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萬物之靈長,而大自然中的動植物其實也毫不遜色。海豚會義無反顧地救起處於危險中的人和動物;信鴿會千裏傳書充當信使;毒蛇集體進入教堂虔誠地朝聖;植物有細膩的情感,能準確預報天氣,有血型,會跳舞。這些生物在不被關注的世界裏演繹著生命的神奇,為大自然增添無限生機和趣味,認識它們會發現其實所有生命體都可以溝通,隻是我們一直忽略了……
鯨魚為什麼集體自殺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有些動物也和人一樣會自殺,甚至集體自殺。有時會從電視裏看到這樣的場麵:退潮後的海邊淺灘上躺著鯨魚的屍體,就像擱淺的船一樣。有時是幾頭,有時是一大批。沒有被驅趕,也沒有被捕撈,鯨魚為什麼會離開大海,衝向海灘自取滅亡呢?
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島是一個古老而美麗的地方,這裏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它有“世界的盡頭”之稱,因此是世界上最令人神往的地方。但這個美麗的地方每年都會發生悲慘的鯨魚擱淺死亡事件。據統計,在過去的80年間,塔斯馬尼亞島共發生過300多起鯨魚“集體自殺”悲劇。塔斯馬尼亞簡直就像是鯨魚群的墓地。為什麼鯨魚選擇這裏作為生命的歸宿地?
1972年12月,在加拿大東南部的塞布爾島沿岸也發生了這種怪事。120頭小齒鯨從大海中努力向岸邊遊來,黑壓壓的鯨群方向一致地向岸邊壓來,人們想盡辦法把它們往回驅趕,但都沒有成功。就像抱著必死的決心一樣,它們不顧一切地往岸上衝。接著,一頭接一頭地倒在沙灘上,不久,一百多頭鯨魚就把27千米的海灘鋪滿了,人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世代棲息在大海裏的鯨群為什麼會突然之間一反常態衝向海灘?
1976年,悲劇再次上演,美國佛羅裏達州的海灘上,突然有250頭鯨魚遊入淺水中,當潮水退下時它們被擱淺在海灘上。為了營救這些鯨魚,美國海岸警衛隊員們和百名自願救鯨者馬上展開救助。他們用消防水管向鯨魚噴水,想以此延緩它們的生命。還開來起重機,試圖把鯨魚拖回大海,但還是沒能阻止鯨魚自殺。
目睹這些鯨類集體大規模自殺的怪景,人們不禁發出歎息,同時為這種不可理解的自殺行為感到迷惑。科學家們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研究他們發現,鯨魚的集體自殺與它們的回聲定位係統有關,鯨魚不靠眼睛辨別方向,而是具有一種高靈敏度的回聲測距本領,它們能發出超聲波,超聲波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形成回聲,鯨魚擱淺海灘很可能是定位係統發生誤差,因此鯨魚迷失方向。
還有人研究發現,也許耳內寄生蟲是使鯨魚擱淺的罪魁禍首,它們破壞鯨魚的回聲定位係統,誤導了鯨魚而釀成大禍。對死去的鯨魚解剖發現,死鯨氣腮兩麵紅腫病變,原因很可能是定位係統病變,使它們喪失了定向定位能力。
美國生物學教授們認為鯨魚集體自殺是由於水下爆炸、軍艦發動機和聲呐的噪音引起的。他們發現1989年10月,24頭劍吻鯨衝上加那利群島沿岸的淺灘,當時該群島附近海域正在進行軍事演習。1985年,軍事演習時有12頭鯨魚衝上海灘。1986年4頭鯨魚衝進蘭薩羅特島擱淺,島嶼海域正在進行海軍演習。委內瑞拉沿岸發現大批擱淺鯨魚時,剛好附近也在進行水下爆炸。
法國海洋哺乳類動物研究中心的科列德博士也同意這種說法,他發現軍艦聲呐和回聲探測儀所發出的聲波及水下爆炸的噪音,會使鯨魚的回聲定位係統發生紊亂,這是導致鯨魚集體衝上海灘自殺的主要原因。
到底什麼原因導致鯨魚集體自殺,至今沒有定論。
恐龍是如何滅絕的
兩億年前的中生代,地球上的霸主是盛極一時的大型動物——恐龍。因此中生代也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那時地球第一次被脊椎動物占據著。中生代氣候溫暖、森林茂密,這些爬行動物有足夠的食物,因此幾百萬年的時間裏,恐龍得以大量繁衍,種類也發展很多。但是,中生代末期,即6500多萬年前,身為地球主人的恐龍忽然全部滅絕了,隻留下大批恐龍化石。這次生物大滅絕還在地層化石中留下了清晰的痕跡。恐龍滅絕給人類留下了一個亙古疑案,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恐龍遭受滅頂之災呢?
最權威的觀點是“碰撞理論”。這一理論認為恐龍的滅絕和6500萬年前的一顆隕星墜落有關。據研究,當時有一顆小行星墜落到地球表麵,它引起一場大爆炸,大量的塵埃被拋入大氣層,形成遮天蔽日的塵霧,導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暫時停止,恐龍因此而滅絕了。這個理論獲得許多科學家認同,後來發現的大量的銥元素也為其提供了證據,因為這種異常的元素在地球上沒有,其他星球則很多。1991年,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發現一個年代久遠的隕星撞擊坑,這個事實也為此觀點提供了證據。今天,這種觀點似乎已成定論了。
此外還有很多觀點,比如,1.氣候變遷說。中生代末期地球氣候發生變化,氣溫大幅下降,因為恐龍是冷血動物,身上沒有毛和保暖器官,無法適應氣溫的下降,都被凍死了。2.物種鬥爭說。恐龍統治末期,地球上出現了原始的小型哺乳類動物,這些動物屬齧齒類食肉動物,可能以恐龍蛋為食。而這種小型動物沒有天敵,因此繁殖很快,最終吃光了恐龍蛋。3.大陸漂移說。地質學研究證明,恐龍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陸隻有一塊,後來地殼變化,侏羅紀時這塊大陸發生分裂和漂移現象,最終導致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恐龍因此滅絕。4.地磁變化說。有些生物的死亡與磁場有關已被現代生物學證實,地球磁場變化時那些對磁場敏感的生物,很有可能滅絕。5.被子植物中毒說。中生代末期,裸子植物逐漸消亡,地球上開始生長大量的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含有大量毒素,而它們又是恐龍的食物,毒素長期在體內積累,最終毒死恐龍。6.酸雨說。研究推測,白堊紀末期可能下過強烈的酸雨,恐龍通過飲水而出現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後一批批死掉了。
關於恐龍滅絕原因的假說,遠不止上述這幾種,但是各種說法都不能令人信服。不管何種原因,恐龍滅絕都是一個令人充滿好奇的事情,大自然的規律就是,各種物種都會經曆產生、發展、滅亡。隻是恐龍這種巨型動物的時代讓人們過於向往,所以才會有如此之多的猜測,相信通過恐龍化石,以及科學家研究的深入,這個謎最終會解開。
旅鼠集體投海為哪般
1876年,一艘船航行在北大西洋海麵,忽然船員看到海邊岩壁上大批旅鼠跳入海中,一批沉沒後又一批緊接著跳下海,爭先恐後。沒多久,海麵上漂浮著難以計數的死鼠,由於太多竟然使船無法向前航行。目睹這個場景的船員們都極為吃驚。
旅鼠生活在北歐、俄羅斯和蒙古西北部地區,樣子和田鼠差不多。但它們繁殖能力極強,一年能生七八胎,每胎可生12個幼崽,而且20多天幼崽即可成熟,並且開始生育。其實旅鼠投海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經過觀察,發現每4年旅鼠都會投海。那麼旅鼠為什麼要周期性地投海自殺呢?
有人認為旅鼠周期性投海自殺,是由於繁殖力太強,數量過多,食物供應不上,便集體遷移去別的地方尋找食物,不小心走到海邊時誤當成小河溝,結果紛紛跌入海裏而死。但這解釋不通後麵的旅鼠看到前麵的旅鼠淹死為什麼還前仆後繼,況且,所有的旅鼠集體遷移最後的目的地都是海邊,好像就是有目的地朝海邊走的。
所以有人說旅鼠遷移根本不是為尋找食物,旅鼠是一種齧齒類動物,主要以草根、草莖和苔蘚之類的植物為食,這些植物遍布北極草原,不可能發生嚴重的饑荒。科學家經過觀察發現,旅鼠遷移意識很強,一大群聚集在一起,忽然朝著同一個方向,浩浩蕩蕩地出發了。路上不斷有新的旅鼠加入,最後往往達到數百萬隻,它們跋山涉水,勇往直前,一直奔到大海,然後紛紛跳下去,直到全軍覆沒為止。這種周期性的活動有一定的路線和目的,不可能是偶爾的一次饑荒逃亡,而且它們遇到食物豐美的地區也不停留,由此可見遷移的原因不是因為饑荒,而是另有他圖。
旅鼠似乎是按照某種嚴格的指令,毫不猶豫地奔向大海並把那兒當成自己最終的歸宿,那麼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有人說旅鼠太多,無法生存下去,便成批去“慷慨赴死”,以換取少數同類的生存,這種解釋太溫情,而且同樣沒有根據。還有人認為旅鼠性情太暴躁,不顧一切要遷移,但是,難道留下的旅鼠就是性情溫馴的嗎?難道脾氣暴躁就要每4年發一回脾氣,去跳一次海嗎?旅鼠跳海仍然是人類不可理解的怪事。
海豚見義勇為
海豚憨態可掬,一直很受人類喜歡,海豚有很多奇特行為,但讓我們最感興趣的還是它那見義勇為的救人行為,在世界各地,流傳著許多海豚救人的故事。
早在公元前5世紀,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就記錄過關於海豚救人的事:古希臘音樂家阿裏昂有一次帶大量錢財乘船回希臘,在途中遇到歹徒,麵對謀財害命的壞蛋,他悲傷地唱完最後一首歌,縱身跳下大海,正在這時,一隻海豚飛速遊過來,背起他離開危險之地,一直把他送到安全的地方。
到了現代,海豚救人的報道更多了。1964年,日本一艘輪船航行過程中發生意外沉沒,幸免於難的4名船員在大海裏拚命掙紮,想盡快遊向岸邊,但海岸太遠,他們已經筋疲力盡了。正在生死關頭,忽然看見兩隻海豚迅速來到他們身邊,各馱起兩個人向岸邊遊去。
這些危難時仿佛從天而降的海豚,不知道救過多少人了。因此它們被譽為“海上救生員”,很多國家都頒布了法規來保護海豚。所以海豚救人已經不是新鮮事,而它為什麼會救人才讓人們感興趣。
動物學家對此進行了長期觀察和研究,有趣的是,海豚不單救人,它們也搭救其他它們認為處於危險中的動物和物品:海洋公園裏,一隻已經死去的小海豚不斷被海豚媽媽托起來,托出水麵。漂過海豚身邊的氣墊、救生圈、木板等任何物品,都會引起海豚注意,都會成為它們搭救的對象。1955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水族館還發生過更有趣的事,一隻海豚為救它的宿敵——一條小鯊魚,竟然連續8天把它托出水麵,結果這條倒黴的小鯊魚最終因此而喪生。
原來海豚的救人美德是源於其撫養孩子的天性,海豚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動物,它們潛入水中遊泳時隔一段時間需要到海麵呼吸,不然會窒息而死,所以小海豚剛出生需要經常被托起來呼吸,因此海豚養成了這種本能。當遇到溺水者時它們同樣會有這樣的反應。
但科學研究發現,這種說法過於低估海豚,原來海豚的智商很高,它們的腦重量超過黑猩猩,其學習能力和智力都很發達,因此救人完全是自覺行為。因為海豚知道把人推向岸邊而不是推向大海。
海豚對人類十分友好,甚至可以說是充滿恩情。從來沒有海豚傷人的記錄,即使親眼看到同類被人類殺害,海豚也是靜靜旁觀,決不發起攻擊,對於協作精神很強的海豚,對於高智商的海豚,這種表現到底是為什麼?連科學家也很困惑。
毒蛇也來朝聖
毒蛇也朝聖?是真的嗎?它們為什麼朝聖呢?在希臘的西法羅尼島確實有毒蛇朝聖,這不是隨意編造的。
希臘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每年的8月6日到15日,數以千計的毒蛇從四麵八方聚集而來,然後直奔西法羅尼島上的兩座小教堂,盤結在教堂的聖像下麵,靜靜待上十多天才慢慢離去。整件事情就像有人指揮似的,沒經曆過的人很難相信。然而,據記載這已經持續120多年了。
很神奇的是,毒蛇朝聖的日子是希臘的重要節日:8月6日是希臘紀念上帝的日子;8月15日是紀念聖母的日子。而且每條蛇的頭上,都有一個很像十字架的標記。
更神奇的是,這種毒蛇和人可以和睦相處。這種蛇有劇毒,隻要被它咬一口性命就難保,然而因為毒蛇朝聖現象,當地人認為它們有魔力,可以驅邪治病,要是能摸一下或者把蛇纏在身上,那就可以得到保佑。也許是彼此熟悉的原因,當希臘歡度這兩個節日時,人和蛇可以在一起愉快慶祝。群蛇在聖母麵前安詳地盤好,人們也穿著節日盛裝聚集在教堂裏,室內燈火通明,周圍音樂飄揚,然後舉行各種儀式,人們有條不紊地下拜、祈禱、遊行等。在這種場合中,群蛇似乎也有所表示,它們搖頭擺尾,似乎在分享人們的快樂一樣隨著音樂起舞。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這些蛇通人性了?還是教堂有什麼魔力吸引蛇群?
對於科學一直無法解釋的毒蛇朝聖現象,民間流傳著的兩個傳說給予了解釋。很久以前,西法羅尼島上的人們幸福地生活在美麗富饒的小島上。有一天,一夥強盜登上小島,肆意搶奪財富,還關押了24名年輕漂亮的修女。聖母知道後,為使修女免遭侮辱就把她們變成了毒蛇。強盜們看到美女變毒蛇後嚇得四散而逃,毒蛇也沒有再變回人。為了報恩,毒蛇在節日前來朝聖。
另一個傳說是,島上曾發生過一次海難,遇難者陰魂不散,化為毒蛇,在希臘人紀念上帝和聖母的日子來朝聖,期望得到上帝恩賜而獲得永生。
傳說終究隻是故事,毒蛇朝聖究竟為哪般?科學也無法給出答案。西法羅尼島的吸引力卻越來越大,每年前去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萬隻蝴蝶聚會
我們常看到成千上萬隻蜜蜂聚集在一起,或覓食或築巢穴,其實蝴蝶也有這樣的聚會。
平時我們隻看過三三兩兩的蝴蝶在空中飛舞,很少能夠目睹成千上萬隻蝴蝶一起翩然起舞的奇觀。我國雲南大理的蝴蝶泉就有這樣的壯觀景象,每年農曆四月,數以萬計的蝴蝶在這裏聚會,它們從樹枝上首尾銜接地垂下來,形成一條條的蝴蝶鏈,每條垂下的蝴蝶鏈幾乎都接到水麵,特別有趣。
蝴蝶為什麼聚會?它們是如何組織到一起的?原來雌蝶在性成熟期會分泌出物質,這種物質揮發而引來雄蝶,而且可以使方圓幾裏的無數雄蝶都趕來“約會”。選擇在大理蝴蝶泉是因為這裏四月鮮花怒放,而且花的樣子和翩躚起舞的蝴蝶很像,所以招來大群蝴蝶來此聚會。
蝴蝶聚會還有一種情形是成群遷徙,據文獻記載,航海家哥倫布是最早發現這一現象的人,在他的環球航行途中,曾看到成千上萬隻蝴蝶一起從歐洲飛往美洲。此後,這種現象被多次發現。據統計,全世界有200多種蝴蝶能作遷徙性的飛行,共發生過上千次遷徙飛行。那麼蝴蝶為什麼要遷飛呢?
昆蟲學家認為這是物種生存的本能行為,據此提出了兩種假說:一種猜測認為蝴蝶遷飛是對當時不良環境的直接反應,或許是食物缺乏、天氣幹旱、繁殖過剩等,從大菜粉蝶可以證明:在成蟲羽化時,如果寄生的植物不能滿足食物供應,大菜粉蝶就會遷飛;另一種猜測認為某些環境條件變化,影響到昆蟲自身的發育,並最終使之成為一種遷徙性的昆蟲。因為已經發現遷飛型蝴蝶的形態、生理狀況、行為方式都與居留型不同,並證明了光照、溫度、食物條件等變化都會在生理上和飛行能力上使昆蟲產生明顯分化。
但這兩種假說還是有解釋不了的蝴蝶聚會現象。比如美洲的大斑蝶,每年冬天來臨時,它們就會結成龐大的隊伍,從寒冷的加拿大飛往墨西哥的馬德雷山區過冬,形成了大斑蝶的大聚會。第二年春天它們又成群結隊飛往北方,飛行長達2880千米。更奇怪的是,蝴蝶的遷徙具有一定的方向,仿佛空中有一條無形的航線,飛行過程中它們很少出現偏差。這種有目的、有組織的遷徙飛行是兩種假說解釋不了的。
弱不禁風的小小蝴蝶,為什麼能飛越崇山峻嶺?飛過近三千米的這股能量從何而來?蝴蝶在天空中靠什麼定向航行並準確飛向目標的?這些問題至今還都沒辦法解釋。美麗的蝴蝶聚會究竟有多少秘密?
神奇海蝦能變性
海蝦是一種神奇的動物,它們會變換性別,從雄性變成雌性,這個有趣的現象委實給科學家出了難題,因為,至今科學也沒能破譯這種奇異的生命密碼。
海蝦短暫的一生中,既可以充當母親的角色,也可以扮演父親。剛出生時是雄性的,但一年後就會變成雌性,這個性別不會再變,會一直保持到生命最後一刻。我們可以在買海蝦時看到,有的蝦的背部長有蝦子,而其他蝦則沒有。你也許會認為前者是母蝦,後者是公蝦,但事實上這個判斷隻對了一部分。因為蝦是一種非同尋常的生命體,買蝦的時候它可能確實是母的,但一年前它卻是一隻真正的公蝦。
對這一大規模的性別變換現象專家也研究不明白,他們隻知道,蝦的機體裏同時擁有雌雄兩性胚胎。每年秋天,海底的母海蝦體內就會出現蝦子,蝦子在身體裏儲存一個冬天,到了春天才會排出體外,而到了夏天母蝦背部開始長暗紅色的斑點,這也是與公蝦相區別的一個明顯特征。
海蝦的性別轉換過程靠什麼控製?依然不得而知,科學研究隻是發現,海蝦在4歲以前的各個年齡段都能變成母蝦。美國猶他州立大學的專家們認為,蝦的世界裏一旦母蝦數量少了,公蝦將大量變成母蝦。但是,瑞典學者布·伯格斯特廖姆提出了異議,經過長達4年的研究他發現,當母蝦數量超過公蝦,而且這樣的狀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時,公蝦變母蝦的現象也沒有停止過。後來還有研究發現,由於魚類的大量撲食,海蝦的壽命逐漸變短,而公蝦變母蝦的年齡也大大提前了。
千歲蟾蜍的生存秘密
1835年,修建倫敦至伯明翰的鐵路時,在科芬特裏路段的修路工人們拾起一塊紅砂岩石,往貨車上扔的過程中岩石落在地上摔碎了。這時人們發現岩石是空心的,從裏麵竟然蹦出一隻活蟾蜍!剛從岩石裏出來時蟾蜍全身黃褐色,接觸空氣不到10分鍾就變成黑色了。岩石斷裂使蟾蜍頭部受了傷,喘氣微弱,4天後就死去了。
1865年,英國杜安郡修建供水係統時,從25米深的石灰岩中挖出了一隻活蟾蜍。地質學家判斷,發現蟾蜍的石灰岩底層大約已經形成6 000年,這隻千歲蟾蜍後來被送往哈特浦博物館保存。1901年,英國拉格比市民在給火爐添煤時,忽然發現煤中有東西在動,靠近一看,原來是一隻活蟾蜍,它沒有嘴巴,全身透明,發現後一直活了5個星期。
這些千歲蟾蜍是怎麼活下來的呢?眾所周知,動物要生存離不開食物、水和空氣,雖然蟾蜍這類兩棲動物在泥土裏冬眠時,可以不吃不喝9個月。但是,如果冬眠的蟾蜍遇到地殼運動,泥土變成岩石,又經過了漫長的地質年代,它怎麼還能像普通冬眠似的依然活著?幾千年的地質變化和運動,它是怎麼維持生存的?
一種解釋是:蟾蜍生存的岩石雖然外麵堅固實則布滿很多微小縫隙,通過這些縫隙可以滲入空氣和水分,以維持蟾蜍生存。以石灰岩這種地質結構而言,這種說法是成立的,因為在舊岩層和新沉澱的碳酸鈣之間會有不少縫隙。就算上述條件滿足了,別忘了動物生存還需要熱量,雖然蟾蜍冬眠時熱量可以降到很低,但這種狀態無論如何也維持不了上千年。因此到底岩石中的蟾蜍是怎樣存活下來的,至今也沒辦法搞清楚。
海底的真實惡魔
人們常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但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的一些湖泊和河流裏,卻有一種不大的魚,它就不怕大動物而且極具攻擊性。當地常見殘指甚至斷胳膊、斷腿的人,據他們說這是在河邊洗衣服時被咬傷的。但他們並沒看到什麼凶狠的動物,而且隻是在河邊活動,卻被咬傷了。究竟有什麼可怕的動物潛藏在水裏呢?
屢屢發生的怪事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美國探險家杜林專程來到這裏考察,他在這裏親眼目睹了一隻大鳥水中捕獵的情形,大鳥迅猛而有力地俯衝入水中,然而它並沒有撈起獵物,反而開始在水中掙紮,不一會兒就沉入水中了。杜林非常吃驚,他弄來一隻山羊作試驗,他把山羊用繩子綁住放進水裏,幾秒鍾後,水就開始翻騰,等水恢複平靜後,他拉回繩子發現隻剩下山羊骨骼了,這麼短的時間裏肉竟被啃得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