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1 / 1)

我是28年前認識作者的,那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的固原師範,他是我的學生。那時候他給我的印象是瘦弱,衣衫破舊,但學習很刻苦。第二次見麵是3年前,他擔任西夏區教研室主任,有思想,有魄力,工作很出色。他送我幾本由他創辦的《西夏教研》刊物要我指導,我覺得他的教研思路很清晰,是一個很有追求的教育工作者。最近他出版了小說《婚戀幽夢》,語言詼諧幽默富有感染力,人物個性鮮明,很能體現他自己的風格,反映出他的文學功底很紮實。這次他要我為他的《做學生愛戴的老師》一書寫序,這是他從教28年來對教育問題長期思考的一個成果,我很高興。他不但是一個熱愛文學的探索者,而且是一個執著的教育研究者,這在教師隊伍中是不多見的!

他是隆德縣人。隆德縣是一個書香文化大縣,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了許多書法家和學者,作者也是其中之一。一個人的成長與他生活的文化環境密不可分。營造育人的文化環境比教書更重要,這是作者多次強調的一個觀點,我很讚同。在書中作者從“教育”二字的文化含義入手深層次剖析了教育的本意,視角獨到,見解深刻。另外家庭影響也十分重要,作者出生於書香之家,父親畢業於平涼隴東師範,多才多藝,性格堅毅,雖然他被曆史誤判受盡了折磨,但他把麵對挫折堅忍不拔的文化影響力給了作者,把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給了作者。這種文化的影響力是作者善於學習,堅持學習,善於思考,勇於探索的內驅力。所以,作者雖然長期處在艱苦的環境裏工作,但他刻苦努力的精神沒有變,勇於探索的腳步沒有停下來,這才有了他今天的成就。

教育工作繁雜瑣碎,極易使人產生厭倦情緒,但作者沒有出現這種現象。特別是長期處在封閉的偏遠山區重複著同樣的工作而不倦怠,還能永遠保持旺盛的追求是難能可貴的,這就是為師的品格。所以,在書中作者多次探討了教師的品德修養問題,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這無疑對改善教師普遍存在的職業倦怠現象很有幫助。正如作者所說:“對近30年來的教師生涯進行反思,有幾個奇怪的現象:一是我從來沒有覺得當老師心累過,二是我沒有出現過明顯的職業倦怠現象,三是我沒有得過什麼獎勵。……教師如果不把分數當作自己的唯一追求目標,不跟風,不急功近利,努力把自己該做的每件小事做好,不要讓學生反感,不要讓家長戳脊梁骨,不要讓良心不安,分數高點低點又有什麼關係呢?”這就是作者從教的心態,所追求的教育價值。追求教師職業的幸福既是作者從教的體驗,也是作者對教育工作者發出的呼喚,值得我們學習。

梁華和

2012年3月於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