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論主推讓世尊。即當第四因相不測分 論雲。諸心品類次第相生因緣方隅。我已略說。委悉了達唯在世尊。一切法中智自在故。故有頌言。
於一孔雀輪 一切種因相
非餘智境界 唯一切智知
釋曰。孔雀輪有青黃等一切別。此一切種由何因感。如是因相非餘境界。唯佛能知。色差別因尚為難了。況心心所諸無色法因緣差別。豈易了知。
從此第五業生先後分。先難後明。次破勝論。勝論難雲。若實無我。業已滅壞。雲何複能生未來果。論主答雲。不從壞業。未來果生。業雖已壞。種子仍在。但從業種相續轉變差別功能。生未來果。猶世間果從種生。然果不從已壞種起。亦非從種無間即生。但從種子相續轉變差別功能果方得生。謂種生芽。芽生於莖。莖生於葉。葉生於花。花為最後方引果生。勝論又難。若爾何言從種生果。論主答雲。克實果唯花功能。由先種子展轉為因。引起花中生果功能。約展轉因說種生果。故此花中生果功能 由先種子展轉引故。所生果相而似種也。今業生果亦如外種。由業為先熏成種子。相續轉變差別果生。勝論問雲。何名相續轉變差別。論主答雲。由業為先。於色心中重成種子。即此種子中無間斷。名為相續。即此相續後後刹那異前前生。故名轉變。即此轉變有勝功能。最後生果。勝餘轉變。故名差別。因此問答便明先果。即當第五分也 如命終時於識心中。雖帶眾多感當來果所有種子。然此業種略有三種。能先引果。一者極重。譬如負債強者先牽。二者近作。如臨終時逢善惡友所起善惡便先引果。三者數作。謂一生來其數作業。能先引果。故經部師有此頌曰。
業極重近起 數習先所作
前前前後就 輪轉於生死
釋曰。一業極重。前感異熟。二業近起。前感異熟。三業數作。前感作異熟。若業輕等便感後熟。由此業力輪轉生死。
從此第六業報難知分。此是論主推讓世尊。業所熏種相續轉變。至彼彼位彼彼果生。唯佛證知。非餘境界。故經部師有是頌曰。
此業此熏習 至此時與果
一切種定理 離佛無能知
釋曰。業起之時。必熏成種。此業此種至於此時能與其果。此種定理。唯佛能知。已上六分正宗已訖。
從此第二流通。於中有三。一讚道勸舍。二讚道不睹。三略顯勸學。今則是初。頌曰。
已善說此淨因道 謂佛至言真法性
應舍闇盲諸外執 惡見所為求慧眼
釋曰。已善說此淨因道者。標讚道也。涅槃名淨。此無我道。能證涅槃。名淨因道。我執已破。無我理成。名為善說 謂佛至言真法性者。釋前標也。無我之教是佛至言。無我之理是真法性。教之與理俱涅槃因。淨因道矣 應舍闇盲諸外執惡見所為求慧眼者。勸舍也。外道執見名為惡見無智慧眼稱之闇盲。背還滅道為流轉因。舍亦佳矣。
從此第二讚道不睹。頌曰。
此涅槃宮一廣道 千聖所遊無我性
諸佛日言光所照 雖開昧眼不能睹
釋曰。無我理性趣涅槃宮。此一廣道為千聖遊。無我正教諸佛日言。其教破闇。猶如赫日。依教顯理。名光所照。道之功也。外道惡眼。名昧眼無我之日安能睹乎。
從此第三略顯勸學者。頌曰。
於此方隅已略說 為開智者慧毒門
庶各隨己力堪能 遍悟所知成勝業
釋曰。無我方隅我已略說。為開智者慧毒之門。如身少破安少毒藥。斯須毒氣遍滿身中。此論亦然。開少慧門。諸有智人能深悟入。名慧毒門。此慧毒門。普勸人修。庶各隨己三乘力能。遍悟所知。必成勝業。其功既爾。安不習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