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會書名
【解】長蘆宗賾禪師。遵遠祖遺範。建蓮華勝會。普勸念佛。一夕夢。一人烏巾白衣。豐貌清美。揖而曰。欲入公蓮華勝會。乞書一名。賾問何名。答曰。普慧。書已又雲。家兄普賢亦乞併書。賾覺而檢華嚴離世間品。有二菩薩名。因思佛子助佛揚化。必有聖賢。為之幽贊。然則與此會者。豈小緣哉。遂以二菩薩為會首雲。
法門最勝
唐慧日。泛泊渡海。達天竺。參訪知識。谘稟捷徑要法。天竺學者皆讚淨土。至健馱羅國。東北大山有觀音像。日乃七日叩頭。又斷食。畢命為期。至第七日夜。忽見觀音。現紫金身。坐寶蓮華。垂手摩日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惟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當知淨土一門。勝過諸行。說已忽滅。日回長安。普勸念佛。
夫婦見佛
宋葛濟之。句容人。稚川後也。世事仙學。妻紀氏獨精誠念佛。元嘉十三年。方在機杼。忽覺空中清明。因投杼仰瞻四表。見西方有佛現身。寶葢幢幡。映蔽雲漢。喜曰。經言。無量壽佛其即此耶。麵佛作禮。濟之驚異就之。紀氏指示佛所。濟之亦見半身。俄而隱沒。祥雲五彩。親裏鹹睹焉。自是多歸佛法。
鬼不敢噉
佛世有一國。鄰於羅剎。雖剎食人無度。王約自今國中。家以一人。次第送與。弗得枉殺。有奉佛家。止生一子。次當充行。父母哀號。囑令至心念佛。以佛威力。鬼不得近。明晨往視見子。尚在將之而還。羅剎之患由此遂息。
念佛卻鬼
望江陳企。甞妄殺人。後見鬼現。企畏懼。急念阿彌陀佛。鬼不敢近。企念佛不已。鬼遂不現。後常念佛。臨終坐化。後半年附本家孫女妙光雲。我因念阿彌陀佛。已生極樂世器。舉動言語。一如平生。親戚相知。皆來看。至兩三日。家人雲。惜乎你在生時。不曾傳得喜神供養。企遂現儼然如平生。唯麵帶少顏。葢西方長生不老。其頭如佛之螺髻。葢成佛之漸也。
念佛聰辯
隋南嶽慧思禪師。精心事佛。因夢阿彌陀佛。與之說法。自是聰慧過人。辯才無礙。
念佛薦亡
宋鎮江張繼祖。篤信西方。其乳母死。多為念阿彌陀佛。追薦。一夜夢母來謝雲。荷君念佛。已生善趣。
念佛眼明
宋懷寧縣營田莊。有阮念三嫂。患兩目。將盲常念阿彌陀佛。遂得開明。
閻王勸婆
宋鎮江金壇縣株林村蔣婆。年七十許。死至陰府。命未盡。當還閻羅。王問雲。汝能念經否。對曰不能。王雲。汝不能念經。當念阿彌陀佛。既放還。蔣婆謂。閻羅王教我念佛。更無可疑。故常念佛。近百二十歲。方終。其生淨土。斷可必矣。
睡寢得安
宋劉仲慧。湖州長興人。患夜夢恐怖。有教以念佛者遂至誠高念一百八徧。然後就寢。當夜神魂晏然。自是繼念不輟。
念佛脫難
宋晉江邵彪。字希文。為士人時。夢至一官府。人皆稱安撫。彪自喜曰。豈非予及第後作安撫乎。行至前見一官問曰。汝知汝未及第因否。對雲不知。令引彪去。見一大鑊煑蛉蜊。見彪乃作人聲。呌彪姓名。彪遂念阿彌陀佛。方念一聲。蛉蜊皆變黃雀飛去。彪後果及第。至安撫使。以此見殺生。阻人前程。不可不戒。又見佛力廣大。不可不敬。官職自有定分。而人不可以苟求者也。
念佛止疾
宋王龍舒。附舟至鎮江。閘中闕水。不能行。乃於金山。借四經。即阿彌陀經也。欲校勘刊板廣傳。舉筆之時。右手有風。其指自掉。寫字不便。乃舉指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數聲禱告。乞除風疾。以成就寫此經。禱畢。指遂不掉。以至終帙無恙。以此見佛與菩薩隻在目前。但人信心不至耳(龍舒自記)。
念佛免死
有一老婦雙瞽。令小兒牽行。常念阿彌陀佛。一日息於舊屋之下。屋忽傾倒。小兒走去。老婦在下。乃有二木相拄。護於老婦之上。得不壓死。
念佛辟瘧
宋李子清。久瘧不愈。龍舒居士授之一方教。以臨發之際。專誌念佛。然後服藥。子清信而行之。當日減半。次日復念。遂全愈。自是篤信念佛。
舍利迸現
宋贛州廉中大夫恭人。繡丈六身阿彌陀佛。方及半。忽有舍利。現綵縷中。舉宅驚嘆。
又
真州鍾離少師。任氏夫人。修西方。雕阿彌陀佛像長四寸八分。龕飾甚嚴。常頂戴行道。其像眉間忽迸。出舍利。大如黍米。光彩照人。
治病得愈
宋秀州一僧。常念阿彌陀佛。為人治病。有病者請往。常得痊愈。州人敬信如佛。
兒孫免難
宋鎮江村落間。有一老人。每有事。必合掌至額。念阿彌陀佛。其孫方二三歲。因隨母至田野。忽失之。老人尋訪不見。後數日。人告雲。在溪外。果尋得之。見足跡徧於灘上。其溪甚深。不知此兒何緣過彼。又久而無恙。人以為其祖至誠念佛所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