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容(1 / 1)

天地萬物,有物之物,同源為有。是有為無,是為無物之物。亦有亦無,亦無亦恒。生萬物而通之,宗萬物而牧之,是名曰道。

故,道生混沌,混沌生陰陽,陰陽相成相動,是生天地氣虛。天地氣虛複合陰陽,契大道,是萬物生。

故,大道以生,陰陽以成。故萬物莫不負陰而抱陽,是以氣不可失衝;物物莫不彼陰而此陽,是以美不可偏得。

故,大道不可離脫,陰陽不可分偏,其正曰和。內失其和,損亦損,益亦損,不若無欲,複與道相合;外失其正,毀亦毀,成亦毀,不若無為,複與道相契。

故,失和者不生,失正者不宜。其不得已焉,或滅或返。是以反者道之動;反者道之動,是以弱者道之用。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明止於正,正同於道。

故,和者,天下之大正;陰陽者,眾理之大係;道者,萬物之奧稽。故道和天下,同有無,一陰陽,是謂無極。無極之妙,善然無物,往,來,遐,邇。故得者亦得,失者亦失,是謂襲常。

故其居也,莫不相宜;其製也,莫不屬是;其牧也,莫不自然。故萬物處之而不知所與,性而不知所以,生而不知所恃。生生然自成,適適然自性,是謂玄同。玄同之義,與道不更,物,我,人,眾。故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是以,唯道可從,唯道是從。見其居,知勿爭;見其製,知勿妄;見其牧,知勿為。故能大行不害,大成不弊,大治不敗。返其天性,歸其大正,無為而無不為,功成而弗敢居。

既已無為,亦將不欲。故和則生正,正則複和。內外契合,與道同行,是為至德。

故行道不殆,知道不惑。知行複相濟,常德不脫,是為聖人。

天下皆聖人,則天下道矣;天下皆愚者,則天下亦可得而道矣。

然則,以悟觀之,人盡可聖;以智觀之,人盡不愚。可聖而未聖,不愚而有塞,則民皆俗矣。以時觀之,事盡道合;以刻觀之,事盡道左。可合而未致,不離而有左,則物皆不當正矣。是謂流水存河,傳薪存火,左右而存道也。

故道無不是,而無物當道,是以不可不為也;德無不及,而無人在德,是以不可不教也。

夫民生者,道之大用也,天下之大性也;而病害饑寒老死不免,則名利聲色福壽亦不禁矣。由是,則知識技能也必成,智巧偽詐也必滋。而賢者權天下以民生,奇者挾天下以自利,或治之於不得已,或治之於必得已。夫民之為人也少,為己也多,則事於善者也少,不善者也多,爾況得失損益之固不可相償乎!是以治亂複相甚焉!

故,天下其灶,道德其光,治者其薪,亂者其火;薪傳而火不滅,則仁義禮法製度者遞相堆燼矣。是以天下常不離道,亦常不當正。噫!仁義相繼,純樸日遠,世其必自喪也如是焉!

若夫果絕禮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則天下將複古而民生亦將複蹇矣。上古之安者,蹇而不得已也。群而無主,求生乎天也;儻而有帝,禪讓乎賢也。是以古者民寡,事約,智鈍,物缺,所以能天道大化者,賢王與清靜相複也。爾況民生不可滅,民心不可奪,民力不可拘,吾是以知欲返天下於安蹇也,亦不可致之矣!人民滋眾,知識滋巧,政經滋繁,主國者棄禪而從襲矣,是以三代而下者,豪強與亂世相猖也。人民不覺,貧富相缺,天下五裂,世道其於躑躅之中累繼而進也,亦不可退之矣!夫唯累進以極,吾是以知萬世之後道方將大返焉:民寡,事約,智銳,物多,將之謂曰大覺之世!

故,民生者,匡世之基;民心者,測世之準;民力者,衡世之權。人道其外,天道其中。是以聖人持道謹德,繕性養息,順時遷移,不厲不迂。為之於不得已,動之於因循然。得其時則行,不得其時則葆,是謂豁達。

故大人之治,不愚民,亦不必狡民,全生和性以為德;不伐生,亦不必助性,周世濟危以為務。不可不道,亦不可憑天;不可不德,亦不可由性。有所為,有所不為;不逆流,不助瀾。常使天下安順近正而不遠,民自生就善而不邪也。

是以,道可周乎一身,而不能必備天下;德可完乎一心,而不能必化萬民。雖然,唯道可周身不殆,唯德可完心不尤。死生萬世不免,而道恒真不易,不亦天下之至貴乎?故求可以得,罪可以免者,唯乎道德。

故,聖人之於己也,不蹈危,不取福,不撓心,不嗜欲,恬淡而內寧。內寧,故能外不爭,循常性,因天然,順時宜,契大象,平素而德。是以體健身安,心明德渾,是謂完善。

曰:本道而行,含真而生,與眾相宜,與物相濟,玄通而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