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男人卷·夏元鼎(1 / 2)

夏元鼎生於公元1201年前後,具體生卒年皆不詳。自雲曾受仙人指點,修習陰陽五行及煉丹之術。最為後世稱奇的詩句為,“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踏破鐵鞋不如隨遇而安

佛教的流傳甚廣,在傳入中國後有許多的傳說留下,最廣為人知的便是唐三藏取經。佛教在中國的曆史十分悠久,雖然經曆了不斷的興衰,但興盛之架勢依然有增無減,在唐朝後期對佛教的沉重打擊之後,到了宋朝,佛教與儒學和本土的道教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一種思想,在之後的朝代中不斷延伸,滲透。蘇軾在《懷西湖寄晁美叔同年》的這首詩歌中寫道過:“獨專山水樂,付與寧非天。三百六十寺,幽尋遂窮年。”

在居於江南的宋王朝,佛教的淡泊寧靜之感令許多人甚感安慰,在當時市井發達,商業繁榮,佛教能給人們帶來與凡塵俗世不一樣的感覺,因此佛教在宋朝能得以廣泛的傳播也不足為奇。所以,寺廟修建甚多。當然,這點除了是因為人們思想上的信仰之外,還要得益於文人們的推廣。好比蘇軾來說,蘇軾的前半生官場起伏,而後半生則是與佛結緣,終日參悟佛法,與人討論,而在宋朝像蘇軾這樣的文人士大夫並不在少數。所以,對於佛法的參悟與推廣已經成為了當時的一種社會風氣和時代風尚。在那個時代,人們通過學習佛理可以了解到。其實寰宇如此之大,並非僅僅是天地君親師而已,還有更多他們所無法領會到的領域。

這就促使了當時的許多人對佛法產生了興趣,而夏元鼎則是其中之一。他字宗禹,是南宋時期永嘉地區的人,關於他的生平資料十分之少,隻有從一些零星的文獻上可以考究到夏元鼎愛好旅遊,而且還偶遇仙人,為他傳授煉丹采藥的秘籍。夏元鼎之後才自號為雲峰散人,西城真人。他一生強調自身修煉,屬南宗清修派。這就是關於夏元鼎的一生。

細說這些,是為了能更好的理解夏元鼎後來的思想觀念,有時候知曉一個人的經曆生平,才能了解這個人的心思如何。有些事情,知曉前因才得後果,作為曆史的尋蹤者,我們也隻能是將其一切都探究清楚。元鼎能詞,著有蓬萊鼓吹一卷,書中所寫,大多是和佛法有關。對於夏元鼎而言,作詞並非為了是名留青史,成為千古文人騷客,他更多是為了記錄他自己在清修之中的思想和論證。

天上神仙路。問誰能、超凡入聖,平虛交付。三島十洲無限景,穩駕鸞輿鶴馭。更馴伏、木龍金虎。造化小兒真劇戲,煉陽精、要戴乾為父。須定力,似愚魯。

三旬一遇交烏兔。便丹成、天長地久,桑田變否。四象五行攢簇處,全藉黃婆真土。無私授、人多胡做。堪歎紅塵聲利客,向花朝月夕尋妝婦。應不解,乘槎去。

《賀新郎》夏元鼎

而今在西方哲學和科學的大力推行下,人們對“長生不老”的追尋已經沒有當年的熱情了。但在夏元鼎所處的時代,因為對未來和時空的不甚了解,人們所能解釋萬事萬物的也隻有唯心而論了,夏元鼎自然無法走出曆史那個時代狹小的時空。在他尋師問道期間,所得來的理論到也是章剖句析,皆有灼見。

南宋學者真德秀和他交往密切,稱夏元鼎所著“讀之使人煥然無疑”。夏元鼎的詞中多講述的是強調自身修煉丹法,他主張三教合一,認為煉丹是修行的一大要事,但同時,夏元鼎也認為修煉不可強求,不能操之過急,不然會適得其反,“堪歎紅塵聲利客,向花朝月夕尋妝婦。應不解,乘槎去。”

詞尾以這句結束,表明在夏元鼎的修煉過程中,他所看重的並不單單是那成道的結果,還有修行過程,夏元鼎曾寫過一首七言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