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通敘大意,分六(1 / 1)

1、標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者,]

鈔雲:此題法喻雙彰。華梵為目,通別為名。法喻者:金剛是喻;般若等,是法。華梵者:金剛,是華言;般若波羅蜜,是梵語。若具梵語者,跋折羅般若波羅蜜,此雲:金剛智慧到彼岸。通別者:經之一字,是通,以三乘十二分教,俱名為經故。金剛等七字為別,不受餘稱故。餘義等釋,後文中辯,恐煩不引。

2、除我法

[卻眾生之我見,除遍計之異情。]

鈔雲:四見中以我見為首故。我者,於五蘊中妄計我、我所故。人者,妄計我生人中,轉於餘趣故。眾生者,妄計五蘊和合而生故。壽者,妄計我受一期果報,若長若短故。斯皆顛倒妄想,亦名四見。

今雲卻眾生之我見者,下文雲: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又雲: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雲菩薩者,梵語。華言,是大道心,亦名覺眾生,故雲卻眾生之我見也。遍計者,謂周遍計度我人眾生壽者四見。異情者,異見情執,法非法相,斷常二見,今雲除者,謂除去我人眾生壽者,法、非法相。故下文雲:「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此除遍計之異情也。

3、示宗趣

[以破相顯性為宗,以觀照實相為趣。]

鈔雲:語之所尚曰宗;宗之所歸曰趣。又宗者,主也,唯以此法而為主故。今此經大意,專以段段破相。故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雲: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又雲: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此即破除我、法之相也。又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雲: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此則顯依他無性,即圓成故。是頓彰般若性也。故雲以破相顯性,而為宗故。

觀照者,文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至應作如是觀者,即觀照般若也。實相者,則真實之相也。經雲: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者,即實相般若也。由前因聽文字般若章句,一念淨信,方得破相顯性,見道了明,從解起行,即入觀照。念念反觀真際路,斷煩惱障,及所知障,而證實相般若,水天一色露圓明耳。故以觀照實相,而為其趣也。又以觀照為宗,實相為趣,故思之可知也。

4、法喻申明

[示般若源,悟金剛性。]

鈔雲:示文字般若,悟金剛性;示觀照般若,修金剛性;示實相般若,證金剛性。

金剛有堅利明三義。謂堅喻實相,利似觀照,明如文字。此三般若,義雖有三,其性無殊。此金剛性,不可破壞,妙體常恒故。又此金剛性,體大,般若相大,波羅蜜用大。此體相用,一即三,三即一者,無二法故。所謂斷盡無明,朗然大覺,唯一金剛心故。

5、示真俗無礙

[於妙有中,全露真空;於真空中,全彰妙有。]

鈔雲:此顯不二之旨也。心經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等,斯乃即五蘊而全露真空,即真空而全彰五蘊。然五蘊性虛,本自空寂,全露真常,如波即水,無二法故。真空體實,隨緣應用,故有五蘊。如水成波,波因水現。

楞嚴雲: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乃至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全是妙明真性中影像耳。故雲:若能轉物,即同如來。此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雲: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是以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本是真如。故知事依理成,理依事顯。

起信論雲:一心中,有二門故;一心真如門,二心生滅門。以此二門,各攝一切法,不相舍離。又雲: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真如。此雖顯真如門,而全彰妙有,不離如故。此經雲: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等,此總顯真俗圓融,二諦無礙,不二之旨也。

6、引經結歎

[故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法門也。]

鈔雲:此即證成真俗圓融,不二之旨也。是法者,即妙有而真空,即真空而妙有之法也。即真空而妙有不增,即妙有而真空不減。故雲平等。無高下者,在聖而不高,在凡而不下;在涅盤而不高,在生死而不下。良由迷悟不一,故有差殊。於法體中,本來平等,無高下,故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法門也。

阿耨等者,梵語。此雲:無上正等正覺,即成佛果位之名耳。法門者,法即軌持義;門者,出入義。謂三賢十地等妙二覺,莫不由斯般若之法軌持出入門故。是以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菩提者,其斯之謂歟。

以上通敘大意一科已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