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朝二十一年,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一派歌舞升平繁榮昌盛的景象,在今上太宗帝的治理下,呈現出難得的盛世。至少在百姓的心中,今上勵精圖治、納諫如流,百廢俱興,乃是難得一見的明君。
遠離繁華的邊塞,有一小縣城名清屏縣,又是另外一番落後景象。此時已是入冬時節,寒風呼嘯,吹到臉上如同刀割一樣的疼,一股股寒氣直往骨頭縫裏鑽。
倒是清屏下山下的南山村,今個卻是十分的熱鬧。寒冷的天氣裏,村民臉上掠過不易察覺的異樣神采。
究其原因,便在於今早有人在村口張貼的一張告示。
此時的村口,被擠個水泄不通,一個上了年紀的老書生被團團包圍,村民爭先詢問發生了什麼事。
在這個落後的山村裏,識字的人畢竟不多,索性有那未中舉的老書生回到家鄉辦私學,隻那學費也不是誰家都能拿出讀私塾的,所以能上的人很少。大家看著告示,不知所說何事。
“夫人,夫人,我們也去看看”人群中突然一串清脆的聲音響起。隻見一嬌小女孩,拉著一婦人,在人群裏不停尋著空隙向裏鑽,兩人又護著自己手裏的菜籃子,頗為不易。
她姓阮,名書瑤。才12歲的她,已是出落的亭亭玉立,相貌清秀,忽扇的大眼睛透著古靈精怪。
書瑤今日穿一襲粉色石榴群,淡黃色的棉衣,裙上帶有粉色的綢帶。美麗的秀發用一個小巧黝黑的木讚盤上,帶著一條粉帶,絲帶上還有著梅花的香味。袖子擺動時,隱約露出綠色手鐲和玉墜。
二人直到實在擠不動了二人才氣喘籲籲的停下。蘇夫人轉過頭看向書瑤,問道:”小娘子,你知道是什麼事麼?”言語中帶有一絲好奇。
書瑤點了點頭,她跟阿耶學了些,自然識得字,被蘇夫人拉著的時候正好看了幾眼。蘇夫人也是為數不多知道她識字的,由此可見二人關係的好壞。正欲開口詢問,這邊老書生慢悠悠的咳嗽幾聲,蘇夫人將想要說出的話又咽了下去。
老書生手捋著下巴上的不是很長的白胡子,悠悠開口:“本朝二十一年,武家人手稀缺..”
話音還未落,就被人群中一個突然冒出的壯實漢子打斷了,“老夫子,您就別咬文嚼字了,我們都是大老粗,沒讀過書,您說的之乎者也也聽不懂啊!”
書瑤聽著這特色的大嗓門,看都不用看便知道是村子裏的李家大郎,又想了想告示上的內容,不由得笑了,其實上麵寫的還是可以解決這李大郎一家的境況。
李大郎聞名村子,便是因為其夫人四娘,一連生了五個姑娘。家庭又不富裕,好在上個月大娘子出嫁,二娘子又與鎮裏的人定了親,才稍微減輕下負擔。這不,聽說四娘又懷上一個,想來這家中日子也是精打細算過的。
眾人起哄一笑。老書生氣得撬起了胡子,又見周圍人臉上的不耐煩,心裏滿是不滿,低語嘟囔了一聲“田舍兒”,開口道:“是武家要招丫鬟。”這話一出口,很多家中有閨女的人的心中打起小算盤。
這武家可是鎮上的大員外,家財萬貫,妻妾如群,家裏又有個在宮裏當妃子的小娘子,聽說連縣令都要給他幾分麵子,平常府裏可是都不招人的。難得一次,雖是丫鬟,也是有不錯的報酬,可不能錯過了。
再說又不為奴,隻是做長工,既能貼補家用還能少了一雙碗筷,難得兩全其美的好事,豈能錯過?抱著這樣的心態,大家開始熱烈討論起來,心中各有各的打算。
書瑤看到這幅場景,心中有些不知味。
無怪乎大家的反應,南山村在清屏縣是最窮的,一年的收成隻能圖個溫飽。家中孩子多了的沒法養活,隻能送去大戶人家為奴為婢,若是碰上災年,這日子都沒法過了。
無聲的歎息於此景格格不入,書瑤又想到自己,心下默然。她雖不是缺少那銀兩的,卻也有些騰不開手段。見蘇夫人蠢蠢欲動想參與其中,想到了她家慧姐姐,沉默不語。
滿懷心事的書瑤告知蘇夫人一聲,獨自先走了。
書瑤隻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小娘子,是阿耶的繼室阿盛生的,原先還沒有小娘子的時候,繼母阿盛對這書瑤麵子上還能過得上。隻是今年生下小娘子後,連麵上的功夫都不屑做了。
在阿盛喂養小娘子期間,家裏的活全落到書瑤肩上,索性阮阿耶明裏暗裏幫襯著,才沒叫她太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