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書的起源
圖書的曆史與知識
學校文化陣地建設與組織活動策劃學校知識類活動組織策劃1.書的起源
圖書是記錄語言的,語言是用文字表達的。沒有文字就不可能有書。文字是怎樣起源的呢?在遠古時候,文字還沒有產生,人們隻能依靠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達消息。但是聲音不能傳得很遠,也不能保存和記錄下來。人們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積累和傳播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隻有靠口傳記憶了,可是,時間長了,事情多了,就會忘記,就會記錯,那怎麼辦呢?我們的祖先為了補救這個缺陷,曾經創造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實物來喚起記憶,這就流行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和“堆石記事”等等各種方法。
“結繩記事”,就是在繩子上打結,用結子的大小、多少和位置來表示不同的意義。現在,這種記事方法在漢族中已絕跡了,可是在我國兄弟民族中,如雲南的僳僳族、哈尼族,台灣的高山族,都還有這種結繩記事的習慣。除了結繩,刻木記事也非常流行,就是在木頭上刻上許多不同的符號來表示不同的事物。
這種結繩和刻木是幫助回憶記事的符號,是書的前身,但還不算文字,如果要說“文字”,就是以後發展起來的“圖畫文字”。我們的祖先把從事生產勞動,與周圍環境有著密切關係的事物畫在他們所居住的洞穴壁上。在我國周口店山頂洞以及法國、西班牙的深山古洞中,都發現和留存著舊石器時代人所繪的畫,這些畫畫得很逼真,使人一見就知道是什麼意思。後來,就慢慢地隻用幾根線條來組成一個大概形似的輪廓,把原來複雜細致精確的圖畫,簡化為一定形式的圖案符號,使人們看到這個符號,就能知道代表的是什麼事物,這麼一來,這些簡化的原始文字符號就和語言有了意象關係。以後就逐漸地用它來代替語言表達思想,進而交流經驗、傳播知識,這樣,便出現了原始的圖畫文字。
這種圖畫文字,起初是很不統一的。有繁有簡,後來就有人進行整理、統一、簡化,也使書寫方便了。當時,整理創造文字的人很多,這裏要說的就是傳說的倉頡造字。我國古代曾有這樣的記載,說倉頡長有四隻眼睛,非常聰明,生下來就會字。他上觀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鳥獸,倉頡就根據它們的形象,創造出文字來。但是話又說回來,曆史上是否真有倉頡這個人呢,這就很難說了,這都是根據傳說和古書的記載流傳下來的。不過,說它長有四隻眼睛,文字是他一人創造,這是不符合事實的。因為文字是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社會生活共同創造的,倉頡隻不過對文字進行搜集和整理罷了。
關於我國圖書的產生,還有一個近似於神話的傳說,即“河圖洛書”中國最早的古籍《尚書》中也有同樣的說法。有人進一步解釋說:“伏羲統治夫下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伏羲根據這種“圖”和“書”畫成八封,就是後來《周易》的來源。
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河圖》、《洛書》,是由一係列的神秘符號所組成的數字方陣。它們是經過周、秦、漢幾代儒生方士們之手加工後的形態,其原始麵貌已無法知曉了。有人認為它是古代遊牧民族所畫的立體的天象圖(《內蒙古師範學院學報》一九八九年第六期);還有人認為它是由自然界的天然痕跡——龜甲發展而成的抽象符號,是中國第一部圖書(《大學圖書館通訊》一九八八年第四期),並認為《河圖》與《洛書》在中華文明史上曾起到了重要的啟蒙作用。華夏文化的源泉也可以說就是“河洛文化”,而《河圖》《洛書》)則是河洛文化的初基。它所建立的辯證思維的模式,對後世的思想、哲學、文學和科學都有重要的影響。孔子曾說過:“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