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不要當那棵自斷經脈的“蘋果樹”(1 / 2)

不少員工以為自己已經成長過了,現在該是結果子、分果子的時候了,所以分外專注於一時的得失,忘卻了成長才是最重要的,往往犯下自斷經脈的錯誤。

很多職場人在剛開始工作時,意氣風發,幹勁十足,但若感到自己為企業做了重大貢獻卻沒有人重視時,或隻得到口頭重視但卻得不到實惠的時候,他們就會憤怒、懊惱、牢騷滿腹……最終,決定不再那麼努力,讓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付出就應該有回報,這似乎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對於職場新人來說,這卻是一種很不明智的決定。

我曾經很偶然地看到這樣一個故事,讓我特別感慨:

一棵蘋果樹結果了。第一年,它結了10個蘋果,9個被摘走,自己得到1個。對此,蘋果樹憤憤不平,於是它自斷筋骨,拒絕成長。

第二年,它結了5個蘋果,4個被拿走,自己得到1個。

“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這棵蘋果樹心理平衡了。

但是這棵自斷筋骨的蘋果樹已經在慢慢萎縮了。如果它不是那麼計較得到的回報,它還可以繼續成長:比如,第二年,它結了100個果子,被拿走90個,自己得到10個。也有可能,它被摘走99個,自己得到1個。但沒關係,它還可以繼續成長,第三年結1000個果子……其實,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蘋果樹在成長。等蘋果樹長成參天大樹的時候,那些曾阻礙它成長的力量都會消失。因此,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這個故事其實就是在說那些極為看重回報的職場人。他們像蘋果樹一樣自斷筋骨後,不再努力,幾年過去後,回頭看看自己的事業,發現早已沒有剛工作時的激情和才華了。

“老了,成熟了。”很多員工習慣這樣想。但事實是他們已經停止成長,因為他們沒有明白成長才是對自己最好的回報。

孔子說過:“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應是孔子一生的經曆,這些古訓所折射出的是孔子思想成長的動態生成軌跡。成長和年齡無關,可我們很多人卻把其中的年齡階段生硬地去理解了。非要在三十必立,四十就不惑,於是三四十就成了我們現代人最敏感的人生階段了。一旦在三四十還沒什麼成就感,就開始怨天尤人、不圖進取。殊不知,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動態的。那些數字隻不過是提醒你,生命已經過了多少個年輪,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收獲。那些成功的人士,在其職業生涯成長過程中,他們無一例外選擇的是樹的成長,而不是樹的年輪。

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之所以犯自斷經脈的錯誤,是因為我們忘記了生命是一個曆程,是一個整體,以為自己已成長過了,現在該是結果子、分果子的時候了;因為你專注於一時的得失,而忘卻了成長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你有前述的特征,就說明你已在自斷經脈,停止成長了,建議你自診一下:我是不是一棵已自斷經脈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