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指人們對環境中某個客觀事物的特種感觸所持的身心體驗。它是一種對人生成功活動具有顯著影響的非智力潛能素質。“情緒”就像人的影子一樣每天與人想隨,我們在日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時時刻刻都體驗到它的存在給我們的心理和生理上帶來的變化。

情緒控製,對人生有非常大的幫助和改變。一個人若想擁有非凡的成就,就必須有情緒調控的能力。

30.破解恐懼

【故事鏈接】

媛媛今年28歲,是一家貿易公司的翻譯,在一項將由她擔任翻譯的重要談判開始前的兩天,媛媛卻不能上班了,因為她的“老毛病”又犯了(以前她犯過三次);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被巨大的焦慮所籠罩,刹那間,她的心髒開始咚咚亂跳,她感到氣短,頭暈目眩,哆嗦或寒顫,胸口痛,強烈地感到某種可怕的事情即將發生在自己身上,20分鍾之後,症狀漸漸減輕。症狀消失之後,她依然非常害怕,害怕死亡,害怕自己發瘋,去任何地方她都要找人陪伴,因為她擔心自己隨時都可能“出事兒”。

在朋友的勸說下,媛媛去看了心理醫生。她被心理醫生診斷為恐慌症。它的表現是:氣短或者情緒激動;眩暈,心髒劇烈跳動,哆嗦或寒顫;胸口痛;害怕死亡。

【心理解析】

恐懼,指驚慌害怕,是一種人類及生物心理活動的狀態,通常稱為情緒的一種。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恐懼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某種物體或某種環境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因受到威脅而產生一種極端的恐怖感,並伴隨著千方百計地想逃避、這種情景、這種環境、這種物體的願望的情緒反應。

人類的大多數恐懼心理是後天形成的。對發生的威脅表現出高度的警覺是恐懼反應的突出特點。威脅如果繼繼續存在,危險情況的不斷變化,可發展為難以控製的驚慌狀態,嚴重者出現情緒不安、大哭、大笑、思維和行為失去控製,甚至休克。恐懼時常見的生理反應有心跳劇烈、口渴、出汗和神經質發抖等。

許多生活中重大的壓力事件都能造成恐懼症。比如失去了親密的人、婚姻危機、離開家到外地生活等。最難發現的是那““壓抑“情緒,有些人習慣於壓抑憤怒的情緒,但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爆發,以恐慌症的形式表現。

一、恐懼的類型。

恐懼可分為三種類型:

1、 單一性恐懼。指對某特定環境或某特定物體的有一種不合理的恐懼感,如畏高、畏乘電梯、怕蛇、怕蟲、怕針、怕剪刀、怕筆尖等等。這種單一性恐懼一般是由於兒時某一次遭遇引起,成長後會逐步減弱。但也有些則是在成人期驟然發生,並沒有什麼明顯的原因。一般隻要避開那些引起恐懼的因素,單一性恐懼者就能與常人一樣的正常生活。

2、社交恐懼。指對公眾的注視或與他人交往,都感到一種毫無根據的恐懼,主要的特點是害怕被人注視,害怕自己的行為會帶來羞辱。他們一旦發現別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臉紅、不敢抬頭、不敢與人對視,甚至覺得無地自容。因而不願社交,會回避在公眾場所露麵和在那裏吃飯。他們為自己不能控製自己不合理的情感的反應和回避行為,並因此而苦惱著。

3、場所恐懼。患者害怕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例如:家裏。他主要擔心自己無法控製,無力逃往安全地方。主要表現為不敢進入商場、公共汽車站、劇院、遊樂場所等,甚至根本不敢出門,對配偶和親屬過分地依賴。

二、恐懼症的主要特征是:

1、某一種外在的客體情境所引起的最初的狀態反應為恐怖。

2、恐懼症患者明知不合理,不必要,不可能,卻又無法控製住。

3、恐懼症患者在感到恐懼時往往會伴有明顯的焦慮不安、惶恐及植物性神經症狀,如:多汗,心悸、心率加快、呼吸加劇、頭暈甚至是暈倒在地。

4、因為回避所恐怖的客體或者情境而影響到恐懼症患者的正常生活、學習和工作。

三、恐懼的產生的主要原因:

1、家庭引起的恐懼。由於成長過程中的創傷,造成了求助這許多的不良特質,如:過分的要強、過分的敏感、過分的掩飾性、過分的在意他人的看法等,正是這些不良的特質將自己慢慢的推向了恐懼的邊緣。

2、交際恐懼。恐懼者有著內向、孤僻、膽小的性格,卻很在乎別人的看法,他們往往表現得很自信,但是其內心並不自信,他們是用外表的那個過分自信來掩飾其內心的嚴重不自信。一方麵有著正常的與異性接觸的願望;另一方麵其已經內化了的有關兩性交往的“羞恥感道德意識”有意無意地使其批判自己的想法,抑製自己的欲望。因而,常常處在一種是否與異性交往的心理衝突之中。隻有完全恢複了恐懼者的自信再去治療恐懼,問題才能夠真正解決。

3、不信任帶來的恐懼,沒有安全感,不相信人,哪怕是自己最親的人也不信,一邊想傾訴一邊又不相信人,情緒被過分壓抑所致,這就是恐懼者內心矛盾、衝突的主要原因。

4、疾病帶來的恐懼。癌症、艾滋等惡性疾病的產生和傳播,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恐慌。當看到周圍的親朋好友的異常現象和痛苦以及接受到一些危機性的信息時,都可能出現惡性病恐懼。

5、精神因素。與一些親身經曆例如某人遇到車禍,之後就會對乘車產生死亡恐懼;如被狗咬過而怕狗等有關。可能是在焦慮的背景上恰巧出現了某一情境,或在某一情景中發生急性焦慮而對之發生恐懼,並固定下來而成為恐懼的對象。

【心理危害】

恐懼症是個體對某些特定的事物或人、特定的情景或要從事的特定活動產生強烈、持久的恐懼,並主動采取回避的方式來解除這種焦慮不安的障礙。恐懼者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其適應不良的社會交往行為上,無論是回避的行為傾向還是人際關係的緊張,都是因其不良的社會適應模式所直接導致的。而這一係列的不良行為模式,都是在其成長經曆的背景下和個性特點的基礎上,不斷習得和形成的。這其中無論是情緒的變化,還是行為的異常,也都同樣存在著個體社會認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而行為的不斷重複和強化,反過來又會加劇認知和個性的偏離。如果不及時采用操作性、目標性、時效性很強的行為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方法加以矯正,求助者將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極易導致逃避社會現實,自我封閉的結果。

常人看來恐怖症患者的恐懼則顯得不切合實際,極度誇張,盡管當事人也能從理智上認識到這種恐慌是完全沒有道理的,但就是無法控製恐懼感。這都是焦慮的結果。由於有著焦慮性人格的人更加敏感地捕捉人際交往中的他人評價因素,對現實的認識過分偏頗於不幸和擔憂,並感受其帶來的緊張和焦慮。其注意力全部集中於身體的恐懼反應上,或者自認為身處窘迫的環境中不能自拔。

通常恐懼症的病因與生活中重大的壓力事件有關。比如失去了親密的人、婚姻危機、離開家到外地生活等。最難發現的是那些“積累的”情緒,有些人習慣於壓抑憤怒的情緒,自己並不覺察,但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爆發,以恐慌症的形式表現。

很多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曆,在談話中不小心犯了"白癡級錯誤",招致禍端。這樣的人,容易因為一個錯誤觀點而被強烈的挫敗感打倒,徘徊在自卑而又自大的煎熬中。一方麵,希望自己能夠做引領話題方向的焦點人物;另一方麵,禁止自己犯任何錯誤,一受到質疑就傾向於全盤否定自己,將自我評價建立在他人的好惡之上。向前一步就會狂妄自大,向後一步會自我封閉。

重度恐懼一般都有著複雜的心理形成背景,伴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心理形成因素也就愈加複雜,所以就恐懼行為而言,已經不單單是一種心理原因了,壓抑、孤僻、膽小、膽怯、懦弱、等等。《瘋狂英語》的主講人李陽成名之前,也是一個非常膽怯的人,怕生人,不敢接電話,不敢去看電影,甚至做理療時儀器漏電灼傷了他的臉也不敢作聲。他的懼怕行為是自卑引起的,隻矯正他怕人,怕接電話,效果肯定不佳。後來李陽在別人的幫助下通過“烈士亭自我朗讀英語”、“貼海報主講英語”、“掛耳環招攬觀眾”、“被同學押送上街”等行動磨煉自己,才走出了膽怯的怪圈。懼怕行為除了突然驚嚇引來的不良症狀以外,也都有潛在的因素。我們絕不能僅作一般現象簡單處理。如成人懼怕繩子的心理,我們就應該認真察覺研究一番。成人出現了這種現象,其自己和家人都應該在溝通中檢查自己的表現。

【心理逃脫術】

如何克服恐懼心理?

1、轉移注意力:

可以以閱讀、朗誦、深呼吸的方式來減少恐怖的想法來轉移注意力。把注意力集中在與自己當前的感覺無關的事情上,使自己不再繼續對恐懼的事進行關注。要調動所有的感觀去注意周圍環境:比如你走在一個廣場上,感到隱隱的不安的時候,馬上去注意廣場周圍有些什麼建築?這些建築有什麼特點?你以前進去過嗎?再比如,你正參加一個集會,不祥之感襲來,你馬上去注意觀察你旁邊的人或是主持人穿什麼衣服?在說什麼?在幹什麼?

2、要克服“怕”的心理,正視恐懼對象的存在。

恐懼症主要是由一種"怕"的心理造成的,比如:怕見陌生人、怕去公共場所、怕表現自我等。害怕是人的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內經》指出:“驚者,卒然臨之;使之習見習聞,則不驚矣”。有恐懼心理的人,在長期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不要讓恐懼心理占上風,逐步培養對外界的適應能力,正視恐懼對象的存在並有意識地多接觸恐懼對象,對所恐懼的對象有新的認識和理解,勇敢地向自己不合理的“怕”字挑戰,逐漸解開心中的症結,恢複正常的生活心態。

3、學會自我心情調試,及時放鬆自己,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寧靜。

針對精神長期高度緊張,恐懼者應學會自我調試,及時放鬆自己,緩解精神的緊張。如參加各種體育活動;下班後泡泡熱水澡,與家人、朋友聊聊天;節假日出遊;還可以利用各種方式宣泄自己壓抑的情緒等等。另外在工作中也可以盡量放鬆自己,例如:邊工作邊聽音樂;與同事聊會兒天、談談話;在辦公室裏來回走走,伸伸腰;打開窗戶,臨窗遠眺,做做深呼吸等等。同時在複雜緊張的工作中,應保持心理的平衡與寧靜,俗話說“心定自然涼”。這就要求白領應養成開朗、樂觀、大度等良好的性格,為人處事應該穩健,要有寬容、接納、超脫的心胸。

4、增強自信。

不斷的學會調整心態,從心理上去掉自卑感,用樂觀向上的心態來麵對你想的事。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自信就是自我接納的程度。接納自己的人是非常自信的,反之則是自卑的。

5、學會控製情緒 。

如果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情況太過緊張時,可以嚐試進行幾次有節奏的深呼吸。幾次舒緩的深呼吸,可以很好的幫助自己將緊張的心情放鬆下來。在心理健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的是情緒。心理健康者經常能保持著愉快、開朗、自信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反之,經常性的抑鬱、憤怒、焦躁、嫉妒心理等則是心理不健康的標誌。當一個人心理十分健康時,他的情緒表達恰如其分,儀態大方,既不拘謹也不放肆。

6、尋求幫助。

熟悉恐懼心理的心理醫生會教你怎麼駕馭恐懼情緒,也許在你遇到棘手的情況的時候,能給你提供一些必要的幫助。

19.消融緊張

【故事鏈接】

李英為某事業單位文秘,今年41歲的,近一年來總感到精神緊張、不安全和感到自卑,總是希望能被周圍人的喜歡和接納,對拒絕和批評過分敏感,總是習慣性地誇大日常處境中的潛在危險,整天提心吊膽的,所以總是盡可能地回避許多本應參加的各種社交活動。長期以來失眠、緊張、身心疲勞、性格急躁等情況的困擾。最近,她一走進辦公室就頭痛不已,近來又老是覺得疲倦、眼脹,、憋氣、有瀕死感,致使工作質量下降,家人帶其前往醫院谘詢尋求解決的方法,原來,李英是患上了“緊張性人格障礙”,屬於“非器質性心理疾病”,多見於伏案工作或長期操作電腦者。

【心理解析】

精神過度緊張是目前一種十分流行的“文明病”,它是因為人的機體對於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 競爭壓力加大等因素的刺激所造成的。

緊張通常是指人體在精神及肉體兩個方麵對外界事物作出反應加強。比如結婚、生子、離婚、待業、升學等等,日久都會使人緊張。緊張的程度常與生活變化的大小成比例。精神緊張會導致人體內的一些激素的分泌失去平衡、心跳加快、血壓升高、新陳代謝加快或減慢,常使人睡眠不安,思考力及注意力不能集中,頭痛,心悸,腹背疼痛,疲累。普通的緊張都是暫時性的。突發性的緊張是一種恐懼感。

常人在麵對困難或有危險的任務,預感將要發生不利的情況或危險發生時,也會產生一種沒有明確原因、令人很不快的緊張狀態,這種緊張通常並不構成疾病,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狀態,並不是壞事,往往能夠應激你鼓起力量,去積極應付即將發生的危機。隻有當緊張的程度及持續時間超過一定的範圍時才妨礙人的正常生活。

現實生活中,為了成功,為了出人頭地,強烈的競爭意識,時刻繃緊的狀態,都會使人們總處在緊張之中。這些並非是產生緊張唯一的因素。還有某些事件會加劇緊張。有關專家一致認為,失業是最容易使人緊張的事件。任何時候,當你開始一項新的工作,變換職業,或職責範圍的改變,都可能增加你的緊張反應。同上司或同事之間工作時間或工作條件的變化,也可能會加劇你的緊張程度。

比如工作的緊張會伸入到任何一個有工作的人生活裏。它比電腦死機和早上堵車更為普遍。當麵臨一件繁重不堪,收獲無幾的工作,既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而又無法完成的工作時,人們就會產生最嚴重的緊張心理反應。這也表明越是感到緊張的人,通常是居於管理部門中層的雇員。他們麵對壓力,迎難而上,向著公司高層地位邁進。但同時,他們也肩負著沉重的責任——他們還得向對這工作具有最終決定權的頂頭上司們負責。

人們對付它的辦法包括加快午餐時間、晚起床、休息幾天、強製性地吃飯、喝酒和抽煙,甚至服藥。衡量一個地方經濟是否緊張的標誌就是:該區域藥店裏最暢銷的藥物是治療胃潰瘍 、高血壓和鎮靜的藥物。

實際上,人們已認識到,因為工作環境原因而造成的長期精神緊張,是今天最嚴重的健康障礙之一。早期出現的症狀為精神倦怠,體質下降,動輒生氣發怒和抑鬱沮喪。到了晚期,病入膏肓,男人在情緒上則陷入極度的悲觀中,完全失去了自信。最後身體垮掉,生命也危在旦夕。鑒於這種情況,在西方已有很多家公司提出了至少一種緊張管理方案。包括從最普遍的控製飲用酒精飲料到體育鍛煉的設施和靜思養神培訓班的各種方案。例如美國紐約電話公司就要求所有雇員定期體檢,並且給被緊張有關的問題所擾的人開設靜思養神培訓班。

緊張者性格上大多呈現為:膽小怕事,自卑多疑;做事思前想後,猶豫不決,對新事物及新環境不能很快適應。

產生精神緊張的原因?

1、對與個人的前途、命運切身利益的關注程度,越看重越緊張,關注程度與緊張程度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