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科;2、藏教分攝;3、會通餘部;4、乘所被機;5、教體;6、宗趣通局;7、處會傳譯;8、誦持感應。
1、初科中分二:(1)總標列;(2)轉釋。
(1)總標列
[(一)教啟因緣者二:一總因緣,二別因緣。]
鈔雲:教者,聖人被下之辭。啟者,啟一經之總源。因者,眾生本有佛性為因。緣者,佛出世指示為緣,謂佛因此、由此、而為緣故。者者,牒定之辭,後之下文,而釋之也。
﹝1、初科﹞(2)轉釋又二:A、總因緣;B、別因。
A、總因緣,分二:(A)標總題;(B)釋總緣。
(A)標總題
[言總因緣者。]
﹝A、總因緣﹞(B)釋總緣,又三:a、喻申自利;b、證明利他;c、結大事因緣。
a、喻申自利
[夫王道坦坦,千古同歸;一乘玄門,諸佛齊證。]
鈔雲:千王大道,坦坦平平,經千古而不易也。佛佛道同,垂永劫之常恒,豈有異哉!故法華經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儒雲:莫不由斯道也。斯之謂歟!
﹝(B)釋總緣﹞b、證明利他
[故一切諸佛,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佛知見者,即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光明,普令一切眾生,盡入無餘大涅盤故。]
鈔雲:法華經中,佛告舍利弗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雲何唯以一大事因緣?所以,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由佛昔因願力,故感果得周圓,普令眾生開示悟入,盡得無餘大涅盤故。涅盤者,此示圓寂,亦雲滅度。所謂以般若智慧光明,斷除煩惱障,及所知障,滅度而滅度之,斯為佛之本意本懷,豈有他哉!
﹝(B)釋總緣﹞c、結大事因緣
[良以一切眾生,本具佛性,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豈同執柯伐柯,猶以為遠哉!]
鈔雲:由上佛智,破除一切眾生迷闇,令入大滅度者,良由眾生本來具有天然自性,真知真見,不假修為,而成就也。隻因眾生逐妄迷真,不見自性,故諸佛出世,指示悟入,而為緣也。故君子以人治人,下人皆可以為堯舜耳!
﹝(2)轉釋﹞B、別因,分三:(A)標數;(B)轉釋;(C)結別因之緣。
(A)標數
[別因有十。]
﹝B、別因﹞(B)轉釋,分十:a、諸佛護念;b、教示降伏;c、示無住法;d、示般若是諸法本;e、直示真如離相;f、為被最上機;g、為示見性必修;h、示全修即性;i、示銷重障;j、斷疑生信。
a、諸佛護念,分三:(a)標;(b)釋;(c)結。
(a)標
[為諸佛常以般若護念諸菩薩故。]
﹝a、諸佛護念﹞(b)釋
[夫以般若之法,佛佛道同,如王寶印,一同護念。是以諸佛證之、菩薩修之、眾生仰之。仰之者,則頓超劫海。修之者,則諸佛護念,乃至付之囑之,無非此一般若波羅蜜多之法也。]
鈔雲:般若之法,是佛心印,如千王寶印一同護念,是謂永護憶念,此般若之法也。由是諸佛證之,以為果德;菩薩修之,以為妙行。妙行者,即十波羅之妙行,而證諸佛之果德也。至於眾生一念淨信,圓覺妙心,豁然開悟,頓忘人法解真空故。是以彈指合掌頓超劫海。修習之者,果人護念,乃至付小菩薩,囑大菩薩,諄諄切切,饒舌叮嚀,無非皆為此般若心印之法也。
﹝a、諸佛護念﹞(c)結
[是以世尊拈花,迦葉微笑。至於曆代諸祖轉展護念,轉展付囑者,無非惟此一事而已矣。]
鈔雲:是以者,承前契後之詞。世尊在靈山會上,談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至後涅盤會上,世尊拈花,百萬人天大眾,無不茫然。世尊告雲:我以無相為相,無門為門,涅盤妙心,付囑摩訶迦葉。是後轉付阿難,以至達摩西來,而為此方初祖,轉囑神光。至於六祖會下,出於青原南嶽。青原流於曹洞,南嶽派於臨濟,及我本師天濤雲老人等,共為七十三世,無非以心印心,以法印法,惟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矣!
﹝(B)轉釋﹞b、教示降伏,分三:(a)標;(b)釋;(c)示顛倒。
(a)標
[為令大士降伏其心悟真空故。]
﹝b、教示降伏﹞(b)釋
[謂佛直示真元,掃除我法二執,了一切眾生,即涅盤相,無生可度。]
鈔雲:八識規矩雲:我執二種,法執二種。
我執二者:一、俱生我執,謂於五陰等法中,強立主宰,妄立為我,與身俱生故;二、分別我執,謂於計我法中,分別我能行善,我能行惡而起執故。
法執二者:一、俱生法執者,謂無始時來,虛妄熏習,於一切法妄生執著,恒與身俱故;二、分別法執者,謂於邪師及熏邪教,分別計度執為實故。
分別二執,粗故易斷,細故難斷。今佛直示真知,頓令大根眾生開示悟入,了達一切異生即涅盤相,無生可度。故淨名訶慈氏雲:彌勒如,眾生亦如,何有眾生而可化者?不起度生之見,即得破除俱生我執、俱生法執,頓斷諸障,頓證真如,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是為降伏其心故。
﹝b、教示降伏﹞(c)示顛倒
[若起度生之見,我人眾生壽者,即非菩薩故。]
鈔雲:若有四相,非大士者,反顯不能降伏其心故。
﹝(B)轉釋﹞c、示無住法,分四:(a)標;(b)釋;(c)引證;(d)結歸無住。
(a)標
[為令了無住法,是菩薩故。]
﹝c、示無住法﹞(b)釋
[謂一切妙行,如空中鳥跡,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運無住法而為其本。]
鈔雲:一切妙行者,即十地所修十波羅密之妙行也。謂此諸妙行,若空中鳥跡,似空中風相,難說難可示,如是十地義,心意不能了。又雲:非初非終後,非言詞所說;出過於三世,其相如虛空。寂滅佛所行,言說莫能及;地行亦如是,難說難可示。不住此岸下。
法界品中,大願力精進救護一切眾生主夜神告善財雲:菩薩法者,譬如船師,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運無住法而為其本。
維摩經中,文殊問淨名雲:菩薩以何為本?答:以無住為本。又雲:菩薩以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故。
﹝c、示無住法﹞(c)引證,分二:甲、證無住因行;乙、證無住果行。
甲、證無住因行
[故下文雲:菩薩行六度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雲: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鈔雲:大士行施度等,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心故。古德雲:見色非幹色,聞聲不是聲;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由是不住有為,不住無為,亦不住非有為非無為,是故菩薩不住相想,而行施等諸度,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故又雲:若心有住,則為非住佛道矣。
﹝(c)引證﹞乙、證無住果行
[又雲:菩薩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作功德,不可思議。]
鈔雲:知一切法無我者,以般若智圓照自性,破除我法二執,了真空故。得成於忍者,坐斷能所現量,分斷俱生無明,分證十地真如,即得頓超伏忍、信忍、順忍,以至漸入無生法忍,寂滅忍故。此菩薩者,即超忍諸菩薩也,勝前菩薩所作功德。不可思議者,謂勝地前初心菩薩,不能忘取相有漏心而行施等諸度也。今此地上菩薩,超通達位時,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故雲凡所作功德皆無漏行,不取性相,任放天心,忘緣等照,而行施度等者。由斯妙行,故不可思議雲耳。
﹝c、示無住法﹞(d)結歸無住
[是以勸令一切大士,了無我法,得成於忍。能忍第一諦,證無住法故。]
﹝(B)轉釋﹞d、示般若是諸法本,分三:(a)標;(b)釋;(c)引證。
(a)標
[為令知般若是諸法本故。]
﹝d、示般若是諸法本﹞(b)釋
[謂般若之法,乃諸法中王。是以六度四等塵沙妙行,皆以般若而為其本,若無般若朗徹心源,一切行門成有漏故。]
鈔雲:般若法即實相心印之法也。是以施等諸度,慈悲喜舍,乃至無量塵沙行門,皆以般若心印實相而為其本。此般若法,或名真如,或名法性,或名本圓覺藏,或名常住真心,或名實際本來,是知百千之名,皆不出乎實相心印之法體也。故諸大乘經皆以實相為本,三藏十二分皆以實相為源。故下文雲:若眾生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生實相者,即生十地真如實相故,由得真如實相般若,方修一切妙行得成真如無漏行故。若無下反顯之文,謂若無般若慧光朗徹自性,知一切法了無我者,即所修一切施等行門,成有漏也。
﹝d、示般若是諸法本﹞(c)引證
[下文雲: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此經出故。]
鈔雲:斯顯果、人及所證之法,皆從般若心印而流出故。圓覺經雲: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盤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故雲是諸法中王故。
﹝(B)轉釋﹞e、直示真如離相,分三:(a)標;(b)釋;(c)引證。
(a)標
[為直示般若心印無迂曲故。]
﹝e、直示真如離相﹞(b)釋
[謂般若之法,直示真如無二法故,所以色空非有,妙性恒然。]
鈔雲:般若法者,即真如心印法也。夫心印法者,非色非空,虛相本盡,真性本現。是故此真如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e、直示真如離相﹞(c)引證
[下文雲: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又雲: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惟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故。]
﹝(B)轉釋﹞f、為被最上機,分三:(a)標;(b)釋;(c)引證。
(a)標
[為被最上一乘機故。]
﹝f、為被最上機﹞(b)釋
[謂般若之法,原非下劣根機可能承受。]
鈔雲:根有三根,機有五性。今所被者,最上乘故,非圓頓機莫能入也。
問:三根普潤,大小兼收,方為此法之圓妙耳。雲何獨被大機而不被小機者耶?答:前不雲乎?諸大乘經,及三乘之法,皆以實相為本。今不被小,而雲被大者,有三義:一者,引未發大心者,令發大心故;二者,已發大心者,令永安住不退轉故;三者,令彼二乘,生大慚愧,入佛智故。故雲如來為發大乘等說,由斯巧語,令彼小乘,深信大乘二空真如,更進窮樓,回心向大,非實棄不被耳。
﹝f、為被最上機﹞(c)引證,分二:甲、獨被上機;乙、激引小機。
甲、獨被上機
[故下文雲: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c)引證﹞乙、激引小機
[又雲:若樂小法者,著我人等,即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鈔雲:樂小法者,隻樂生空,不解二空,以不知心外無法,不達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本來空寂,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未脫法執見故,是以不能聽聞,不能受持,不能讀誦,亦不能利他,為人分別解說,荷擔無上大菩提故。
﹝(B)轉釋﹞g、為示見性必修,分三:(a)標;(b)釋;(c)引證。
(a)標
[為令見性必修故。]
﹝g、為示見性必修﹞(b)釋
[謂若不持戒修福,於此章句,雖複受持讀誦,終無利益,如畫餅充饑之類。反此,必要持戒修福,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即生實相。]
鈔雲:夫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故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還要如喪考妣。是知見性已後,必假修而證之。若不修行,曠劫無明,雲何能斷?
故楞嚴雲:雖複受持讀誦,若不斷除殺盜淫妄,如蒸沙作飯,必無實果。又蓮池老人雲:畫餅何益於饑腸,燕石難瞞於賈價。是故必要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為如來三無漏學。決定清淨明誨,故曰必要持戒修福,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即生實相。持戒者,戒也。修福者,定也。生信心者,慧也,即諸位之階基耳!生實相,即生諸地之實相也,所謂斷十障證十如故。
﹝g、為示見性必修﹞(c)引證
[故下文雲: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菩提。]
鈔雲:以無我人下,即見道分也。修一切善法者,即修道分也。即得阿耨菩提者,證道分也。
﹝(B)轉釋﹞h、示全修即性,分三:(a)標;(b)釋;(c)引證。
(a)標
[為令知全修即性故。]
﹝h、示全修即性﹞(b)釋
[謂令一切菩薩,了達六度萬行,無非般若妙行,以一切行門,全修即性,無二行故。]
鈔雲:全修即性者,即真如一行三昧法也。由真如一行三昧力故,得入無量諸三昧門,故得了六度而即一心,悟萬行而即一體。故雲無二法故。
﹝h、示全修即性﹞(c)引證
[下文雲:若人發阿耨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通達無我、法行,如來說名真菩薩故。]
鈔雲:了悟自性,生佛一如,我及眾生本來寂滅,奚有我能度眾生,我能修行者乎!故雲:通達無我行者,始知全修即性,如來說名真大士故。
﹝(B)轉釋﹞i、示銷重障,分三:(a)標;(b)釋;(c)引證。
(a)標
[為令多障菩薩銷重障故。]
﹝i、示銷重障﹞(b)釋
[謂設有菩薩,雖發大心,經多累劫,重障難除。故令持般若法,轉重障而成輕障,破煩惱障,及所知障故。]
鈔雲:雖發大心下,凡情未斷,般若未餐,雖經累劫修行施度等行,未超三界分段生死,未得斷除現行煩惱,一切重障,故勸持誦般若大乘之力,方銷分段煩惱極重報障。
故普賢章雲: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是故宜至心,懺悔六根情。即持誦大乘義,轉重障而成輕障故。重障者,即貪嗔癡等,煩惱障及報障也。輕障者,所知障也。由持般若力故,先破分別二執,現行煩惱;後破所知障,所謂般若止觀力強,俱生隨眠,無不斷也。
﹝i、示銷重障﹞(c)引證
[下文雲: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鈔雲:先世罪業者,業兼煩惱障也。墮惡道者,報障也。由持般若性力,消生前之罪因,滅當來之報障。故受世人輕賤,免重業而成輕受,銷重報而成輕報也。故淨業障經雲:若有菩薩先世造一切罪,因果未熟,恐受當報;或於現生,依教修行,持誦大乘,反受重疾,難堪難忍;或招顛沛,乃至一日一夜者,能消無間地獄,一切重罪,況多日乎!當得下,正是斷二障,證二果故。
﹝(B)轉釋﹞j、斷疑生信,分三:(a)標;(b)釋(c)結歎。
(a)標
[為令斷般若諸疑現行及種子故。]
﹝j、斷疑生信﹞(b)釋,分三:甲、因信得入;乙、指聞本法斷疑;丙、斷疑章句所以。
甲、因信得入
[謂疑,為障萬善之門;不疑,為信成菩提之進步。故能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證般若波羅蜜等妙法門故。]
鈔雲:華嚴雲:信為無上菩提本,信能必到如來地。故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故知疑為大障聖道;不疑,脫煩惱怨無施多力。由是應知從聞思修,入於妙舍摩他三摩禪那,止觀二門。若一生疑永無絕分,設或修之半途退墮,故聞慧中,起步斷疑,淨信忍可,決擇分明,至果菩提,永不退轉;證入金剛心印,十地門故。由是弘法大士,總以斷疑生信,絕相超宗,八個字等,為此經之大綱也。
﹝(b)釋﹞乙、指聞本法斷疑
[故下須菩提,節節詳明,細問於佛,令破諸疑種子,及現行故。若文中尊者未問於佛,佛即就遮未起之疑,名為種子。若尊者已問於佛,佛即破之,是為現行。]
﹝(b)釋﹞丙、斷疑章句所以,分二:(甲)證古今謬;(乙)傍求未古。
(甲)證古今謬
[是以世親大士以分二十七段疑文,足為明鏡。後學析之為三十二分,非正意也。]
鈔雲:彌勒偈雲:「調伏彼事中,遠離取相心(遠離能取所取想心見故);及斷種種疑(種種疑者,即分二十七段疑也),亦防生成心。(謂尊者已問,佛即就遮破之為現行疑;若尊者未問,佛即就遮,發揮斷疑之旨,早破尊者疑,使令不起,故雲亦防生成心耳!)」故世親依斯妙偈後文兩句之義,列於二十七段疑文,謂之金剛釋疑論,發揮本經略意之旨。其中還有微細斷疑之意,總該在內,俾令來學明如指掌,易通佛意。後之昭明太子,以將此經列成三十二分,用古正今,實為破碎斷疑文意。
﹝丙、斷疑章句所以﹞(乙)傍求未古
[更複傍求異解,理現雖明,未遵古意。]
鈔雲:或緇或素,或高士等,廣依三十二分科文解釋,時人謂之文直義明,了無迂曲。故今釋之曰,不然。斯諸文釋,理觀雖妙,實為傍求異解,而與彌勒、世親古釋之論,似有違也。
問:既諸家古德依三十二分之文注釋,亦能發明理觀意旨,奚得局立斷疑之文,以為美哉?答:夫彌勒,是補處佛,位證圓覺,深通佛意,為法王嫡子。金口所宣,八十行偈,解釋斯經,授之無著。無著又將此偈轉授世親,世親又依斯妙偈列成二十七段斷疑論文,解釋斯經。後之高賢,凡欲銷釋,總依此論,方不謬佛意,乃萬古之規鏡也。若依三十二分之文注釋,總然玄妙,未遵古意雲耳!
﹝j、斷疑生信﹞(c)結歎
[良以古意諸疑,謂障道之首。生信,為入道之源,故知斷疑生信,乃得絕相超宗,令入般若波羅蜜等諸忍果故。]
鈔雲:諸忍者,在無著文中前已釋故。
﹝B、別因﹞(C)結別因之緣,分二:a、結別因;b、總彰別緣。
a、結別因
[以上教啟十因已竟。]
鈔雲:由上十種別因,乃宣此經之法,故下總結此經之緣,以避煩耳。
﹝(C)結別因之緣﹞b、總彰別緣
[雖未若華嚴教啟之緣,其中時方說主,入城托缽,歸來趺坐,洗足收衣。眾成就等,聽法雲集,願樂欲聞者,即此經之緣也。]
鈔雲:華嚴玄談,先明十因,次明十緣。然此經文略,未便廣引十緣之語,故大概宣說之。十緣者:一依時,二依處,三依主,四依三昧,五現相,六依說者,七依聽者,八依德本,九依請者,十依加者。文雖少而義周,思之可也。
﹝(二)釋義列科﹞2、藏教分攝,分三:(1)總標;(2)釋;(3)釋十二分。
(1)總標
[藏教分攝者。]
﹝2、藏教分攝﹞(2)釋,分二:A、略釋;B、廣釋。
A、略釋
[藏即三藏二藏。教即五教。分即十二分。]
﹝(2)釋﹞B、廣釋,分三:(A)釋三藏二藏;(B)釋五教;(C)釋十二分。
(A)釋三藏二藏,分二:a、釋三藏;b、攝屬所歸。
a、釋三藏,分二:(a)列名釋義;(b)攝屬所歸。
(a)列名釋義,又二:甲、列名;乙、釋三藏義。
甲、列名
[言三藏者:(一)修多羅藏,(二)毗奈耶藏,(三)阿毗達摩藏。]
﹝(a)列名釋義﹞乙、釋三藏義,分三:(甲)釋經藏名義;(乙)釋律藏名義;(丙)釋論藏名義。
(甲)釋經藏名義,分三:子、標名;醜、釋名義;寅、引餘名證。
子、標名
[今初,修多羅藏者,梵語。]
﹝(甲)釋經藏名義﹞醜、釋名義
[此雲契經,謂上契二諦三諦四諦之理,下合異類眾生之機,方名契經。即貫義、攝義、常義、法義,謂貫穿一切義理,攝持所化眾生。常,即古今不易。法,即十界同歸。]
﹝(甲)釋經藏名義﹞寅、引餘名證
[更有雜心五義:或曰湧泉,注而無竭故;或曰出生,則輾轉滋多義味故;或曰顯示,以佛聖教,顯示事理真俗故;或曰繩墨,楷定邪正無偏曲故;或曰結蔓,能貫能攝,如結蔓故。總上五義,不出貫攝常法,四義等故。餘義等名,恐煩不引。]
鈔雲:餘義等名者,西域更稱雲席經,或曰線,或曰聖教。古德見此儒墨,皆稱為經,遂借彼席經,以目聖教雙含二義,俱順兩方,借義助名,更加契字,揀異席經甚為允當,故曰恐煩不引。
﹝乙、釋三藏義﹞(乙)釋律藏名義,分三:子、標名;醜、釋名義;寅、引餘名證。
子、標名
[毗奈耶藏者,梵語。]
﹝(乙)釋律藏名義﹞醜、釋名義
[此名調伏。調練三業,通於止作、製伏,唯明於止。止,即三業七支各各防非;作,是三業七支各各俱善。是以不但永斷十惡而防非,轉更勤修十善而培德,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義也。]
﹝(乙)釋律藏名義﹞寅、引餘名證
[或曰毗尼,此翻滅義,從因至果有滅義故。或雲屍羅,此翻清涼,除煩惱熱有清涼義故。或雲波羅提木叉,此翻別解脫,離諸過惡,有解脫義故。雖梵音楚夏,而大旨無殊,悉調伏義故。]
鈔雲:從因至果有滅義故。(一)滅業非,謂不殺盜等,故律中雲毗尼。(二)滅煩惱,是發業之本,故律雲為調伏貪等令盡,是故世尊製增戒學。(三)得滅果,即無為果。故戒經雲:戒淨有智慧,便得第一道。故前二是因,後一是果。解脫者,梵語波羅木叉,此翻別解脫,此就因得名。然有二義:(一)揀定道,名之為別;(二)三業七支各各防非,故名為別,亦翻隨順解脫。此據果立,隨順有為無為,二種解脫果故;亦雲性善,如十誦律;亦名守信,如昔所受實能持故。
﹝乙、釋三藏義﹞(丙)釋論藏名義,分三:子、標名;醜、釋名義;寅、引餘名證。
子、標名
[阿毗達摩藏者,梵語。]
﹝(丙)釋論藏名義﹞醜、釋名義
[此雲對法,然法有二種:(一)勝義法,謂涅盤是善是常,故名勝義法;(二)法相法,通四聖諦。相者,性也,狀也。二俱名相。法既有二,對亦有二:一者對向,謂向前涅盤故;二者對觀,觀前四真諦理故。其能對者,皆無漏淨慧,及相應心所故。由對果對境,分二名故。故慧但是對,而非是法,非所對故。舊譯為無比法,以詮勝慧故。]
鈔雲:慧者,是五別境中慧,相應心所,即五遍行心所,作意觸受想思,與八識心王相應故。由對果對境下,謂涅盤為果,四諦為境。涅盤四諦二種為所對,無漏淨慧為能對。故雲:慧,但是能對屬心,而非是果法及四諦境法為所對故。由斯淨慧心,能對果境二法,而成論之義故。
﹝(丙)釋論藏名義﹞寅、引餘名證
[或曰優波提舍,此翻論義,賓主問答有往複故;或雲磨怛理迦,此翻本母,以教與義,為本母故;或曰磨夷,此翻行母,以依教義而成行之母故。雖梵音不同,皆屬對之義故。]
鈔雲:教為能詮,義為所詮。為依教義而成諸乘行故。
﹝a、釋三藏﹞(b)攝屬所歸
[今此經者,正屬修多羅藏,兼律論。故文雲,如來滅後,後五百年,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豈非般若之法,總以持戒而為其本,兼律義故。前後上下之文,全以賓主問答,往複窮通,斷疑生信,兼論義故。]
鈔雲:前五百年解脫堅固,第二五百年禪定堅固,第三五百年持戒堅固,第四五百年多聞堅固,第五五百年塔寺堅固。後五百歲者,近於鬥諍堅固。
又前兩個五百年,正是正法一千年。次兩個五百年,乃像季一千年。次後兩個五百年,正是末法一萬年初季,尚有持戒修福者,言此經有大根機而受持者,總以多生劫來,即持戒定人為本基故,義兼律儀故。須菩提謁而問之,世尊答而斷之,斯為賓主往複問答,是為論義所攝故。以上三藏列名釋義竟。
﹝(A)釋三藏二藏﹞b、釋二藏,分二:(a)正釋二藏名義;(b)攝屬所歸。
(a)正釋二藏名義,又二:甲、標立名;乙、釋義。
甲、標立名
[言二藏者。]
﹝(a)正釋二藏名義﹞乙、釋義,又二:(甲)示名義:(乙)攝歸半滿。
(甲)示名義
[一聲聞藏,二菩薩藏,即前三藏之教。詮示聲聞理行果故,名聲聞藏。詮示菩薩理行果故,名菩薩藏。]
鈔雲:聲聞者,因聞苦集滅道四諦法音,而依教奉行修自利法,名為聲聞。行六度萬行等,修二利法,名為菩薩。即前經律論三藏教典,詮示小乘生空理,詮示小乘戒定慧行,詮示小乘偏真涅盤果德,由斯詮示小乘教行理果四法,攝屬聲聞藏故。又前教是能詮,理行果等為所詮。又菩薩藏中,教,即十二分。理,即二空真如理。行,即六度妙行等。果,即是無餘大涅盤果德,由斯四法,攝屬菩薩藏故。
﹝乙、釋義﹞(乙)攝歸半滿
[又由緣覺之人,多不習教,出無佛世時,攝屬聲聞故。但分為二,即大小半滿之不同耳。]
鈔雲:緣覺有二:(一)聞十二因緣悟得果者,名為緣覺;(二)出無佛世時,如釋迦往昔,為忍辱仙人,獨自了明,名為獨覺。獨覺又二:(一)不發大乘者,自真獨覺;(二)已發大乘者,是假名獨覺。因由不籍教故,攝歸聲聞藏;若已發大乘者,攝歸菩薩藏。半滿之不同耳者:(一)九部法為半。法華雲: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二)十二部法為滿字教,如華嚴等故。又古德判一代時教:一有相教,二無相教,三同歸教,四常住教。前有相教為半,後之三教為滿。又三教中,前無相教為半,以無相者,未純顯中道義故。後之二教為滿,以純顯常住中道了義故。是知半滿,未局聲聞,故曰不同耳。
﹝b、釋二藏﹞(b)攝屬所歸
[今此經者,屬菩薩藏攝。文雲:此經如來為發大乘等,即菩薩藏攝故。]
鈔雲:此般若法,是諸佛母,三藏之骨髓,萬行之本源,菩薩之所歸,諸佛之所證,非菩薩藏攝而何?如來為大乘等,等者,等下文故。經雲: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又雲:樂小法者,不能聽受讀誦,為人分別解說等。故不屬聲聞藏,屬菩薩藏攝,以示大乘,二空真如,圓頓法故。
以上釋三藏二藏,若名若義一科已竟。
﹝B、廣釋﹞(B)釋五教,分二:a、釋五教名義;b、攝屬所歸。
a、釋五教名義,分三:(a)標;(b)釋名義;(c)結五教名義。
(a)標
[言五教者。]
﹝a、釋五教名義﹞(b)釋名義,分五:甲、釋小乘;乙、釋始教;丙、終教;丁、頓教;戊、圓教。
甲、釋小乘,又二:(甲)立名;(乙)釋。
(甲)立名
[一小乘者。]
鈔雲:賢首大師,依華嚴經,判一代時教,立為五教。初小乘法,即天台藏教。以天台立藏教名,故受招難,以濫三藏名義。故賢首立小教名耳。
﹝甲、釋小乘﹞(乙)釋
[所說唯是人空,縱少說法空,亦不明顯,以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未盡法源故。]
鈔雲:初小乘中四:(一)約法數多少,(二)約二空差別,(三)約所依根本,(四)結成有餘。
今(一)言七十五法者,五類法中,有多少故。
謂:一者、色法十一,俱舍頌雲:色者,五根、五境、及無表色。
二者、心法一,即是意識。
三者、心所有法,共四十六。謂大地法有十,俱舍頌雲:受想思觸欲,慧念與作意,勝解三摩地,遍於一切心。大善地法有十。頌雲:信及不放逸,輕安舍慚愧,二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大煩惱六,癡、逸、怠、不信、昏掉、恒唯染。大不善有二,謂無慚及無愧。小煩惱法有十,頌雲:忿覆慳嫉惱,害恨諂誑驕。如是類名為煩惱地法。不定有八,謂悔、眠、尋、伺、貪、嗔、並慢、疑。上之六類,有四十六。
四者、不相應行法十四:一得、二非得、三同分、四無想異熱、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命根、八生、九住、十異、十一滅、十二名、十三句、十四句文。故頌雲:得非得同分,無想二定命;及生住異滅,並名句文身。
五者、無為有三:一擇滅,二非擇滅,三虛空。
總上五類之法,合七十五法。
於此大乘欠二十五,次下當明。今文中雖不雲數,義含在內,所說唯是人空下,二明二空差別,謂二乘人,以其根劣,未堪聞說二空真理故。故智論三十一雲:小乘弟子,鈍根故,為眾說生空。起信論雲:法我見者,依二乘根純故,如來但為說人無我等,縱說二空,少未明顯,以依六識三毒建立下,三明所依根本。
然小乘計生死根本,雖有多種,略舉其三:
一者、計識心,如正理論第八說經部師,以現在色心等,為染淨因,意雲如大乘中,第八為所熏故。
二者、三毒為因義,如大乘中,明前七識為能熏故。今引阿含,但證三毒耳。而雲等者,謂以三毒為因緣故,起於三業;三業因緣故,起於三界。是故一切法中,論十二因緣品雲:眾生癡所覆,為後起三行;以有此行故,識受六道身等,即其義也。
三者、今取上二義,同有能所熏,熏方流轉故。若爾,焉異大乘?然則以參經意而不同者,但六識非第八為所熏縱說賴耶!但有名字,能熏又非七識,故全不同。
四者、未盡法源故者,謂由無為法隻有擇滅。非擇滅、虛空等三種,而未有真如等無為,明二空故,所以未盡法源故耳。
﹝(b)釋名義﹞乙、釋始教,文二:(甲)列名;(乙)釋文。
(甲)列名
[二大乘始教。]
鈔雲:大者,簡小為義;乘者,運載為義。由前小乘教中,隻能自利,今大乘中,而普運一切,故雲為大。始者,因對後已盡之說。今此教中,未盡之說,故名為始耳。
﹝乙、釋始教﹞(乙)釋文,分二:子、釋名義;醜、釋教義。
子、釋名義
[由第二時,但明於空;第三時,說三乘,不許定性闡提成佛,未盡大乘至極之說,故名為始。有成佛,有不成佛,複名為分。]
鈔雲:第二時但明於空者,依智光論師判一代時教,由前第一時小乘教中,明心境俱有。第二時為中根人說法相大乘,境空心有,顯唯識道理,以中根猶劣,未能全入平等真空。故今疏雲:第二時,但明於空;第三時,為最上根說無相大乘,辨心境俱空,平等一味故。疏第三時說三乘不許下,非智光論師第三時義。即單取戒賢大師依深密經中意雲:初小乘中說獨佛一人有大覺性,餘不說有,故皆不成。次一向成,是第二時中,唯說一乘,一切眾生皆得成佛,為一向成。若盡成,為太過;若盡不成,為太不及,故皆為方便,並為不了,以初未堪聞大,一向抑故。第二時勸令欣佛,一向揚故。第三時中,說三乘依理正說,有性皆成佛,無性不成佛,非太過也。故稱為了,以普發一切乘故。此依深密經中意,是權說也。何則?夫深密中指第二時,雲許一切眾生成佛,是法華最上一乘之實說,焉可依深密中雲,第二時暗指法華為不了義乎!故清涼雲:誰判法華為不了義耶!又深密經中雲:一切趣寂聲聞種性,雖蒙諸佛教化,終不能當得阿耨菩提,斯皆決定不許定性二乘,及無性闡提成佛,豈實說耶!故雲未盡大乘至極之說。故今取智光論師,第二時判義:謂境空心有,法相大乘,及依深密經中第三時教義。今賢首大師,總合一教,乃大乘之初門,俱即不了,故立為始,複名為分,以有成佛,雲有不成佛故,乃立分耳。
﹝(乙)釋文﹞醜、釋教義
[所說則廣談法相,少及法性;其所雲性,亦是相數,以依八識建立生死,及涅盤因,諸義類故。]
鈔雲:所說則廣談法相下,雲大乘法相,有一百數:
謂色法十一,心法有八,心所有五十一,心不相應行有二十四,無為有六,故成百數。
於前小乘七十五中,加二十五。謂心法加七,小乘唯一意識故;心所加五;不相應行加十;無為加三,並如彼說。
疏少及法性者,法相法有九十四數,而無為屬性,隻得六數,故少及法性雲耳。其所雲性,亦是相數,今無為法,是法性義,尚以決擇分明。而有六數者,則可知雖雲其性,亦在名相數耳!疏以依八識下,謂小乘法以第六意識為染淨因,今始教中以依第八識而有涅盤。故雲: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盤證得。界即因義,謂種子等。疏雲:諸義類者,即總結始教中多義也,乃是疏中敝煩意耳!若欲廣知,具如唯識論及華嚴玄談中說。
﹝(b)釋名義文﹞丙、終教,文二:(甲)立名;(乙)釋文。
(甲)立名
[大乘終教。]
鈔雲:前大乘始教中,未盡之說,故此教中已盡之說,故名為終。若依智光論師判義,正是第三無相大乘中義,雖後頓圓二教,亦在義中,少分攝耳。
﹝丙、終教﹞(乙)釋文,分二:子、釋名義;醜、釋教義。
子、釋名義
[由出中道妙有,定性闡提皆當作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名為終;稱實理故,複名實教。]
鈔雲:由出中道妙有下,以實相離相,中道妙有,非色非空,故虛相本盡,真性本現,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豈以定性二乘及無性闡提,而無成佛者乎!前始教中,有成佛有不成佛故,今此教中許一切眾生悉當成佛,比前義勝。故雲:方盡大乘至極之說,名為終耳!由純顯實相妙理,故複名為實教。
﹝(乙)釋文﹞醜、釋教義
[所說則多談法性,少及法相,其所雲相,亦會歸於性,以依如來藏,隨緣成立,諸義類故。]
鈔雲:所說則多談法性下,以唯顯實相第一義故。其所雲相,亦會歸於性者,如說五蘊,五蘊即空,空即法性。又華嚴雲:三世五蘊法,說名為世間;彼滅非世間,如是但假名。又雲:有諍說生死,無諍說涅盤;生死及涅盤,二俱不可得等。又如說心,心即離念,即如此經。雖雲行施度等行,皆歸離相妙行,是般若性。故雲其所雲相,亦會歸於性耳。以依八識如來藏,隨緣成立諸義類故者。如來藏隨緣成立,有二義。起信論雲: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名總攝一切法。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依,所謂依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一切眾生平等一性,俱是真如隨緣成立,依他無性,即圓成故。一理齊平,故說生界不減,佛界不增,如是義類,廣多無盡故。
﹝(b)釋名義文﹞丁、頓教,文二:(甲)立名;(乙)釋文義。
(甲)立名
[四頓教者。]
鈔雲:由前小始終三教,總名為漸。今此中離言絕待,對前漸教,故名為頓。以頓者,不立漸次義故。
﹝丁、頓教﹞(乙)釋文義,分二:子、釋名義;醜、釋教義。
子、釋名義
[總不出說法相,唯辨真性,一念不生,即名為佛,無漸次故,說名為頓。]
鈔雲: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以觸處逢真,無漸次義故,立頓字名耳!
﹝(乙)釋文義﹞醜、釋教義
[五法三自性俱無,八識二無我俱遣,訶教勸離,毀相泯心,諸義類故。]
鈔雲:一名、二相、三妄想、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者,一遍計、二依他、三圓成,即三自性也。二無我,一者人無我,二者法無我。訶教勸離者,以達摩西來不立文字,以心印心,以法印法故。五法三自性,及八識二無我理,一切俱掃,以言語道斷故。如是義類,廣如楞伽、金剛等經諸妙義故。
﹝(b)釋名義文﹞戊、圓教,文二:(甲)立名;(乙)釋文。
(甲)立名
[五圓教者。]
鈔雲:由前以漸而立頓名,以頓而立漸名。以漸而立頓名者,即小始終三教,以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故,是名為頓也。以頓而立漸名者,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故名為漸也。是以頓不礙漸,即行布次第故;漸不礙頓,即觸處圓成故。由是頓漸無礙,得入圓宗,故今第五,立圓教名也。
﹝戊、圓教﹞(乙)釋文,分二:子、釋名義;醜、釋教義。
子、釋名義
[統該前四,圓滿具足,得名為圓也。]
鈔雲:統該前四者,即小始終頓四義,攝歸圓故,如海百川,以普同一味,名圓滿具足也。是以圓信、圓解、圓修、圓行、圓證,以因該果海,果徹因圓,得名為圓義也。
﹝(乙)釋文﹞醜、釋教義
[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帝網重重,主伴交參,無盡無盡故。]
﹝a、釋五教名義﹞(c)結五教名義
[以上五教之義,廣如華嚴玄談中辨,恐煩不引。]
鈔雲:恐煩不引者,指略在廣,義有所陳。
﹝(B)釋五教文﹞b、攝屬所歸,文三:(a)正屬所歸;(b)引證;(c)釋通妨難。
(a)正屬所歸
[今此經者,正屬於終,兼通於頓,義該小始。]
﹝b、攝屬所歸﹞(b)引證,分三:甲、證終教義;乙、證頓教義;丙、證始教示顯性義。
甲、證終教義
[文雲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又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雲: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等。斯為事理圓融,二諦無礙,特顯中道。即法華諸法實相之妙義也。又雲:信心清淨,即生實相,攝終教義也。]
﹝(b)引證﹞乙、證頓教義
[又雲: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即頓教毀相泯心之旨也。又雲:以無我等四相,修一切善,即得阿耨菩提等,亦頓教義也。]
﹝(b)引證﹞丙、證始教示顯性義
[又雲: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者,斯借小乘心外有法,以探尊者,是該小教義也。尊者領意,即轉破雲:不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破相顯性,即借始教之義也。然此經者,雖借小始二門之用,斷歸終頓之源,直指一乘無二法故。]
﹝b、攝屬所歸﹞(c)釋通妨難
[問:何得不攝歸圓教?答:但屬圓教少分,以不陳之,故賢首大師,判華嚴為圓教一乘,有二義故。一同教一乘,二別教一乘。同教一乘者,則同頓同終;別教一乘者,則不可思議。今此經者,即華嚴同教一乘所攝,非別教一乘攝也。]
﹝2、藏教分攝﹞C、釋十二分,文三:(A)列名;(B)攝屬所歸;(C)總結。
(A)列名
[言十二分者:一契經、二應頌、三授記、四孤起、五因緣、六無問自說、七本事、八本生、九方廣、十未曾有、十一譬喻、十二論議。]
﹝C、釋十二分﹞(B)攝屬所歸
[今此經者,以屬八分所攝。此經既屬修多羅藏,豈非契經所攝故。尊者因請而說,即因緣所攝故。「若以色見我」及「一切有為法」等偈,即孤起所攝故。歌利王割截身體,即本事所攝故。如來為發大乘者說,即方廣所攝故。「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即未曾有所攝故。「如夢幻泡影」等,即譬喻所攝故。賓主往複問答,即論議所攝故。雖文中過去然燈授記及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俱屬本事所攝,非授記及本生所攝故。至於應頌文義全無,故非所攝。是以十二分中,惟屬八分之所攝故。]
﹝C、釋十二分﹞(C)總結
[以上第二藏教分攝一科已竟。]
﹝(二)釋義列科﹞3、會通餘部,分三:(1)標;(2)釋文;(3)結。
(1)標
[會通餘部者。]
﹝3、會通餘部﹞(2)釋文,分六:A、通括大意;B、引經證成;C、釋通妨難;D、示般若流入諸法;E、名別義同;F、賢聖同依。
A、通括大意
既委此經,已屬同教一乘。然同教一乘,乃諸經之綱領,三藏之本源,是以前後一貫,始終無別。應知教雖分五,率本無殊。從初華嚴,次說阿含,次說方等,次唱般若,玄宗而為其本。
﹝(2)釋文﹞B、引經證成,文六:(A)引小乘論明法空;(B)引智論明法空;(C)引淨名明法空;(D)引本經明法空;(E)引般若明法空;(F)引法華明法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