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卷六《周易象辭提要》
《周易象辭》二十二卷,附《尋門餘論》二卷,《圗學辨惑》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黃宗炎撰。宗炎字晦木,餘姚人。宗羲之弟也。其說《易》力辟陳摶之學,故其解釋爻象,一以義理爲主。如釋《坤·彖》曰:“《乾》既大矣,《坤》能配乎《乾》而與之齊,是《乾》之大,《坤》亦至焉,故曰至哉。蓋《乾》以元施而《坤》受之,即爲《坤》之元,非別有元也。”其義爲前人所未發,而於承天時行之旨、無成有終之道,皆分明融洽。他如解《豫》六二“介於石”,謂處地之中,得士之堅,取象極爲精確。解《剝》六五“貫魚”,引《儀禮》“魚每鼎用十五頭,昏禮用十四頭,其數多,必須貫”,亦頗有根據,不爲牽合。解《解卦》初六“無咎”雲:“難之初解,人人喜補過之有地,此非人力,乃天時也,故直雲無咎。”尤能得文外之意。其他詮釋大都類此,皆可備《易》家之一解。至於“歸妹以須”,須爲女之賤者,舊解本無可易,而宗炎謂須附頤以動,則以爲須發之須,未免傷於好奇。又於《易》之字義多引篆文以釋之,亦不免王氏《新義》務用《字說》之揚。當分別觀之可也。後附錄《尋門餘論》二卷,《圖學辨惑》一卷,宗旨大略相同。《尋門餘論》兼排釋氏之說,未免曼衍於《易》外。其詆斥宋儒,詞氣亦傷太激。然其論四聖相傳,不應文王、周公、孔子之外別有伏羲之《易》爲不傳之密;《周易》未經秦火,不應獨禁其圖,轉爲道家藏匿二千年,至陳摶而始出則篤論也。《圖學辨惑》謂陳摶之圖書乃道家養生之術,與元陳應潤之說合(見應潤所作《爻變義蘊》。)謂周子《太極圖說》,圖雜以仙真,說冒以《易》道,亦與朱彜尊、毛奇齡所考略同(彜尊說見《經義考》二百八十三,奇齡說見所作《太極圖說遺議》。)至謂朱子從而字析之,更流於釋,則不免有意深文,存姚江、朱、陸之門戶矣。二書各有別本單行。然考《周易象辭》目錄,實列此二書,謂之“附錄”,則非別自爲編也。今仍合之,俾相輔而行焉。
(錄自文淵閣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六。按:《四庫全書》中《周易象辭》有“提要”兩種,即《四庫全書總目》卷六的“提要”、正文之前的“提要”;其實,正文“提要”乃《總目》“提要”縮略本,茲錄《總目》“提要”。)
《周易尋門餘論》跋
《易》之為道,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可以群知之而群見之,豈有幽渺不傳之秘哉?漢之傳《易》者,田、王而外,唯焦、京流於術數,其餘則各有師承。宋儒生千百年後,空談義理,自謂心源直接羲皇,而不自知其遯入虛無,其弊在立意過高,師心自用,離《易》以言《易》、而不能就《易》以言《易》也。夫《易》有八卦,因而重之為六十四,其道止於此而已。苟可以再衍之,則聖人亦早衍之矣。晦木先生專就《易》以言《易》,實能指出尋常道理,故其貶駮宋儒處,無不虛空粉碎,至謂“六書始於羲皇,不始於倉頡”,而就卦畫一一推闡之,精妙絕倫,使人想見造字之初似創論,實至論也!宋儒於卦畫源流尚不能通曉,乃舍文、周、孔子而侈談上古、先天,豈不謬哉!《卷》中有指斥釋教者百七十餘行,與《易》無涉,今特節之。又謂“三畫之卦,乾坤僅可謂之天地,震巽僅可謂之雷風”雲雲,是則不然。八卦之名始於太嗥,其初止有三畫,何不聞以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命名也?
壬寅首夏吳江沈楙德識。
《圖學辨惑》跋
向見黃石齋《三易洞璣》,凡天文曆象無一不歸之於《易》。竊歎《易》之為書,廣大悉備,故術數之流皆得依附之。葛稚川、陳圖南輩托《易》象以煉丹黃亦猶是也。然假卦作《圖要》,與《易》道無涉,可以聽其別行。自邵堯夫、周茂叔轉,以此解經則大謬矣。三聖之道,炳若日星,今乃援老入儒,據《先天》、《太極》諸圖,謂“學《易》必先觀《圖》”,反增一番蔀障,晦木先生起而辨正之,理明詞辣,直令邵、周無躲身處,豈不快哉!
壬寅首夏吳江沈楙德識。
《清史稿》黃宗炎傳
宗炎,字晦木。與兄宗羲、弟宗會俱從宗周遊。其學術大略與宗羲等。著有《周易象辭》三十一卷,《尋門餘論》二卷,《圖書辨惑》一卷,力辟陳摶之學。謂《周易》未經秦火,不應獨禁其圖,至為道家藏匿二千年始出。又著《六書會通》,以正小學。謂揚雄但知識奇字,不知識常字,不知常字乃奇字所自出也。又有《二晦》、《山棲》諸集,以故居被火俱亡。康熙二十五年,卒,年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