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3 / 3)

又淨土文載至人延年說一篇 予嘗聞至人雲。人生衣食財祿。陰司皆有定數。若儉約不貪。則可延壽。奢侈過求。受盡則終。譬如人有錢一千。日用一百。則可十日。日用五十。可二十日。若恣縱貪侈。立見敗亡。則若一千之數。一日用盡。可不畏哉。易稱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是天地之大。變化之妙。鬼神之奧。猶不逃於數。況於人乎。或謂人有廉儉而命促。貪侈而壽長者。何也。廉儉而命促者。當生之數少也。若更貪侈。則愈促矣。貪侈而壽長者。當生之數多也。若更廉儉。則愈長矣。且天地於人無私。何謂當生之數。有多少乎。此皆前世所為耳。故曰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唯現世多為吉善。則增福壽。故曰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現世多為罪惡。則減福壽。故曰多行不義。必自斃。且修淨土者。固不在福壽之多。然損福壽之事。則是薄德。豈可不戒哉。增福壽之事。則是厚德。豈可不勉哉。

又淨土文載貪折前程說一篇 有官員一人。求夢於京師二相廟中。以問前程。其夜一人夢見有人持簿一扇。揭開版雲。此汝同來之官人前程也。視之。乃自小官排至宰相。仍有勾之者。其官員問雲。勾之者何也。持簿者答雲。此官人愛財。世間不義取一項。此間勾一項。若急改過。尚可作監司。其人聞之。更不敢妄取財。其後果至監司。又何仙姑在世間。有一主簿家。忽有天書降。為不識字畫。乃往見仙姑。問之。仙姑設香案拜而後看。看畢微笑。主簿雲。特來拜問。何故乃笑。仙姑雲。天書言主簿受金十兩。折祿五年。以此觀之。不義之財。誠可畏也。移是心於淨土。其熟善緣多矣。

又淨土文載習慈說一篇 觀世音菩薩謂萬善皆生於慈。老子言三寶以慈為首。儒家言五常先之以仁。其意皆同。人有多瞋怒者。蓋不思此意。未言害物造業。先自損氣傷和。人若能到慈仁之境。方知瞋怒不佳。當其在瞋怒中。則不自知其苦。正如行荊棘中。趨一大廈安居之所也。方其矯宿性之瞋怒。如行荊棘中。及習成慈仁。則如入大廈安居矣。此不可以言盡。但當瞋怒時習之。久久自有可喜。釋道二教。固已戒瞋。儒家亦然。桓魋欲害孔子。孔子曷嘗瞋乎。臧倉毀鬲孟子。孟子曷嘗瞋乎。韓信不報胯下之辱。安國不怨溺灰之言。此皆可為師法。凡待貧下。禦僕妾。詆忤己者。易致瞋怒。尤當戒謹。蓋彼亦人也。但以薄福而事我。豈可恣其情性。而造惡業哉。究而言之。慈和者於自己大得便宜。藏經雲。今生人見歡喜者。前世見人歡喜故。此慈和之所致也。修淨土者。烏可不以是為心哉。如一切眾生。為大罪惡。亦勿生瞋。以汙我清冷之心。念彼以愚癡故爾。使有智慧。必不為此。當生憐憫其愚癡之心。故曾子曰。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如是以修淨土。圓熟善根甚矣。

又淨土文載小因果說一篇 有修橋人。有毀橋人。此天堂地獄之小因也。有坐轎人。有荷轎人。此天堂地獄之小果也。觸類長之。皆可見矣。常如是存心。以修淨土。上品往生。復何疑哉。

孤山法師彌陀西資鈔曰。觀世人為善心輕。為惡心重。何以得生淨土。請以現事驗之。對有像。則不如接大賓之恭謹。學經法。則不如求財利之勤劬。毀他。則氣麤言滑。讚彼。則氣緩語澁。或以我惡之。則覆善揚惡。我好之。則掩短美長。或為積惡。而怒他私說。或作微善。而恨人不知。於惡事則陰費千金。亦能鈐口。施善人則方營一食。便自矜功。凡此用心。方沈惡趣。欲以小善而求生淨土者。難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