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發心者三因開發即初住位二住已去莫不皆然故結雲四十二位薝方等者觀眾生品天女彈斥身子之文一心五行者經雲復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大般涅槃佛性之理有人入大海浴亦涅槃文娑伽羅此雲鹹海隨處受名如華嚴也檮香為丸出楞嚴三昧經清涼有解如義例第七喻疑顯正(雲雲)。
今且依法華瓔珞(止)八妙覺。
法華但有五品六根瓔珞具明五十二位妙樂(三四)雲若雲圓位六即亦足何須更列四十二耶以分真位長故借別位分其品秩(文)昔賢據此謂圓教本無位次但借別顯圓今謂妙樂意以五十二位在經論中多被別人祖師用釋圓位故雲借耳又有雲五十二位名雖在別圓亦同用以分深淺豈可圓教全無位次大品四十二字華嚴初住八相法華五品六根等皆圓位義也故曰顯一理則始終無二存諸教則因果歷然既稟教修行安得無位耶妙玄(五)又揀諸文開合有四一開前合後如大經三十三天(住行向為三十地等妙為三)二合前開後如仁王十四般若(合三十心為三十地為十等覺為一總十四忍轉入佛心名之為智)三前後俱開如大品四十二字(對四十二位)四前後俱合如法華開示悟入及遊四方(對四十位)又楞嚴明位有六十前加三漸次(名字即)及立乾慧地(觀行即)向後地前立四加行並常五十二共成六十。
初五品者(止)故名隨喜。
對三慧如文句又妙樂十(十二)雲何故現在唯四信滅後立五品答其義既齊四五無別但是滅後加讀誦位為第二品耳(文)妙心體具者介爾有心三千具足此具妙故即空假中一念既爾一塵不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解行之要學者當知。
內以三觀(止)妙覺彼岸。
五悔者初可名悔餘四雲何勸請則悔請佛入滅隨喜則悔嫉他修善回向悔於慳吝發願悔於懈怠也理者無生理懺也事者作法取相也此三懺法通大小乘具如光明文句又能觀名理周所緣即懺悔處若懺悔名梵語懺摩此雲悔過華梵雙舉也十惡者文中闕殺生一惡口有四惡普賢觀雲舌根起五種惡口不善業者準優婆塞戒經加說無義語故雲五種。
莫見此說(止)尋之思之。
此斥偏執理性無修無證輕侮聖教不敬尊容乃墮外道自然之計唯我智者建立解行了修即性全性起修性雖本然修常宛爾故清涼國師雲撮台衡三觀之玄趣使教合亡言之旨心同諸佛之心不假更看他麵鼠唧鳥空者愚人談即談空有言無旨如恠鼠之唧鳥聲之空空也廣在經論者稱性即具義備聖典故請尋之。
二勸請者(止)例此可知。
回向者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如回聲入角響必遠聞發願者前之四法以願要心如畫有膠如壞得火又四誓為通清淨業等為別願五十校計經雲始自凡夫終至等覺皆行五悔等覺尚爾人何棄焉。
二讀誦品(止)與別十信位同。
化功歸己者此據功成入位而言也若止觀安忍中令修三術誡勿領徒雖明品中修於三術意誡初心為他損己又品位雖說須守觀心若逐外有妨是亦須誡意各有主文或少殊此約觀行成就五品在十信前若準普賢觀即品信合說又吾祖居五品獲旋總持並如別辨。
次進六根清清淨位即是十信(止)故定屬圓信。
六根清淨如法華法師功德品說仁王雲者波斯匿王所說偈也十善者即不殺不盜等十此善順勝人天業。
然圓人本期(止)自然先落。
品位圓伏信應圓斷雲何此中二惑先落將非與彼別觀同耶當知三觀絕待事理頓亡就觀論功故名圓斷故淨名疏有切蔥喻然觀有微著迷有厚薄故強分三惑二惑先除矣況圓人本知惑體無二與別解行逈不同也輔行(九上)雲從初已來三諦圓修與次第義求不相關此論麤惑任運斷處與次第齊(文)又指要雲圓人始終用絕待智惑何次第此乃約智分惑也(文)。
永嘉大師雲(止)故言三藏即劣也。
同除四住此處為齊等乃天台妙玄位妙中文永嘉集中引用之耳昔傳五代之後我宋之初台教泯沒因錢氏讀永嘉集至此不解問於韶國師國師指為台教中語遂求於海東由是高麗觀師賷教部來使始復興焉今稱永嘉蓋有由矣一切處住地者我見為本計著無量名一切處又見通三界故名一切。
次從八信至十信(止)行不退也。
雖約位格量圓別即離不可一混。
次入初住(止)念不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