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容(1 / 3)

金剛略疏序

眾生汩沒於生死海中,頭出頭沒,無有出期,其故何哉?良以心鏡本淨,像色元虛,而眾生認以為實。繇是起欣厭、生去取、造妄業,而自甘招幻輪而忍苦。譬如夢中見虎,人與虎而俱非;眼裏生華,眼並華而交病。執之不舍,寧有已時!我佛憫之,為說破有之法,名大般若。

般若凡有八部,而金剛其一也。金剛凡有六譯,而秦譯其一也。文約而義豐,辭顯而理奧,實為八部之精要。其指歸於破人、法之妄執,了一心之實相,令諸眾生,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而已。

餘弱冠時,即知讀此經,求其義於諸疏,心殊厭之,以理本直也,而釋之以紆回;辭本顯也,而索之於隱昧。蓋多絆於二論之葛藤而不能自脫者也。即有弗宗二論者,則又妄逞胸臆,越宗趣而違佛旨,識者嗬之。故疏金剛者不下數十家,求其善疏,莫之或聞。

辛巳之秋餘自婺反建,寓居寶善,時心石師作金剛瀆蒙,一宗圭峰長水而刪繁就要,以便初機,命餘訂之,餘雖從事其間,亦不過依他作解,因人成事而已,於己心終未能安。故金剛一疏,反成不了之業。

迨乙酉春改製後,倦於說禪,終日坦腹而臥,無以消閑,乃取是經日疏之,盡誅舊日葛藤,獨揭斬新日月,但理求其當,辭求其達,無紆回隱昧之獘而已。三易稿而疏成。客有難餘者曰:古疏上祖慈尊,下宗二論,無片言隻字,不有所本。今子棄之而弗從,豈子之智,能超於諸大聖哉?餘曰是不然,子謂天親能背無著不?曰不也。子謂無著能背內院不?曰不也,子既謂三聖相承,如水傳器,則宜確守師說,如天台後學,一字不敢移易可也。今觀天親立二十七疑,已非無著之意;無著分一十八住,亦非內院之言,則何其分道而馳?若此哉,子若知無著、天親之必不背內院,則知餘今日之必不背無著天親也。客謝而退,因並錄之,以弁簡首。

石鼓主人釋元賢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寶名,其體最堅,一切物不能壞;其用最利,能壞一切物。故佛以之喻般若之德。

般若梵語,此雲智慧。其體即實相,雖流轉六趣而不損,猶金剛之堅也。其用即觀照,能照破一切而不留,金剛之利也。

約其功能稱波羅蜜,波羅蜜亦梵語,此雲彼岸到。意以生死為此岸,煩惱為中流,涅盤為彼岸。全由般若為之舟楫,乃能離生死岸,渡煩惱流,而登涅盤岸也。

經者鏡心之文,載道之器,其義訓法、訓常、亦訓徑。法者十界同遵之正軌也,常者萬古不易之常道也,徑者出凡入聖之要路也。若今經即般若為修行者之正軌常道要路,是名為經也。

此經大旨,宗乎無相,而以不住為方便,複以夢幻泡影露電六觀為方便中之方便。初破我相,次破法相,後破非法相,此三既破,即是實相;而實相無相,究竟無所得而已。證此無所得之法,是謂如如,是謂無為,是謂涅盤,是謂菩提,亦但有其名而已。向下備陳此旨,觀者詳之。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隻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古謂之證信序,乃明法有所受也。如是者,指法體也,不變不異曰如,離過絕非曰是。

我聞者,阿難自述所聞也。阿難已達我空,實不計我,但隨俗假稱,故名為我。我既無我,聞亦無聞,從緣生故不壞假名,即不聞聞也。

一時者,以諸方年月不同,難以標定,故但雲一時,乃取師資合會,聽說究竟,為一時耳。

佛,具雲佛陀,此翻覺者。覺有三義,謂自覺、覺他、覺滿也。

舍衛國屬中天竺境,隻樹給孤獨園,乃佛所居精舍,在舍衛城外東南五裏間。緣為給孤獨長者買園,隻陀太子施樹,故以為名。

大比丘等,乃佛常隨之眾也。大者臘高德著之稱。比丘梵語,此翻乞士,謂上於諸佛乞法,下於眾生乞食也。千二百五十人者。憍陳如、三迦葉、舍利弗、目犍連、耶舍長者並諸眷屬也,此並先事外道,艱苦累劫,一無所證,才得見佛,便登聖果。感佛深恩,故常隨侍。其餘天龍八部四眾等,皆結歸流通分中,首尾相望,蓋影略耳。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此敘說法之由也。將說般若而以乞食為由者,欲顯般若大法,不出尋常日用之間也。

佛稱世尊者,十號俱彰,為世中尊也。

食時乃辰巳之間,以早食已辦,施受俱便也。

著衣持缽者,七佛以來,乞食之常儀。乞食者,佛以乞食為正命食,餘食為邪命食,故製比丘必乞食以自活。今佛亦自乞者,凡有三意:一使懈怠者生慚,二使貢高者除慢,三使見聞者獲益也。次第乞者,佛行平等慈,不擇貧富也。

敷座而坐者,乞食事畢,將說大法也。秦譯止言坐,他譯俱言入定,示散心說法,不能如實,必從定發,方稱理也。又論雲:他經敷座,乃是侍者,惟說般若,佛自敷座,以尊重般若為諸佛母故。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長老者,僧中之首。須菩提梵語,此雲空生,又名善現。佛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西域記雲:空生乃東方青龍陀佛,示跡釋迦會中,發揚空理者也。

偏袒右肩等,乃西竺卑敬之義。

希有者,曠劫難逢,大千惟一,福慧超絕,三皆希有也。

如來者,體本自如,無來而來也。

護念者,言佛善將大法護念諸菩薩,使速至成佛,無少留難也;付囑者,言佛善將大法付囑諸菩薩,使轉度有情,毋令斷絕也。

菩薩具雲菩提薩埵,此翻覺有情。諸佛覺而無情,眾生有情弗覺,惟茲能覺而猶有情,故稱菩提薩埵。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雲無上正等正覺,即諸佛正遍二智也。

雲何應住者,問未發心時;心住塵境,今既發心,應當依何境界而住?雲何降伏者,問心或不住,又當依何法而降伏之。此應住降伏之法,即所謂善護念付囑者也。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重言善哉者,讚其所說之是,亦讚其所問之要,能廣益大眾及將來也。諦聽者,誡其不可以生滅心聽實相法也。如是者,懸指般若而言。謂但應如是之法而住,如是之法而降伏其心;若不如是,則所住即是妄境,降伏轉成妄心,又安能得無上菩提哉!唯然者,順從之辭。此雖已領其指而未得聞其詳,故複請之。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

此詳答所問也。問雖有二,佛乃總答,意以惟在降伏其心,勿令著相,更不可別求應住之法。故先標降伏其心,後結應如所教住也。”所有“下,言其發心廣大而深遠,正所謂菩提心也。

胎卵濕化者,三界受生差別也。天與地獄惟屬化生,鬼兼胎化,人畜具四。有色者,色界天也;無色者,無色界天也;有想者,識處天也;無想者,無所有處天也;非有想非無想者,非想非非想處天也。

涅盤此雲滅度,謂滅五住煩惱,度二種生死。名無餘者,乃成佛究竟,更無餘依也。既曰皆令入無餘涅盤,又曰滅度之何,乃華梵雙舉也。夫一切眾生根性不同,何得皆入涅盤,蓋為凡是有心,定當作佛。發廣大心者,豈合有遺。但善根成熟者即為度脫;未成熟者且令成熟;若八難之輩,亦曲為其成種,至後時度之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此言菩薩發心度生,雖極其廣大深遠,然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以菩薩不滯於相故也。若有四相,即有能度、所度,直生死之凡夫耳,豈菩薩之謂乎。

此節佛答問意,以無相為所應住,以有相為當降伏也。

四相:據論認五蘊為我、我所,名我相;計我生人異於諸趣名人相;計我由五蘊等法共聚而生,名眾生相;計我受一期報命不斷名壽者相。此總一我相,分之為四也。然愚謂今經說無四相,不止是說人無我。如雲實無眾生得滅度,則非獨無眾生,亦無涅盤也;又如下文雲,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知般若妙光,直徹三空,豈止人空而已哉。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上言不可有相,非是滅相;令無,但是不住而已。不住,正示降伏之法。今約行以明之。”於法“者總標六塵。

布施有三:資生施、無畏施、法施也。三施可攝六度,六度廣攝萬行。故今舉布施一度以該之。又準大般若經,始自五蘊,終至菩提,俱不何(編者注:“何”疑是“可”)住,今但言六塵,亦是舉一以該之耳。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征雲:何以故要不住相布施耶?以不住相布施,則施契性空。性空無邊,故福亦無邊。下舉十方虛空,正喻福德之無邊也,凡有二意:一喻廣大無盡,二喻究竟不窮。但應如所教住者,非單結應住,實並結降伏其心。佛意以住相即是妄心,不住相即是降伏,妄心既降,超然無住,即是所應住也。佛答二問已竟,又恐人隨語生疑,故下詳為斷之。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上言不可住相,佛又恐人疑,既不住相,何成佛乃有相耶?故舉以問,空生答言,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以如來身相乃淨分依他所成,依他無性,故身即非身也。

空生既悟佛身無相,而複佛示之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雖佛身亦是虛妄,然不可執相虛妄,別求無相之佛。但於相上達其非相,即見如來。以諸相既亡,惟是覺體,如鏡中現影,達影全虛,惟見是鏡也。此乃是今經密意,學者宜善觀之。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上言非相見如來,是義甚深,故空生疑,實信者之鮮其人。實信謂直下照破染淨有無諸法,冥契實相也。佛言汝莫謂今日無實信之人,即最後五百歲,亦有持戒修福之人,於此法中,能生實信。何者?以此人善根深厚,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故也。

五百歲者,佛滅後,初五百歲解脫堅固,第二五百歲禪定堅固,第三五百歲多聞堅固,第四五百歲塔寺堅固,第五五百歲鬥諍堅固。經言後五百歲,指第五也。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淨信者,無所染著之信,亦即實信也。若有人宿福深厚,能生一念淨信,雖甚微,而如來以佛智佛眼,能悉知見,其福德無量;況永信者乎。必言如來知見者,以非如來,莫能知見其福德之大也。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征雲:何以故一念淨信即獲如是無量福德,以其心契般若,妄執盡消,無複於五蘊等法執有我人等相,亦無五蘊等法相,亦無無五蘊等非法相。

法相者,自陰界入以至菩提涅盤,有名有相者皆是也;非法相者,如說陰界入以至菩提涅盤皆不可得者是也。

複征雲:四相固不可有,法、非法相何亦須無?以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也。若心取相二句,總言法、非法相不可取。下乃別明之,謂雖不認五蘊等法為我人眾生壽者,但取有五蘊等法,即是著我人眾生壽者。

夫法皆有相,固可著,至於非法,則無相可著,何亦須無?以非因相立相去非存猶是著相,故亦須無也。此段舊多作三空釋之,愚意不然,以四相前已深明;此但明法、非法之不可取也。故下文緊接雲: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其旨意益明矣。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承上文謂法與非法俱不應取,以是義故,所以如來嚐說,我所說之法,直如筏焉。筏者,過河則用,到岸則舍。不可常戀。如來說法,並是方便建立,度諸有情,非有真實,豈可執而不舍哉!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者,謂說空秪為度有,有河既度,空亦須空,有尚須空,況空可不空乎?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上言無法、無非法,佛又恐人疑佛嚐得菩提,亦嚐說法,豈非有法可取可說也?故舉以問空生。空生深達佛意,故便答言,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可說。無定法者,無一定實法也。何以無一定實法?以如來所說之法,皆不可以名相取,正聞時不聞也;皆不可以言語說,正說時無說也。既不可取不可說,又豈有法與非法之可言哉!

又征雲:此法何以不可取、說?以是無為之法故。無為法者,妙體淵寂,本無名相,不涉語言,離一切分別、有為之法,乃一切聖賢之所同證,但於中有淺深大小之別耳。

此經初恐人執相故破相,次恐人執空故破空。有空俱空,始契實相,是謂無為之法,而般若之義無餘蘊矣。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上言般若妙慧,直徹三空,頓證無為,則其福德寧有窮盡,故世尊舉寶施之福以顯彼勝。

三千大千者,千世界為小千,千小千為中千,千中千為大千,同一成壞。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者,是福德無性乃勝義空也,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者,是於非福德而說福德多,乃世俗有也,若執為實有,豈如來之意哉!

【“若複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大千寶施之福雖多,其實不足以言多;若複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征雲:何以故持說一偈,能勝於彼?以寶施雖多,福終有漏;而此持經之功,乃能淨除諸執,圓滿極果,是一切佛及一切佛所說之法皆從此經出也。

佛又恐人向佛法上住著,故隨拂其跡雲: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約俗諦中,有迷悟染淨凡聖,故說佛法從經而出;約真諦中,離於迷悟染淨凡聖,安得有佛法從經出也。

信力曰受,念力曰持。四句偈者,從來議論紛然,各於經中取四句以當之,不知上有乃至二字,乃是自多至少之意,謂於此經受持演說,或全卷,或半卷,一分乃至或四句偈等等字,總指上受持之者;又有以等字該後百千句者非是,以經意原是自多至少,非自少至多也。

【”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上言法不可取不可說,佛恐人疑聲聞各取自果,如證而說,豈非有取有說耶?乃舉以問空生。而空生皆答言不也。又各為明其取本無取、說本無說之意,聲聞初果,斷八十一使分別粗惑,名須陀洹,華雲入流,謂初入聖流也,非別實有所入,隻由不入六塵,不被六塵之所牽引,便名入流耳。

【“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