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曰。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屬。俱是宿世因緣。暫時會聚。終必別離。不足悲苦。可悲可苦者。乃是空過一生。不念佛耳。今但萬緣放下。回光返照念佛。即是一生要緊大事。更無多語。此外隻管純一念佛。其念佛。要字字心上照過。歷歷分明。時刻切心。不容些須妄想雜念。早晚禮佛時。懇苦發願。求生淨土。如此捱到臨命終時。自然正念現前。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蓮華化生。永離諸苦。
又曰。久亂之心。一時難定。念佛心不清。不必憂。隻要工夫深耳。字字句句當心念。
又曰。古雲。雜念是病。念佛是藥。念佛正治雜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不親切也。雜念起時。即用心加功念佛。字字句句。精一不二。雜念自息矣。
又示王廣第曰。不如直下執持一句阿彌陀佛。盡心盡力念去。無絲毫異念。即是無字公案。其無字等話頭。不必提。了純一念佛。念佛上透。千處萬處俱透。
又曰。我出家後。到處參訪。時徧融師門庭大振。予至京師叩之。膝行再請。師曰。儞可守本分。不要去貪名求利。不要去攀援。隻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予受教和尚。行者大笑。以這幾句話。那箇說不出。千裏遠來。人道有甚高妙處。原來不值半文。予曰。這箇正見他好處。我們渴仰企慕。遠來到此。他卻不說元說妙。淩駕我們。隻老老實實。把自家體認過。切近精實的工夫。丁寧開示。故此是他好處。我至今著實遵守。不曾放失。
又曰。予見新學後生。纔把一句佛頓在心頭。閒思妄想。越覺騰沸。便謂念佛工夫。不能攝心。不知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斷。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時。瀾翻潮湧。剎那不停者。自己豈能覺乎。
又曰。念佛有默持。有高聲持。有金剛持。然高聲覺太費力。默念又易昏沉。隻是綿綿密密。聲在於唇齒之間。乃謂金剛持。又不可執定。或覺費力。則不妨默持。或覺昏沉。則不妨高聲。如今念佛者。隻是手打魚子。隨口呌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譬如一人濃睡。一人喚雲某人。則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攝心。
又曰。塵緣中觀法難成。不如直以學業。家業得暇之時。即便默默執持名號。隻貴字字分明。句句親切。心則自攝。若久之不退。三昧成就。即此是觀。
又曰。耆宿未見了了。不足恐怖。葢彼心力實不曾用盡耳。今既有疾。亦不必以勉強勇作。但依經中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一味省緣。可省便省。不得已者。然後應之。自應工夫得力矣。
又曰。妄念是病。念佛是藥。久病非片劑所能療。積妄非暫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紛飛。隻貴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續。極力執持。方有趨向分。此謂真積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針。鍊鐵作鋼者。定不誣也。入道多門。惟此一門。最為捷徑。不可忽。不可忽。
又曰。法門無量。要在明心。明心要門。無如念佛。讀作之暇。或心煩時。靜坐念佛。甚有利益。一念在佛。雜念退休。心空境寂。妙當何如。願無易而忽之。
又與王智第曰。貴宅世修盛德。何為尊體搆斯劇疾。得無宿業使之然乎。疾病之由。多從殺生中來。故偏重放生也。今更有所陳。良以外僧代懺。與內心自懺。功德懸殊。願空其心。盡罷一切諸緣。於空心中。單念一聲阿彌陀佛。所雲念者。不必啟口動舌。但默默以心眼返照。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續。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心心靡間。若有痛苦。忍之耐之。一心顧念。經雲至心念佛一聲。滅八十萬億劫生死重罪。故功德懸殊也。
又錢廣霑問此心放逸來久。雖以念佛攝持。暫得還失。如何保任。答。久反之地。非一戰所可收功。惟在堅勇不退。直至心地開明。自然一得永得。
又曰。寂寂治散亂。散去則生昏沉。惺惺治昏沉。昏去則生散亂。止觀雙持。昏散皆退。今隻須精明念佛。念無二念曰精。念而返照曰明。精即止。明即觀。一念佛而止觀備矣。
又曰。世人稍利根。便輕視念佛。謂是愚夫愚婦勾當。彼徒見愚夫愚婦口誦佛名。心遊千裏。而不知此等是名讀佛。非念佛也。念從心。心思憶而不忘。故名曰念。試以儒喻。儒者念念思憶孔子。其去孔子。不亦庶幾乎。今念念思憶五欲。不以為非。而反以念佛為非。噫。似此一生空過。何如作愚夫愚婦耶。而惜乎智可能也。愚不可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