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哈維受築水壩啟發撰寫《心血運動》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恩培多克勒首次提出了血液流進流出說,並指出心髒是人體的中心。但由於沒有科學的論證和實驗驗證,所以尚米得到大眾的認可。
公元2世紀,古代最偉大的醫學家、解剖學家蓋倫則認為,血液在活機體內是流動的,血液產生於肝髒,存在於靜脈之中進入右心室後由室壁滲透流入左心室,經過全身並在周身耗盡。他的權威地位,使他不正確的血液流動說持續了一千多年。
直到16世紀,意大利的達·芬奇才首次對蓋倫學說提出異議,他經過對70多具人屍體解剖後得知,心髒是四腔而不是蓋倫所說的兩腔。
1543年,意大利維薩裏在《人體的構造》一書中第一次用係統的人體解剖事實揭示了人體的結構,為人體血液流動學說的研究提供了解剖學的基礎。
16世紀,西班牙生理學家塞爾維特發現,血液從右心室流到肺,再由肺送回左心室的循環過程。
英國醫生哈維就出生在16世紀對血液循環眾說紛紜的時代。
哈維16歲就讀於劍橋大學,讀書時得了一場病,當時請來的醫生用流行的“放血法”治療,即割開右臂上的靜脈血管放出一點血來,包紮好。經幾次放血治療,病果然好了。雖然哈維並不相信“放血法”,但通過這次偶然治病的機會,卻使他知道血在體內是流動的。但是,究竟是怎樣流動的?原動力又來自何處?這一係列問題,便成了他終身研究的課題。
哈維首先研究了當時主要學者的一些觀點:食物在心髒內轉變成血液;心髒給血液加熱;動脈裏充滿了空氣;心髒產生“元氣”;靜脈血和動脈血都有漲有落,它們有時流入心髒,有時從心髒流出。
一次偶然的機會啟發了哈維的研究。一天雨過之後,他偶然發現幾個小孩子在街上的“小溪”築起小壩攔水玩。一會兒,壩的“上遊”水越積越多,“下遊”卻幹涸了。這種兒童遊戲使哈維受到啟發:用這種方法研究血液流動的情況不是很好嗎?於是他用繩子紮住動物的動脈,結果在血管的“上遊”即離心髒近的部位,血管鼓了起來,而“下遊”即離心髒遠的部位,血管癟了下去。將繩子放開後,血管又恢複了正常。用同樣的方法結紮靜脈血管,正好鼓起和癟下的地方與結紮動脈時的情況相反,這就使哈維對血液的流向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
如想弄清血液的原動力,就需要解剖屍體加以研究。可是,解剖屍體是當時宗教所絕對禁止的。沒有辦法,哈維隻有去盜屍,加以研究。但是到哪裏去尋找屍體呢?哈維的朋友說:“巴黎效外離法國總監獄不遠有一片荒地,是官方處決犯人的刑場我們可以到那裏去試試運氣。”
於是哈維和幾個朋友,在一天夜裏來到高高的絞架下,絞架上掛著一具具犯人的屍體,空氣中彌漫著令人惡心的屍臭,景象使人毛骨悚然。但是這些並不能妨礙哈維的工作,他和朋友們迅速解下屍體,裝入布袋,放入馬車,駛回城中。
通過解剖屍體哈維終於弄清了心髒是血的原動力產生之地。
經過30多年的研究,威廉·哈維終於在1628年發表了《心血運動》這部“生理學史上最重要的名著”,為醫學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他在這部名著中提出了著名的血液循環流動說,其要點是:人體內的血液不停地通過一個閉合的血管循環體係,使血液流動的力量是由心髒提供的。
血液循環說的意義不但在於直接應用,更重要的還在於使人們對人體的工作原理有了一個正確的、基本的了解:它是現代生理學的起點。
哈維的血液循環說著作發表以後,雖然在歐美名聲大噪,但當時並未得到普遍承認。他死後四年即1661年,意大利馬爾比基用顯微鏡發現毛細血管之後,哈維的學說才得到普遍的承認。科學和事實終於戰勝了無知和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