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創造教育的來源和構想
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育
學生生命教育與心理培養學生的生命與創造教育1創造教育的來源和構想
創造教育對我國來說雖然不是一種新思想,卻無疑是一個新課題,它對宏觀的教育體製和微觀的教育措施等都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全麵深刻地理解創造教育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因為沒有正確的創造教育觀念,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創造教育實踐的發展。本文試圖就其中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
創造教育的來源
(1)創造教育的溯源。
據考究,創造教育的思想自古有之,但真正明確提出並具體、係統地實施,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20世紀30、40年代的一些企業。1933年,美國電氣與電子協會高級會員H·奧肯寫成了發明講義,並向麻省教育部申請在波士頓開辦發明訓練班;1937年,R·史帝文森在通用電氣公司為技術人員開設了創造工程課程。這可認為是創造教育的濫觴。
1938年,美國BBDO廣告公司副總裁奧斯本發明了發明技法“頭腦風暴法”,被稱為創造力開發上的裏程碑,奧斯本也被稱為“創造學之父”。10年後在布法羅大學創辦了培訓創造性思維的學校,正式開始進行創造教育。50年代以後,以吉爾伏特為首的一批美國心理學家參與了創造力的研究,創造力與教育的關係受到重視,創造性教學受到關注。由此看來,創造教育源起於企業界、工業界而非教育界。
(2)創造教育的概念及其特點。
創造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我們中小學實施的應是廣義的創造教育,是指根據創造學的基本原理,以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造個性、創新能力為目標,有機結合哲學、教育學、心理學、人才學、生理學、未來學、行為科學等有關學科,全麵深入地開發學生潛在創造力,培養創造型人才的一種新型教育。
其主要特點有:突出創造性思維,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為重點;注重個性發展,讓學生的稟賦、優勢和特長得到充分發展,以激發其創造潛能;注意啟發誘導,激勵學生主動思考和分析問題;重視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心理素質;強調實踐訓練,全麵鍛煉創新能力。
關於創造教育的構想
(1)創造教育前提:人地位的提升。
教育是創造人的活動,人是教育的核心因素。我們過去的教育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考試為手段、以考分定終身,學生(人)是沒有地位的,或者說是沒有充分地位的。
首先,要發現人的價值。就是要肯定與維護人(學生)應有的地位、作用與尊嚴。懂得學生不是動物、機器,而是有自己思想、觀念的活生生的人。這個人是改造自然、推進社會的巨大力量,並且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與理解,獲得其應有的地位,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其次,要重視人的個性。個性即是人生在個體上的表現或反映,它是人們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性諸方麵的一係列穩定特征的綜合。個性是人的主觀能動反映機能得以充分發揮的前提,最富有個性的人往往最具有創新能力。創造教育必須要重視人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心靈自由和心靈世界的獨特性。
(2)創造教育目標:創造素質的培養。
創造教育的目標不是追求傳統教育和繼續教育的“灌輸”、“充電”和“加油”等作用,而是要起“引爆”的作用,旨在釋放人類的潛能,並強調開發潛能要同培養人的優秀品質和積極人生態度相結合。總之,創造教育關注的中心是創造素質,這種素質在現代和未來人才的各種素質中具有統治作用和最大的時代適宜性。創造素質包括創造性品質、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技能。
創造性品質屬於非智力因素,是創造性活動的內存動力機構。包括創造人格、創造個性、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等。創造品質是創造性活動成功的關鍵,集中體現為強烈的創造動機、頑強的創造意誌和健康的創造情感,它反映出創造主體良好的思想麵貌和精神狀態。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中小學的品德教育課程應當適應時代發展要求,把培養創造品質或創造人格作為重要內容。
創造性思維能夠打破常規、突破傳統,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直覺力、豐富的想象力、預測力和捕捉機會的能力等等,從而使思維具有一種超前性、變通性。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具有非常規性和積極主動性兩個根本特點,是創造教育要著力培養的最可貴的思維品質。
創造性技能是反映創造主體行為技巧的動作能力,是在創造智能的控製和約束下形成的,屬於創造性活動的工作機構。具備寬廣而紮實的基礎知識,廣闊的視野,以及善於綜合開拓新領域的能力。良好的創造技能,包括一般工作能力和動手能力,熟練掌握和運用創造技法的能力,創造成果的到達能力(論文寫作)、表現能力(藝術創作)和物化能力(創造設想物化為模型和產品)。創造技能也像其他技能一樣,隻有通過訓練和實踐才能真正獲得。
總之,創造性的品格和人生態度,創造性的思維能力,以及從事創造活動的技能,這三者便是創造教育要努力實現的目標。
(3)創造教育環境。
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人剛出生時的差別是不大的,連哭聲也幾乎一樣。但幾經滄桑、雙鬢斑白之時,他們的能力見識、觀念個性、成就命運卻有天壤之別。其中差別也有賴於人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可見,實施創造教育,創設、營造創造性的教育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
如何營造良好的創造教育環境呢?就是要努力創造“無拘無束的氣氛”,讓學生“自由地呼吸”。這種氣氛的內涵應該是民主、自由、平等、和諧,要求管理民主、師生平等、學術自由、教學相長。隻有這樣才能發揮學生的“自由精神”。所謂“自由精神”,就是一種敢於衝破舊習慣和舊勢力的力量,它是人的能動反映機能的實現。一個人隻有具有“自由精神”才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4)創造教育內容。
心理學研究表明:知識與能力之間存在著極大的相關。知識越豐富,產生重要設想的可能性就越大。正如泰勒所說:“具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比隻有一種知識經驗的人更容易產生新聯想和獨到的見解。”
基於現代科學和社會發展對人的智能結構的要求,創造教育中既要有自然科學知識的內容,又要有人文科學知識的內容,要從傳授分科知識轉到進行整體知識教育,重視拓寬知識麵,盡量開闊思考的領域,培養綜合能力。既要注重基礎知識教育,又要追隨科學發展的新動態,強調讓學生掌握最新科學知識和邊緣學科。另外,還要突出方法論的內容,普及創造學知識,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創造教育方法。
我們應該根據人腦生長發育的特點,在不同時期采用不同方法。在創造性的啟蒙時期(3~9歲)以發現教育為主,重點在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產生好奇的心理,學習發現問題的方法。在創造性的培養期(9~22歲)要注意強化腦的功能,提倡教師、學生共同探究、共同思考問題,培養學生多提問題、多想問題的習慣。在創造性的結實期(22~28歲)要深入鑽研問題,廣泛接觸社會實踐,將所學知識真正運用於社會的生產生活實踐。
總之,一方麵教師要啟發性地“教”,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更重要引導學生“會學”。對學生不隻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激勵思維,啟發學生善於學習、勤於思考、勇於創造。另一方麵學生要創造性地“學”,樹立起批判意識,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並進而突破思維定勢的局限,為提高創造力奠定基礎。
(6)創造教育途徑。
首先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實施創造教育的主陣地。課堂上,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開發學生愛學、樂學天地的同時,開發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值。將學習過程從“吸收——儲存——再現”轉向“探索——研討——創造”。不但教給學生各門課程的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能力。因此,要激發學生潛能,教師必須退隱為“導演”,把活躍在舞台上的主動權交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