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2 / 3)

老君曰:道也者,不可以言傳口受而得之,當虛心靜神,道自來也。愚者不知,乃勞其形,苦其心,役其誌,躁其神,而道愈遠,而神愈悲。背道求道,怨道不慈。

老君曰:道貴長存。保神固根,精氣不散,淳白不分。形神合道,飛升昆侖,先天以生,後天長存,出入無間,不由其門,吹陰煦陽,製魄抱魂。億歲眷屬,千載子孫,黃塵四起,騎牛真人。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老君曰:內觀之道,靜神定心,亂想不起,邪妄不侵,周身及物,閉目思尋,表裏虛寂,神道微深,外觀萬境,內察一心,了然明靜,靜亂俱息,念念相係,深根寧極,湛然常住,窈冥難測,憂患永消,是非莫識。

老君曰:吾非聖人,學而得之。故我求道,無不受持,千經萬術,唯在心誌也。

洞玄靈寶定觀經

靈者,神也,在天曰靈。寶者,珍也,在地曰寶。天有靈化,神用不測,則廣覆無邊;地有眾寶,濟養群品,則厚載萬物。言此經如天如地,能覆能載,有靈有寶,功德無窮。證得此心,故名靈寶。定者,心定也。如地不動。觀者,慧觀也。如天常照,定體無念,慧照無邊,定慧等修,故名定觀。

天尊告左玄真人曰:

左者,定也。玄者,深妙也。真者,純也,一而無雜。人者,通理達性之人也。曰者,語辭也。

夫欲修道,先能舍事,

進趣之心,名為修道;一切無染,名為舍事。

外事都絕,無與忤心,

六塵為外事,須遠離也。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更不染著,名為都絕。境不來忤,心即無惱。心不起染,境則無煩。心境兩忘,即無煩惱。故名無與忤心。

然後安坐,

攝澄煩惱,名之為安。本心不起,名之為坐。

內觀心起。若覺一念,起須除滅,務令安靜。

慧心內照,名曰內觀。漏念未除,名為心起。前念忽起,後覺則隨;起心既滅,覺照亦忘,故稱除滅。了心不起,名之為安。覺性不動,名之為靜。故稱安靜。

其次雖非的有貪著,浮遊亂想,亦盡滅除,

眾心不起,妄念悉忘。亂想不生,何有貪著?故曰滅除。

晝夜勤行,須臾不替。

晝之言淨,夜之言垢。垢淨兩忘,無有間替,故名不替。

唯滅動心,不滅照心。

妄想分別,名曰動心。覺照祛之,故名為滅。慧照常明無有間,故名不滅照心。

但凝空心,不凝住心。

不起一切心,名空心。一切無著,名之不凝住心。

不依一法,而心常住。

若取一法,即名著相。心不取法,名為不依。照而常寂,故為常住。

然則凡心躁競,其次初學,息心甚難。或息不得,暫停還失。

言習性煩惱,難可滅除。定力未成,暫停還失也。

去留交戰,百體流行。

心起染境,境來牽心,心境相染,故名交戰。妄念不息,百非自生,名曰百體流行。

久久精思,方乃調熟。勿以暫收不得,遂廢千生之業。

定心不起,則契真常。一念不收,千生遂廢。

少得淨己,則於行立坐臥之時。

初得清淨,正慧未生,故雲少得淨己。四威儀之時也。

涉事之處、喧鬧之所,皆作意安。

見一切諸相,為涉之處。起一切諸心,名為喧鬧之所也。息亂歸寂,名為作意;恬淡得所,名之為安也。

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誌唯一。

有無雙遣,寂用俱忘;萬法不二,名之唯一。

若束心太急,又則成病。氣發狂顛,是其候也。

偏心執靜,名曰束心。心外見相,名為顛也。

心若不動,又須放任;寬急得所,自恒調適。

從定發慧,名為放任。定慧齊融,名曰得所。定多即愚,慧多即狂;定慧等用,名曰調適。

製而不著,放而不動;處喧無惡,涉事無惱者,此是真定。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空而常用,用而常空。得本元寂,故為真定。

不以涉事無惱,故求多事;不以處喧無惡,強來就喧。

習性塵勞,常須製禦,不可縱逸。

以無事為真宅,有事為應跡。

見本性空寂,故為真宅。慧用無邊,故為應跡。

若水鏡之為鑒,則隨物而現形。

本心清淨,猶如水鏡,照用無礙,萬物俱現。名為現形。

善巧方便,唯能入定。

諸法性空,寂無所起,故為入定。

慧發遲速,則不由人。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則傷性,傷則無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