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片劑。沒有糖衣的藥片,若有斑點、變色、變形或發黴、蟲蛀、潮解、有異味,都是變質的反映。外包糖衣的藥片,糖衣產生裂痕也說明變質。
3.糖漿、水劑。出現顏色變化,如原來是微黃色或無色的紅黴素、磷黴素變成了深黃色或其他顏色,水劑麵上浮有異物和碎屑等,均不能服用。抗生素糖漿一般不宜久放。
4.衝劑。幹燥、顆粒均勻、色澤一致、無結塊表示正常,輕度受潮或結塊尚可使用,發黴和蟲蛀的都不能服用。
5.油膏。產生油水分離、變色、發黴、酸敗等現象都不宜用。
6.膠囊。潮解、軟化、發黴、變形、變色的均不可用。
7.眼、鼻藥水。變色、結晶、混濁、沉澱、有異物的不可用。
8.栓劑:變幹、變形而裂開的不可用。
老年人盡量少用藥
人到老年,身體各種機能都不如以前,不少老年人常常集數病於一身,長期同時服用幾種甚至十幾種藥物。其實,這樣做不但藥物不良反應增多,而且還容易導致各種藥源性疾病的發生。
藥物在用於防治疾病的過程中,因藥物本身的作用、藥物相互作用以及藥物的使用會引起機體組織或器官發生功能性或器質性損害,從而出現各種臨床的異常症狀。老年人更容易發生藥源性疾病,這與其對藥物的吸收、藥物的代謝及藥物的分布特點有關。
老年人因胃腸黏膜細胞數量減少,消化道蠕動功能降低,胃酸分泌減少,加之腸道動脈硬化,使血運減少等特點,影響老人對所服藥物的吸收,從而降低其療效。此外,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藥物在肝髒氧化、還原和水解、代謝的過程比較緩慢,因其肝腎功能減弱,免疫功能也逐漸降低,容易發生變態反應,引起藥物敏感和中毒。老年人體內的水分和肌肉組織逐漸減少,而脂肪所占比例相對增加,使一些親脂性藥物容易在脂肪內蓄積,因此,老年人的用藥數量、劑量和次數均應減少。
老年人避免藥源性疾病應積極采取以下措施:
1.嚴格掌握用藥原則,能少用或不用藥的盡量少用或不用。
2.老年人雖然常表現為一身數病,但有些病其實是一種隨機體老化而產生的“自然現象”,如骨質疏鬆、腰腿痛、食欲減退、失眠等。對此,若能注意自我保健調節,通過飲食調理、合理參加體育運動、控製生活節奏、理療和心理治療等,是可以不用服藥而改善症狀的。
3.老年人常出現的肥胖、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和糖尿病等,彼此之間是有內在聯係的,治療時應抓住主要矛盾積極治療,不可多種藥物一擁而上。隻要抓住主要矛盾,並輔以積極的非藥物療法,這些病是可以隻用少數藥物就控製住的。
4.注射用藥對老年人產生的不良反應和毒副作用較其他方式嚴重,所以,應盡量多采用口服藥物治療,隻有在危、重、急和無法選擇口服藥等情況下,才選擇注射用藥。
乳母用藥應有選擇
哺乳期的嬰兒患病時能否由母親代吃藥?或者母親因生病服藥會不會影響乳兒?腎髒是藥物排泄的主要器官,但許多藥物還可通過呼吸道、膽汁、汗腺、唾液腺、淚腺及哺乳期婦女的乳腺排出體外,所以,乳母用藥肯定會使小兒受到一定影響。雖然母體服用的多種藥物都可在乳汁中發現,但大多數藥物含量很少,對嬰兒的危害不大。
一般認為,藥量大、療程長時乳汁中含量容易增多,堿性藥物容易進入乳汁,而酸性藥物則不易進入,故乳汁中藥物濃度與血漿中藥物濃度並不成正比關係。母乳濃度超過母體血漿濃度的藥物有:紅黴素、鏈黴素、硫氧嘧啶;乳中和血漿中濃度基本相等者有:四環素、氯黴素、碘化物、溴化物、苯巴比妥、苯妥英鈉、異煙肼、麥角胺、磺胺嘧啶等。故上述兩組藥物可在乳兒身上發揮藥理及毒性作用。還有一些藥物,雖也能進入母乳,但其濃度遠較血漿中濃度低,一般不發揮作用,如青黴素G、水楊酸鹽、磺胺噻唑、咖啡因、維生素B12、維生素K、阿托品等。
總之,通過母乳到嬰兒體內的藥量有限,一般達不到有效濃度。相反,小量的抗菌素卻可引起嬰兒過敏反應和耐藥菌株的產生。所以,鑒於藥物同時對母親和乳兒作用的複雜性,乳母不宜代替服藥,且母親自己患病時服藥也應有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