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1 / 3)

1987年4月27日是奧地利的42周年獨立日,不知道是巧合還是有意安排,美國總統裏根偏偏選擇了這一天在白宮通知奧地利駐美大使克萊斯蒂爾:根據美國有關法律,司法部宣布把奧地利總統瓦爾德海姆列入“監視名單”,不許他以旅遊者身分進入美國境內。把一個國家的元首列入“監視名單”,這在美國還是第一次,又何況奧地利是美國的友好國家,瓦爾德海姆本人還擔任過10年的聯合國秘書長。因此,裏根竟然采取這一舉動,顯然有著相當重要的原因。原來這同瓦爾德海姆的曆史問題風波直接有關。1986年3月3日奧地利《輪郭》雜誌登出了他的一份軍人入伍登記表的曆史檔案材料後,美國、以色列、南斯拉夫和世界猶太人大會等國家和組織在國際上掀起了一股調查和揭發瓦爾德海姆曆史問題的軒然大波,他們攻擊瓦爾德海姆參加過納粹衝鋒隊,在納粹軍隊中服過役,並參與圍剿南斯拉扶遊擊隊和把4萬名希臘猶太人運往死亡營的罪惡行動,還因此獲得希特勒授與的勳章。美國在這場風波中表現得尤為活躍,又是拋材料,又是找證人,來證明瓦爾德海姆確為有血債的納粹戰犯。美國的行徑引起了不少奧地利人的反感,在選舉總統時,他們在“我們奧地利人想選誰就選誰”的口號下,於6月8日選舉瓦爾德海姆為奧地利第二共和國第8屆聯總統。美國並不就此罷休,又宣布禁止瓦氏入境。美國在這場風波中如此起勁,其目的究竟何在呢?美國司法部聲稱,美國法律規定,曾幫助或參加德國納粹政府迫害無辜的任何外國人,都不準進入美國。這一借口根本站不住腳。“裏昂屠夫”巴比不正是美國保護下來的嗎?其實,在美國的表演後麵反映著國際上猶太勢力與反猶太勢力相互鬥爭的背景。瓦爾德海姆在擔任聯合國秘書長期間,聯大通過了一係列不利於以色列的決議,激起了國際猶太勢力對瓦氏的不滿,他們決心要在奧地利部統競選期間對瓦氏發難,以色列和美國國內的猶太勢力對美國的當權者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以色列是美國中東政策的支柱,而美國國內的猶太勢力無論在政界和財界都是一支重要力量,平時尚且得罪不起,更何況正值美國大選之年的前夜呢!因此美國政府也樂得來個順水推舟,以討好了國內的猶太勢力和以色列。後來,以瑞士軍事曆史學家漢斯?魯道夫?庫爾茲領導的六人國際曆史學家委員會在1988年2月提出調查報告說,瓦爾德海姆在二戰期間沒有直接犯罪活動,不能稱作納粹分子,這場風波才告平息。

為什麼紅場飛機事件使蘇聯人難堪之極

1987年5月28日傍晚,莫斯科紅場上仍然聚集著來自世界各國及蘇聯國內的旅遊者。突然,天空中隱隱約約傳來飛機聲。不一會兒,隻見一架白色小飛機在空中盤旋了三圈,竟奇跡般地降落在紅場上,飛機停穩後,人們看清這是一架“塞斯納牌”輕型單引擎運動飛機,機尾漆著聯邦德國國旗。這就是舉世聞名的紅場飛機事件。飛機駕駛者、聯邦德國青年馬蒂亞斯?魯斯特年僅19歲,飛行經曆也隻有40小時。他從赫爾辛基起飛,越過芬蘭灣,在科赫特後雅爾維地區進入蘇聯領空並長驅直入,成功地降落在離邊境線近1000公裏的紅場上。紅場是蘇聯的象征,這裏有舉世矚目的克裏姆林宮,有莊嚴肅穆的列寧墓。除了一年一度的十月革命節閱兵典禮外,其它時間是不允許飛機進入紅場上空的。魯斯特駕機闖入紅場,使蘇聯領導人極為難堪。按理說,蘇聯具有足夠的空防能力保障邊境神聖不可侵犯。蘇聯在1954年正式成立了與陸、海、空軍平行的第四個獨立軍種——國土防空軍,並一直把國土防空軍的建設放在重要地位,每年從國防預算中撥出大量款項供防空軍研製和購買先進的防空武器和裝備,在全國構成了多層次、立體化的防空體係。在莫斯科周圍,有著蘇聯人引以自豪的“橡皮套鞋”空防係統,據稱足以防禦美國的核打擊。蘇聯的西北部邊境也向來以防備森嚴而著稱。但是,一架非軍用飛機竟輕而易舉地闖過蘇聯人的重重安全屏障,直插其心髒,這暴露出蘇聯軍隊中存在的許多問題,特別是低空防禦方麵的漏洞。當魯斯特駕機越過邊境線時,蘇聯防空雷達已有所察覺,但卻把它當作一架國內飛機而沒有加以重視。蘇聯雷達曾一直跟蹤它到莫斯科上空,還有兩架殲擊機圍著它轉了兩圈,但沒有采取任何迫降措施。正是由於防空部隊過於優柔寡斷,以及缺乏戰備意識、工作消極等問題,釀成了外國飛機降落紅場的鬧劇。

尤其是紅場飛機事件正好發生在蘇聯軍政首腦在東柏林參加華約組織會議、重申一定要保衛國家的邊界安全的時刻,這就更加影響了作為軍事和科技大國的蘇聯的威望。這一事件發生後不久,蘇聯國防部長索科洛夫元帥和國防部副部長兼防空軍總司令科爾多洛夫被免去職務。雖然許多人請求寬恕魯斯特,但他還是以非法侵入罪被判處有期徒刑4年,後經多方努力,魯斯特才得以被提前釋放。

為什麼1987年麥加聖地血流成河

1987年度的麥加朝覲活動很快就要進入最後的高潮——宰性獻祭,也就是古爾邦節即將開始。這年到麥加朝覲的穆斯林有200多萬,其中有伊朗人15.5萬。各國穆斯林正沉浸在對真主的頂禮膜拜中,誰料到,一場曆史上罕見的慘案正在醞釀之中。7月31日,做完下午祈禱後,數千名伊朗人突然在大清真寺外發起遊行示威,呼喊“打死美國人!打死蘇聯人!打死以色列人!”並焚燒美國國旗和裏根總統的模擬像。沙特阿拉伯警察進行了幹預,雙方發生激烈衝突,並造成相當大的傷亡。據沙特官方公布的數字,共死亡402人,其中伊朗人275名、沙特人85名;受傷人數達649人。這裏麥加朝覲史上從未有過的流血慘案。麥加慘案的發生首先是由於源遠流長的宗教矛盾。全世界8億多穆斯林主要分成兩大派係,即遜尼派和什葉派。沙特大部分人口為遜尼派,伊朗人則以什葉派為主。在遜泥派眼中,什葉派就是異端教徒。這一矛盾在曆史上曾釀成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數次激烈衝突。1979年以後,伊朗千方百計地想把“伊斯蘭革命”輸出到阿拉伯國家。在沙特東部一些省份有不少什葉派聚居區受伊朗影響很大,為此,沙特一直對伊朗存有戒心。從1980年開始,伊朗每年都向麥加派遣數十萬朝覲者,幾乎年年都同沙特人發生大大小小的衝突。所以沙特一再加強對伊朗朝覲者的控製,兩國成見也日見加深。麥加慘案還和兩伊戰爭和海灣緊張局勢密切相關。兩伊開戰以後,沙特和科威特等國一直站在伊拉克一邊,傾其財力給伊拉克以多種形式的援助。伊朗對此深懷不滿,稱沙特為“地區反對派”,企圖通過朝覲衝突向沙特和其它阿拉伯鄰國施加壓力,迫使它們改變支持伊拉克的立場。從1987年7月開始,美國等國家派軍艦進入波斯灣和印度洋為科威特等海灣國家的油輪護航,這更為嚴重地困擾著伊朗人。伊朗擔心美國摧毀它的海岸防衛力量,從而無法集中力量對付伊拉克。所以它聲稱,如果美國襲擊伊朗在霍爾木茲海峽的軍事設施,它就要攻擊美國軍艦,並打擊美國和伊拉克在海灣的盟友。伊朗想通過在麥加製造衝突向美國進行示威,迫使美國軍艦撤出海灣 。不過,麥加朝覲演變為一場舉世震驚的流血慘案,恐怕也是伊朗人始料不及的,因為他們也不希望使自己處於多方受敵的尷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