三。一位位及理行有四十五知識。廣如入法界品。二主伴相資有一百十三。據起化分齊實行境界。則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知識。問如大品經。薩陀波侖求善知識。曇無竭菩薩是何知識。答曇無竭。義當熟教信位終心直進教十回向。二教般若成就信究竟不退處。與物為軌。是三乘義。非一乘位。於三乘中。在十信終心解行位前。知識有十義。如離世間品說。名十種知識。所以說十者。欲顯無量故。所以將十種為知識義。答為知識教興意。在攝物故也。餘義如別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