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2 / 3)

憂慮也。

損失也。

拙菴曰。野菴住持。通人情之始終。明叢林之大體。甞謂予言。為一方主者。須擇有誌行衲子。相與毗贊。猶髮之有梳。麵之有鑑。則利病好醜不可得而隱矣。如慈明得楊岐。馬祖得百丈。以水投水。莫之逆也(幻菴集)。

拙菴曰。末學膚受。徒貴耳賤目。終莫能究其奧妙。故曰山不厭高。中有重巖積翠。海不厭深。內有四溟九淵。欲究大道。要在窮其高深。然後可以照燭幽微。應變不窮矣(與覲老書)。

末學膚受

東京賦雲。末學膚受。貴耳賤目。註。膚。皮膚也。皮膚之受。故雲膚受也。此外受淺薄。非內實所受。貴於耳。賤於目也。

溟淵

上。水之黑色也。以東西南北四海為四溟。下深也。海有九轉。回水漩澓。其水至深。故為九淵。

拙菴謂尤侍郎曰。聖賢之意。含緩而理明。優遊而事顯。所用之事。不期以速成。而許以持久。不許以必進。而許以庶幾。用是推聖賢之意。故能亙萬世而持之。無過失者乃爾(幻菴集)。

庶幾

從容審察也。

通也。

侍郎尤公曰。祖師已前。無住持事。其後應世行道。迫不得已。然居則蓬蓽。取蔽風雨。食則麤糲。取充饑餒。辛苦憔悴。有不堪其憂。而王公大人。至有願見而不可得者。故其所建立。皆磊磊落落。驚天動地。後世不然。高堂廣廈。美衣豐食。頤指如意。於是波旬之徒。始洋洋然動其心。趦趄權門。搖尾乞憐。甚者巧取豪奪。如正晝攫金。不復知世間有因果事。妙喜此書。豈特為博山設。其拈盡諸方自來習氣。不遺毫髮。如飲倉公上池之水。洞見肝腑。若能信受奉行。安用別求佛法(見靈隱石刻)。

蓬蓽

織荊為門也。禮記儒行篇曰。儒有一畒之官。環堵之室。蓽門圭竇。蓬戶甕牗。

憔悴

枯瘦也。憂勞也。

磊落

如眾石之崩落。而無阻滯。皆大人之相。無物滯於胸中。如幹戈叢裏。橫身直過。荊棘林中。撬手便行。腳跟下無五色線。舌頭上無十字關。鼻端無泥痕。眼中無金屑故也。

頤指

但動頤而指麾。不勞用力。皆如意也。

洋洋

流蕩之貌。

趦趄

上音谘。下音菹。欲趣而不行也。

攫金

上。爪持也。列子雲。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之市。適鬻金之所。竊金而去。金主捕之曰。人皆在焉。子何攫人之金。答曰。取金之時不見其人。而獨見其金。言人貪其利而忘其恥。見其利而忘其害也。

上池之水

古史雲。蘆越之東有扁鵲。姓秦。名緩。渤海郡人。少時為舍長。客長桑君。見扁鵲獨奇。常勤遇之。出入十餘年。一日呼扁鵲私坐。間語之曰。我有藥方。年將老矣。欲傳與公。公無泄漏。鵲敬諾。遂出懷中藥方與之。示以上池水服之。三七日當見物矣。盡取方以授之。忽不見其人也。鵲如其言。以藥水服之。三七日視垣外一方人。後視病。盡見五臟癥結。持以胗脈名耳。註。水未至於地。承取竹木上露水。故名上池之水。

侍郎尤公謂拙菴曰。昔妙喜中興臨濟之道。於凋零之秋。而性尚謙虗。未甞馳騁見理。平生不趨權勢。不苟利養。甞曰。萬事不可佚豫為。不可奢態持。葢有利於時而便於物者。有其過而無其功者。若縱之奢佚則不濟矣。不肖佩服斯言。遂為終身之戒。老師昨者。遭遇主上留宿觀堂。實為佛法之幸。切冀不倦悲願。使進善之途開明。任眾之道益大。庶幾後生晚輩。不謀近習。各懷遠圖。豈不為叢林之利濟乎(然侍者記聞)。

中興

廢而復興。曰中興。如周宣王漢光武。中興帝王之業也。

佚豫

縱意悅情而為。

美意也。

便

利也。

謀也。

密菴傑和尚曰。叢林興衰。在於禮法。學者美惡。在乎俗習。使古之人巢居穴處。澗飲木食。行之於今時。則不可也。使今之人。豐衣文采。飯梁囓肥。行之於古時。亦不可也。安有他哉。習不習故。夫人朝夕見者為常。必謂天下事正宜如此。一旦驅之就彼去此。非獨生疑而不信。將恐亦不從矣。用是觀之。人情安於所習。駭其未見。是其常情。又何足怪(與施司諫書)。

密菴

慶元府天童密菴鹹傑禪師。福州鄭氏子。嗣應菴華禪師。南嶽下十七世。

密菴謂悟首座曰。叢林中惟浙人輕懦少立。子之才器宏大。量度淵容。誌尚端確。加以見地穩密。他日未易言。但自韜晦。無露圭角。毀方瓦合。持以中道。勿為勢利少枉。即是不出塵勞而作佛事也(與笑菴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