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之二十八
二十八治
二十四治並序
謹按《張天師二十治圖》雲:太上以漢安二年正月七日中時下二十四治: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應天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付天師張道陵奉行布化。張天師,沛國豐縣人也,諱道陵,字輔漢。稟性嚴直,經明行修,學道有方。永平二年,漢帝詔書,就拜巴郡江州令。以延和元年三月十日辛醜,詔書拜為司空,封食冀縣侯。以芝草、圖經、曆神仙為事,任采延年藥餌金液丹。以漢安元年丁醜,詔書遷改,不拜。遂解官入益州部界。以其年於蜀郡臨邛縣渠亭山赤石城中,靜思精至,五月一日夜半時,有千乘萬騎來下至赤石城前,金車羽蓋,步從龍虎鬼兵,不可稱數。有五人,一人自言,吾是周時柱下史也;一人自言,吾是新出太上老君也;一人雲,吾是太上高皇帝中黃真君也;一人言,吾是漢師張良子房也;一人言,吾是佐漢子淵天師外祖也。子骨法合道,當承老君忠臣之後。今授子鬼號傳世,子孫為國師,撫民無期。於是道陵方親受太上質敕,當步綱躡紀,統承三天,佐國扶命,養育群生,整理鬼氣,傳為國師。依其度數,開立二十四治、十九靜廬,授以正一盟威之道,伐誅邪偽,與天下萬神分付為盟#1,悉承正一之道也。
上皇元年七月七日,無上大道老君所立上品治八品訣要掌中,伏虧造天地五龍,布山嶽,老君立位治,以用化流愚俗,學者不得貪競,欲仙道克成,可傳之與質樸也。
第一陽平治
治在蜀郡彭州九隴縣。去成都一百八十裏。道由羅江水兩岐山口入,水路四十裏。治道東有龍門,拒守神水,二相生其上。西南有大泉,決水歸東。治應角宿,貴人發之,治王始終。嗣師天師子也,諱衡,字靈真。為人廣智,誌節高亮,隱習仙業。漢孝靈帝征為郎中,不就。以光和二年正月十五日己巳於山升仙。立治碑一雙在門,名曰嗣師治也。
陽平謫仙妻,不知其姓名。九隴居人張守珪,家甚富,有茶園,在陽平化仙居內,每歲召采茶人力百餘輩,男女傭工雜之,園中有一少年,賃為摘茶。自言無親族,性甚了慧勤願。守珪憐之,以為義兒。又一女子二十餘,亦無親族,願為義兒之婦,孝義端恪,守珪甚善之。一旦山水泛溢,市井路絕,鹽酪既闕,守珪甚憂。新婦曰:此可買耳。取錢出門十數步,置錢樹下,以杖扣樹,得鹽酪而歸。後或有所要,但令扣樹取之,無不得者。其夫術亦如此。因與鄰婦十數人,於棚口市相遇,為買酒一碗與眾婦飲之,皆醉,而碗中酒不減。遠近傳說,人皆異之。守珪請問其術受於何人?少年曰:我陽平洞中仙人耳。因有小過,謫於人間,不久當去。守珪曰:洞府大小與人間城闕相類否?答曰:二十四化各有一大洞,或方千裏、五百、三百裏。其中皆有日月飛精,謂之伏神之根,下照洞中,與世間無異。其中皆有仙王、仙官、仙卿輔相佐之,如世之職司。有得道之人及積功遷神反生之者,皆居其中,以為民庶。每年三元大節,諸天有上真下遊洞天,以觀其所理善惡。人世死生、興廢、水旱、風雨,預關於洞中焉。其龍神、祠廟、血食之司,皆為洞府所統也。二十四化之外,其青城、峨媚、益登、慈母、繁陽、嶓塚,亦各有洞天,不在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之數。洞之仙曹,如人間郡縣聚落耳。不可一一詳記之也。旬日之間,忽然夫婦俱去。
右陽平治山。山中有主簿治、嗣師治、係師治。
第二鹿堂山治
治在漢州綿竹縣界北鄉,去成都三百裏。上有仙室、仙台,古人度世之處。昔永壽元年,太上老君將張天師於此治上,與四鎮太歲大將軍、川廟百鬼共折石為要,皆從正一盟威之道。山有鬆栢、五龍仙穴,能通船渡,持火入穴,三日不盡。治應亢宿,號長發之,治王八十年。
第三鶴鳴神山上治
治在其上,山與青城天國山相連,去成都二百裏。在蜀郡臨邛縣界,徑道三百裏,世人不知之。馬底子、何丹陽得道處。治前三水共成一帶,神龍居之。有四金釘、二石金銀,蠶三斛,亦言尹喜主之。治應氐宿,賤人發之,治王六十年。《神仙傳》雲:張天師遇中國紛亂,乃入蜀鶴嗚山學道也。
第四漓沅山治
治在彭州九隴縣界,與鹿堂山治相連。其間八十裏,去成都二百五十裏。有果鬆神草,服之升仙。又有四龍起騎之門,範蠡主之。治應房宿,庶人發之,治王二十年。
第五葛瑰山治
治在彭州九隴縣界,與漓沅山相連。去成都縣二百三十裏,去陽平治水口四十八裏。昔賢於此得道。上有鬆栗山,高六百丈。治應心宿,道人發之,治王九十年。南康王太尉中書令韋公皋為成都尹,相國張公之愛婿,而量深器大,舉止簡傲,不狎於俗。張公奕世相家,德望清貴,舉族皆輕侮於韋,以此見薄,亦未之悟也。忽夢二神人謂之曰:天下諸化,領世人名籍。吾子名係葛瑰,祿食全蜀,富貴將及,何自滯耶?勉哉行矣!異日當富貴,無以葛瑰為忘也。由是韋有幹祿之誌,謀於其室家,複勉勵之,以樁奩數十萬金,資其行計。既達秦川,屬歲饑久雨,因知友所聘,署隴州軍事判官。俄而駕出奉天,郡守奔難行在。皋率土客甲士,饋挽軍儲,以申扈衛,以功就拜防禦使。複請赴覲行朝,德宗望而器之。既平寇難,大駕還京。以功檢校右仆射、鳳翔節度使。懇讓乞改西川,乃授西川節度,與張公交代焉。擁師赴任,張假道歸闕以避其鋒。既而累年蜀境大穠,金帛豐積,南詔內附,乞為臣妾。威名益重而貢賦不虧,朝廷倚注,戎蠻懾伏。由是請許南詔置習讀院,入質子、學生習《詩》、《書》、《禮》、《樂》。公文翰之美,冠於一時。南韶得其手筆,刻石以榮其國,而葛瑰之事久已忘矣。又夢二神人曰:富貴而忘所因,其何甚耶!公夢覺流汗,驚駭久之,乃躬詣雲林,灶香禱福,遂命工度木,揆日修崇作南宮飛閣四十間。巨殿修廊,重門邃宇,範金刻石,知無不為。支九隴租賦於山下阿屯輸貯,糗糧山積,匠石雲起,自製碑刊於洞門之側,上構層樓,揀選僮七十人以供灑掃,良田五百畝以贍齋儲。在鎮二十餘年,封至王爵矣。即本命丁卯,屬葛瑰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