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師表愛生如子
華佗隱姓埋名拜師
華佗是漢代著名醫學家。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對外科尤為擅長。華佗成了名醫以後,來找他看病的人很多。一天,來了一個年輕人,請華佗給他看病。華佗看了看說:“你得的是頭風病,藥倒是有,隻是沒有藥引子。”“得用什麼藥做藥引子呢?”“生人腦子。”
病人一聽,嚇了一跳,上哪去找生人腦子呢?隻好失望地回家了。過了些日子,這個年輕人又找了位老醫生,老醫生問他:“你找人看過嗎?”“我找華佗看過,他說要生人腦子做藥引子,我沒辦法,隻好不治了。”老醫生哈哈大笑,說:“用不著找生人腦子,去找十個舊草帽,煎湯喝就行了。記住,一定要找人們戴過多年的草帽才頂事。”
年輕人照著去做,果然藥到病除。有一天,華佗又碰到這個年輕人,見他生龍活虎一般,不像有病的樣子,於是就問:“你的頭風病好啦?”“是啊,多虧一位老先生給治好了。”
華佗詳細地打聽了治療經過,非常敬佩那位老醫生。他想向老醫生請教,把他的經驗學來。他知道,如果老醫生知道他是華佗,肯定不會收他為徒。於是,他裝扮成一名普通人的模樣,跟那位老醫生學了三年徒。
一天,老師外出了,華佗同師弟在家裏煎藥,門外來了一位肚子像籮、腿粗像鬥的病人。病人聽說這兒有名醫,便跑來求治。老師不在家,徒弟不敢隨便接待,就叫病人改天再來。病人苦苦哀求道:“求求先生,給我治一下吧!我家離這兒很遠,來一趟不容易。”這時,華佗見病人病得很重,不能遲延,就說:“我來給你治。”說著,拿出二兩砒霜交給病人說:“這是二兩砒霜,分兩次吃。可不能一次全吃了啊!”病人接藥,連聲感謝。病人走後,師弟埋怨道:“砒霜是毒藥,吃死了人怎麼辦?”
“這人得的是臌脹病,必須以毒攻毒。”
“治死了誰擔當得起?”華佗笑著說:“不會的,出了事我擔著。”那個大肚子病人拿藥出了村外,正巧碰上老醫生回來了,病人便走上前求治。老醫生一看,說道:“你這病容易治,買二兩砒霜,分兩次吃,一次吃有危險,快回去吧!”病人一聽,說:“二兩砒霜,你徒弟拿給我了,他叫我分兩次吃。”老醫生接過藥一看,果然上麵寫得很清楚,心想:“我這個驗方除了護國寺老道人和華佗,還有誰知道呢?我沒有傳給徒弟呀?”回到家裏,他問兩個徒弟:“剛才大肚子病人的藥是誰開的?”師弟指著華佗說:“是師兄。我說這藥有毒,他不聽,逞能。”華佗不慌不忙地說:“師傅,這病人得的是臌脹病,用砒霜以毒攻毒,病人吃了有益無害。”
“這是誰告訴你的?”“護國寺老道人,我在那兒學了幾年。”老醫生這才明白過來,他就是華佗,連忙說:“華佗啊,你怎麼到我這兒來當學徒啊!”華佗隻好說出求學的理由。老醫生聽完華佗的話,一把抓住他的手說:“你已經名聲遠揚了,還到我這窮鄉僻壤來吃苦,真對不起你呀!”老醫生當即把治頭風病的單方告訴了華佗。
正因為華佗敬佩、尊重老先生,他才肯隱姓埋名、謙虛求學。這就是尊師重道的體現啊!古往今來,大智者,博學多才,仍虛心好學,以長為師;不僅重視學業的進步,更重視自己品德和意誌的修養。
華佗巧醫郡守
東漢時期,有個郡守患了疑難雜症,找了很多醫生都沒有醫好,於是郡守的兒子就來請華佗,並向華佗陳述了父親的病情,苦求救治。
華佗來到郡守的居室,詢問之中言語輕慢,態度狂傲,而且要了很高的醫藥費,結果拿到錢後,不但不給治療,還留下一封書信謾罵郡守。
郡守為了治病,原本已強忍再三,結果發現華佗不僅騙了他,還大罵他一通,勃然大怒,派人追殺華佗,最終也沒有尋到華佗的蹤跡。憤怒之下,郡守吐了數升黑血,結果沉屙頓愈。原來,這是華佗使用的一種心理療法,利用喜、怒、憂、思等情誌活動來調理患者的肌體,以愈其疾。
華 佗
佚名
倉公扁鵲華佗繼,譙郡沛國出聖醫。拷死曹瞞冤枉獄,青囊遺卷也焚泥!
吳道子教李白學藝
吳道子(約680—759年),唐代畫家。畫史尊稱吳生,又名道玄。漢族。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少孤貧,初為民間畫工,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開元年間以善畫被召入宮廷,曆任供奉、內教博士、寧王友。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
吳道子繼承發揚了前輩的繪畫技藝,所畫的道教之祖老子、莊子采用獨創的凹凸設色法,觀者走動時可見道祖神采飛揚、開口說話、轉喉眨眼、鼓唇搖舌;還有佛像、神鬼、禽獸、山水、台殿、草木、人物,皆冠絕於世,豪放生動。他的傳世名畫《送子天王圖》全不設七彩豔色,純以墨色線條描繪,畫麵線條圓潤,靜物層次分明,人物飛奔欲出,轉目視人,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他在洛陽景公寺畫的《地獄變相圖》,更是極度地表達惡人死後進地獄的種種慘狀,見者無不毛骨悚然,脊背冰冷,使許許多多盜賊屠漁之類紛紛懼罪改行,不敢再殺生。
吳道子自幼父母雙亡,家徒四壁,卻愛好繪畫,4歲時所畫的畫便頗具雛形。他的才華被恩師司馬子微發現後,便引導他由畫入武,精通天台七藝。吳道子遵照師命,雲遊四海,行道江湖,訪求資質純樸、穎悟絕倫的天才兒童入門,代師授藝。吳道子為人剛柔相濟,循循善誘,引領童年的李白由畫入門,妙趣橫生。
吳道子還精通音律,帶來了師父司馬子微最心愛的綠綺古琴。吳道子談笑風生、循循善誘,引導李白靈巧地彈撥著名的綠綺古琴,發出高山流水的泉水叮當音律;既可激發興趣,又能產生效果,李白自然學得突飛猛進、精通世間名曲。吳道子與李白時時爆發出歡聲笑語。
吳道子笑道:“練武必先練內功,修煉內功有秘訣。天台派的內功秘訣是月中魄九層。你見過月亮裏麵寧靜的樹形暗影嗎?練功要對天上銀河星移鬥轉、日新月異的變化了如指掌,對人的種種思想動作變化也能了然於胸,壓倒一切敵人!”
不出三年,李白的繪畫不求形似,卻已獲吳道子的神髓;李白的武功、琴藝也由此而打下基礎,初露鋒芒。
吳道子精通琴畫武功,在教育方麵也有很深的造詣。繪畫方麵循循善誘,剛柔並濟,與李白談笑風生間便使李白的功力突飛猛進。練武必先練內功,將人的種種思想動作了然於胸,方能壓倒一切。以最適合學生的方法進行教育,才能培育出偉大的人物。
“得意無出於此”
吳道子入宮後,便經常在宮中作畫,有時也隨從唐玄宗巡遊各地。
有一次,吳道子隨唐玄宗去東都洛陽,會見了將軍裴旻和書法家張旭,三人各自表演了自己的絕技:裴旻善於舞劍,當即舞劍一曲;張旭長於草書,揮毫潑墨,作書壁;吳道子也奮筆作畫,“俄頃而就,有若神助”。洛陽士庶,一時大飽眼福,人們都高興地說:“一日之中,獲睹三絕。”
後來,裴旻將軍居母喪,請吳道子於東都天宮寺畫神鬼像數壁,“以資冥助”。吳道子回答說:“廢畫已久,若將軍有意,為吾纏結,舞劍一曲,庶因猛勵,獲通幽靈。”
裴旻聽了,便脫去縗服,如平時裝束,走馬如飛,劍在手中“左旋右抽”,忽地將劍拋向高空,距地麵有數十丈,落地如電光下射。裴旻舉起劍鞘,不左不右,正好插入鞘內。觀者數千人,齊聲喝彩。
吳道子看了裴旻的舞劍英姿,一時靈感大興,於是揮毫作畫,“颯然風起,為天下之壯觀”。這是吳道子一生的傑作,“得意無出於此”。
關於吳道子的傳說
在《盧氏雜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吳道子去訪問某個僧人,想要討一杯茶喝。可是這個僧人對吳道子不太禮貌,吳道子感到很氣憤,隨即請來筆硯,在僧人房間的牆壁上畫了一頭驢,然後憤然離去。
不料一天晚上,吳道子畫的驢變成了真驢,而且惱怒異常,滿屋地尥蹶子,把僧人房間的家具等物品都給踐踏得亂七八糟,十分狼藉。這時,僧人才知道是吳道子所畫的驢在作怪,隻好去懇求他,請他把壁上畫塗抹掉。吳道子將牆壁上的驢子塗掉後,以後果然相安無事了。
畫上的驢變成了真的,這肯定是一種神奇的傳說了,但卻也反映了吳道子畫動物所具有的傳神之筆。
嶽飛隨周侗學文武
周侗(約 1040—1119年),陝西華州潼關人,人稱“陝西大俠鐵臂膀周侗”。少年習武,相傳為三國薑維的傳人,後拜少林派武師譚正芳為師,得少林武術真傳,且文武全才。成年後得到當時地位顯赫的包拯賞識,進入軍中為軍官,後擔任京師禦拳館教師。禦拳館有天地人三席,周侗為“天”字教師,地位最尊,和朝中名將宗澤交好,譚正芳最小的徒弟,後來梁山好漢病尉遲孫立就是得周侗引薦給宗澤,擔任了登州兵馬都監。他還有一個師弟,就是祝家莊的武術教師欒廷玉,後來孫立就是利用了這層關係打入祝家莊內部。
嶽飛,字鵬舉,南宋時大將,著名的抗金民族英雄。他率領的嶽家軍屢勝入侵的金軍。嶽飛小時候家境貧窮,上不起學。他家隔壁是村裏三個員外合辦的學館,文武雙全的周侗就在這個學館裏教書。嶽飛仰慕周先生的學識,每天將凳子墊了腳,爬在牆頭上聽周先生講學。一天,周先生出去了,臨行給學生王貴、張顯、湯懷三人出了一個作文題。
爬在牆頭上的嶽飛心裏想道:先生既已出門去了,我何不到館中看看?於是,他繞道走進了學館。沒想到,被王貴一把扯住,說:“張哥、湯弟,他就是嶽飛,我爹常誇他聰明。先生給我們出了文章題目,我們哪有心情去寫,何不請他代筆!”
張、湯兩個孩子說:“有理!”嶽飛說:“怕我寫的不中先生意!”“休要太謙!你肚中饑餓,抽屜裏有點心!”王貴怕嶽飛跑了,把書房門反鎖起來,王、張、湯三人飛跑玩耍去了。嶽飛坐在凳上,依照三人的語氣寫了三篇文章。然後,他又翻看周先生寫的文章,不禁拍案叫絕:“我嶽飛若得周先生教誨,何愁不能成才?”正在這時,隻見王貴、張顯、湯懷三人風風火火地跑了回來,說:“不好了!快走!先生回來了!”嶽飛慌忙離開書館回了家。周先生回館,檢查三個學生寫的文章,逐篇看過,文理皆通,與往日寫的文章大不相同。周先生很納悶兒:三個學生的學問怎麼驟然長進了許多?他嚴肅地盤問三個學生:“剛才何人來過?是誰人為你們代筆?”三人開始還在抵賴,被先生盤問不過,隻得把嶽飛來館代筆的經過招了出來。周侗大喜,命令王貴將嶽飛請來。嶽飛惴惴不安地來到館中,拜見過周先生,說:“小子年幼無知,一時狂妄,望先生恕罪。”周先生問:“你從師何人?”
“無師,是跟家母學的。”周侗連忙說:“快請令堂大人來館!”嶽飛回家請來了母親。這時,三個員外和他們的夫人也來到了學館。周先生對嶽母說:“令郎今後必成大器。玉不琢,不成器,我欲收令郎為徒,願將平生所學教他!”嶽母大喜,嶽飛也連忙跪拜於地:“恩師在上,受學生一拜!”從此,嶽飛跟周侗學文習武,視先生為義父。周侗把十八般武藝盡數傳授給他,他的學問也大有長進。不料,周先生年事已高,不久後便偶感風寒,一病不起,竟溘然長逝。嶽飛十分悲痛,同王貴、張顯、湯懷將恩師安葬在瀝泉山旁。嶽飛在墳側搭個蘆棚,他居住在棚內為恩師守墓。
後來,嶽飛沒有辜負周先生的期望,成了國家的棟梁之材,當上了率領千軍萬馬的大將軍。入侵的金軍一見嶽家軍,皆望風而逃。時有民諺說:“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周侗欣賞嶽飛的才學,收嶽飛為徒,並將自己平生所學全部授予嶽飛,培養了嶽飛的武術與學問,從而使嶽飛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由此可以看出周侗非常崇尚教育,而嶽飛在恩師死後,搭棚守墓的行為,足見其對於老師的尊敬之情。
周侗的徒弟武鬆
嶽飛的恩師周侗還有一位記名徒弟,就是武鬆。
原來,武鬆在打虎之後,縣令孫國卿為了巴結權貴,便派武鬆將虎骨膏送到京師給高官。武鬆在滯留京師期間,便結識了周侗。
周侗認為,武鬆雖然力氣大,但是在拳術上卻缺少修為,因此對其加以指點。可惜的是,兩人交往時間太短,僅僅兩個月,武鬆便拜別周侗回鄉了,此後再也沒有相見。
武鬆在拳術武術上的不足,此前曾多次暴露,比如鬥殺西門慶、拳打蔣門神等,都曾經吃過虧。但是,他自從跟隨周侗入禦拳館遊曆後,大長見識,因此西門慶在獅子樓擺出金貓捕鼠的凶險步子時,武鬆雖然不知破法,卻知道這個步法很厲害。同時,周侗傳授給武鬆的鴛鴦腿也是武鬆的殺手鐧。這一手奇特的武功後來被武鬆傳授給了好友金眼彪施恩,也成了施恩的看家功夫。
滿江紅
(宋)嶽飛
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