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 3)

開示

水陸會中普示持名念佛三昧

竊惟淨土之為教也。肇始於釋迦世尊。闡揚於歷代聖賢。於是以念佛一門。而分四種。曰持名念佛。曰觀像念佛。曰觀想念佛。曰實相念佛。雖有四種之殊。究竟歸乎實相而已。又以前三約之為二。一為觀想。一為持名。觀想則十六觀經。言之詳矣。此論持名。則阿彌陀經雲。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此萬世持名念佛。從出之大原。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古德雲。觀法理微。眾生心雜。雜心修觀。觀想難成。大聖悲憐。直勸專持名號。良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此闡揚持名念佛之功。最為往生淨土之要。若其持名。深達實相。則與妙觀同功。上上品生當不疑矣。現前諸佛子。如前懺悔門中。二乘聖人。圓心大士。乃至等覺。尚須懺悔。既彼均當懺悔。豈不鹹應往生。而況位在凡夫。生居學地者乎。我今奉為六道現前諸弟子等。皆同一心稱佛名號。求生淨土。願佛慈悲。特垂攝濟。

普勸念佛往生淨土

彌陀經言。若人念佛。臨命終時。必生彼國。又觀經言。念佛之人。生彼國者。蓮分九品。蓋此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不論貴賤賢愚。但一心不亂。隨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間。無有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記。正好念佛。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處閒。心無事擾。正好念佛。若人處忙。忙裏偷閒。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製。正好念佛。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普勸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華開見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來是佛。

普勸念佛

夫學佛者。無論莊嚴形跡。止貴真實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緇衣道巾。帶髮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魚擊鼓。好靜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羣做會。怕事之人。自可閉門念佛。不必定要入寺聽經。識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裏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淨念佛。寄庫來生。不如見在作福念佛。許願保禳。不如悔過自新念佛。習學外道文書。不如一字不識念佛。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滅惡。如是念佛。號曰善人。攝心除散。如是念佛。號曰賢人。悟心斷惑。如是念佛。號曰聖人。

一勸極閒人念佛。婚嫁都畢。子孫克家。安閒無事。正好儘心。儘力念佛。每日念幾千聲。乃至幾萬。

一勸半忙閒人念佛。半了不了。或忙或閒。雖不極閒。亦可忙時治事。閒時念佛。每日念幾百聲。乃至幾千。

一勸極忙人念佛。勸勞王事。奔波家業。雖無閒時。也須忙裏偷閒念佛。每日晨朝十念。乃至日間。或念幾百。

示閱藏要語

大藏經所詮者。不過戒定慧而已。然閱藏者。二種過失。一者執文字而迷理致。二者識理致而不會心。徒廢光陰。祇成緣種耳。若能體達戒定慧熏修。則一大藏經教。所謂念念常住。即念百千萬億卷經者此也。亦復識此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門何也。戒乃防非為義。若能一心念佛。諸惡不敢入。即戒也。定乃除散為義。若一心念佛。心不異緣。即定也。慧乃明照為義。若觀佛聲。字字分明。亦觀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何必隨文逐字。閱此藏經。光陰迅速。命不堅久。願諸人以淨業而為急務。甚勿以予言為非而弗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