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宗教—讓刻板的哲學表情豐富 (2)(1 / 2)

第十八章 宗教——讓刻板的哲學表情豐富 (2)

在妙善禪師的金山寺旁有一條小街,街上住著一個貧窮的老婆婆,與獨生子相依為命。偏偏這兒子忤逆凶橫,經常嗬罵母親。妙善禪師知道這件事後,便常去安慰這老婆婆,和她說些因果輪回的道理,逆子非常討厭禪師常來家裏,有一天起了惡念,悄悄拿著糞桶躲在門外,等妙善禪師走出來,便將糞桶向禪師兜頭一蓋,刹那間腥臭汙穢糞尿淋滿禪師全身,引來了一大群人看熱鬧。

妙善禪師卻不氣不怒,一直頂著糞桶跑到金山寺前的河邊,才緩緩地把糞桶取下來,旁觀的人一看到他的狼狽相,更加哄然大笑,妙善禪師毫不在意地說道:“這有什麼好笑的?人身本來就是眾穢所集的大糞桶,大糞桶上麵加個小糞桶,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呢?”

有人問他:“禪師!你不覺得難過嗎?”

妙善禪師道:“我一點也不會難過,老婆婆的兒子以慈悲待我,給我醍醐灌頂,我正覺得自在哩!”

後來,老婆婆的兒子為禪師的寬容感動,改過自新,就向禪師懺悔謝罪,禪師歡歡喜喜地開示他,受到了禪師的感化,逆子從此痛改前非,以孝聲聞名鄉裏。

妙善禪師的一席話,是他高尚的忍辱人格和道德慈悲的表現,是他的宗教信仰,而他的行為也給那位逆子帶來了改頭換麵的影響。逆子被感化,被改造,便是因為潛意識裏接受了禪師的寬容善良的思想,從而完成了翻天覆地的自我改善。

宗教中的許多答案,你不信它,是一個方法生活,信了它,便會用另一種不同的方法來生活。這一前一後的兩個樣,是因為宗教的魔力,還是因為人自身的領悟力,答案是見仁見智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宗教有著耐人尋味的魅力,宗教中的智慧,確實有著影響人心的力量。

文化拾遺

酒窩大道:有兩個台灣觀光團到日本伊豆半島旅遊,路況很壞,到處都是坑洞。 其中一位導遊連聲抱歉,說路麵簡直像麻子一樣。 而另一個導遊卻詩意盎然地對遊客說: 諸位先生,我們現在走的這條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窩大道。

道教:我命在我,不在於天

常說儒釋道,其實儒家並非宗教,而在佛家和道家之中,隻有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本土宗教。雖然道家是哲學流派,道教是宗教,但兩者其實不無淵源,可以說,道教是道家在曆史演進中變異的一支。

大概是在東漢時期,老子被道教奉為教主,長久以來道教和道家便被混為一談。大概是南北朝時期,老子從教主這個位置退下來,身份卻更加神秘:太上老君這個煉丹老頭兒竟然就是道家的老子!與佛教一樣,道教的神仙隊伍也很龐大,但不同於佛教中清一色的男神仙,道教也有女神仙,其中不乏已婚女性。

其實道家和道教並不是一回事,道家的代表老子,講的是無為;道教卻是吸收了儒、墨、法、陰陽等各家部分內容,以方仙道和黃老道的無為為基礎演變而來,把老子和他關於“道”的學說神話化了。

不少宗教認為人生是充滿苦難的,隻有天國才充滿幸福。道教反其道而行,認為死亡是痛苦的,而生存是最大的快樂,所以道教最大的理想便是長生不死。道教認為烏龜最長壽,最具有靈氣,關於這個觀點,葛洪真人在《抱樸子》中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東漢末年,因為連年的饑荒,已經是民不聊生。有一個名叫張仲定的人,經常帶著全家逃災避亂。這一年,剛剛回鄉不久,突然遇到兵災,他隻好又和妻子匆忙收拾行李,帶著四歲的女兒外出避難。剛剛跑到村口就聽到追兵的聲音。女兒年齡太小,如果帶在身邊,難免會拖累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