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5.

《玩偶之家》

劇本,挪威作家易卜生著,1879年發表。作品通過主人公娜拉逐步覺醒,最後毅然從家庭出走的過程,深刻地說明在資本主義私有製的家庭裏,婦女處於極端無權的地位,她們沒有經濟權,沒有支配權,甚至沒有獨立的人格。但是娜拉出走之後怎麼辦呢?怎樣才能使婦女真正獲解放呢?作者沒能作出回答,反映了作者的階級局限性。作者善於在劇情發展中用設問吸引讀者,使讀者思考討論,使劇情步步深入,引向高潮。隨著劇情衝實的展開,及時進行括敘追述,因而情節集中,結構緊湊。此外,作品對細節描寫和人物內心變化的刻畫也頗具特色。

《馬克·吐溫短篇小說集》

在美國的文學史上,馬克·吐溫占菩繼往開來的重要地位。美國建國後的許多年,作家們幾乎都處於傳統英國文學的影響之下。馬克·吐溫打破了這個局麵,用美國西部地區的群眾幽默、充滿美國俚語的口語體及特殊的說故事方式,為美國文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創作方向。

馬克·吐溫的小說大多是對美國社會的辛辣嘲諷。他善於運用極度誇張的手法,把生活中各種醜惡的人、事以及現象放大好幾倍,然後呈現在讀者麵前,讓讀者去憎惡。他早年的作品風格輕鬆,諷刺中帶有嘲笑的意味:晚年詼諧的成分減少,變得辛辣和冷峻。

馬克·吐溫的小說在世界各地擁有廣泛的讀者,在中國也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的作品甚至被選入中學的語文教材。值得一提的是,馬克·吐溫對中國人民有著深厚的情誼,他曾在一九○○年發表演講,他說:“我的同情是在中國那一邊,歐洲掌權的盜賊長期野蠻地欺淩中國,我希望中國人把所有的外國人都趕出去。”在那樣的年代裏,馬克·吐溫能夠發表這樣的演講,是非常可貴的,而這種正直的勇氣正是他的諷刺作品能夠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偽君子》

古典主義喜劇,法國莫裏哀所作。劇作描寫了資產者奧爾恭收留偽信士作良心導師後,險遭傾家蕩產的經過,辛辣地諷刺了天主教會的偽善和欺騙性,深刻而尖銳地揭露了宗教騙子的奸詐、狠毒與醜惡。偽君子答爾丟夫卑鄙、貪婪、狡猾、奸詐、毒辣,是饕餮的餓鬼、好色的淫棍、貪財的騙子手。是17世紀法國社會天主教會和封建貴族勾結的黑暗勢力的代表。資產者奧爾恭愚昧專橫,迷信天主教,愚蠢得不辨真偽,險遭家破人亡之禍。劇結尾讓國王懲治惡人,反映作者對封建王權的幻想。作品藝術特色是諷刺尖銳,對比強烈;熔鬧劇、傳奇喜劇、風俗喜劇等多種喜劇藝術手法於一爐,充分發揮笑的鞭撻醜惡的作用。

《紅與黑》

長篇小說,法國作家司湯達所作,1830年寫成並出版。是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品。它以1815~1830年波旁王朝複辟時期的社會生活為背景,通過於連一生的追求、奮鬥和悲劇命運的描寫,再現了王朝複辟時期尖銳、複雜的階級鬥爭,揭露了封建貴族階級和天主教會的反動本質,充分顯示了複辟王朝的黑暗和腐朽,預示了他們末日的到來。於連是出身農民家庭富有才幹的青年,他野心勃勃,想從軍立業而青雲直上,但根本行不通。又想通過教會道路擠進上流社會,從做教師到當秘書,正做著飛黃騰達的美夢,一封告密信使全部計劃落空。絕望之餘殺了人,被送上斷頭台。於連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作者對複辟時期的社會現實進行了無情的譴責和批判。

《巴黎聖母院》

長篇小說,法國作家雨果所作,1831年寫成。它以15世紀末的巴黎為背景,描寫一個善良、熱情、無辜的少女愛斯梅哈爾達,在陰森黑暗的封建專製製度下遭受摧殘和迫害的悲劇,控訴了天主教會惡勢力的虛偽、狠毒,封建君主的專橫、殘暴,司法製度的殘酷與腐朽,有著強烈的反教會反封建的色彩。小說人物誇張,情節離奇,形象奇特,感情強烈,充滿濃鬱的浪漫主義氣氛。

《悲慘世界》

長篇小說,法國作家雨果所作,1862年出版。它以一個苦役犯的生活經曆為主要線索,描繪了1875年拿破侖失敗到七月王朝初期法國社會政治生活的廣闊畫麵。作者以富有人道主義的筆觸,真實地反映了被壓迫人民的苦難遭遇和悲慘命運,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的黑暗,憤怒地譴責了法律的不公正,熱情地讚頌了勞動人民的高尚品質和共和主義者的英勇鬥爭。小說深切同情下層人民悲慘命運的主題,主要是通過對冉阿讓、芳汀、珂賽特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來表現的。作品既閃耀著現實主義的光輝,又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語言高昂、激動、充滿熱情,具有崇高的史詩般的風格。

《包法利夫人》

長篇小說,法國福樓拜的代表作,1857年出版。小說通過愛瑪為擺脫不幸婚姻的桎梏,追求“巴黎式”愛情而導致毀滅的悲劇,尖銳地抨擊了法國外省貴族、地主、市儈、高利貸者的惡德醜行,深刻揭露資本主義社會鄙俗、猥瑣的社會風習及小市民的庸俗性,從而真實地反映了在表麵繁榮掩蓋下的法蘭西第二帝國的黑暗與腐朽。作者善於借助環境和人物動作來刻畫人物性格。語言生動精確,采用比喻等修辭手法。作者筆觸犀利,忠實於生活真實的“客觀性”,豐富了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

《茶花女》

長篇小說,法國作家小仲馬的代表作,1848年問世。其主人翁瑪格麗特,是純潔善良的農家姑娘,後來被迫淪為娼妓。她與正直純真的亞芒相愛,因亞芒父親阻撓而重入賣笑生涯。亞芒誤以為她用情不專,羞辱她。瑪格麗特終於在孤寂中悲慘地死去。小說深刻地揭示貧苦而淪為娼妓的婦女在資本主義社會所受到的蹂躪和摧殘,充分暴露資產階級的無恥、殘暴和道德淪喪。作者對主人公的優秀品質和高尚情操給予熱情讚頌。刻畫人物內心世界細膩,充滿濃烈抒情色彩。情節動人,懸念迭起,扣人心扉。

《浮士德》

詩劇,德國詩人歌德的代表作。第一部1806年脫稿,第二部1831年脫稿。作品通過中世紀一位飽學的博士浮士德走出書齋投身社會實踐,不斷追求光明、探索人生、尋找真正幸福的生活過程,表現了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積極樂觀、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為美好理想而不倦開拓的“有為”精神,顯示了人類社會中新興的進步力量必然走向勝利的客觀規律。《浮士德》規模宏大,背景廣闊,想象豐富,手法多樣;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結構嚴謹,渾然一體。在人物塑造與情節、場景安排上都善於運用矛盾對比。在寫作上詩劇交錯,使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手法。

《父與子》

長篇小說,俄國作家屠格涅夫所作,發表於1862年。小說以19世紀50年代的俄國為背景,描寫代表不同社會階級力量的“父與子”兩代人的相互關係和鬥爭,成功地塑造了巴紮洛夫的典型形象,表現了平民知識分子與貴族自由主義者之間的思想衝突。小說的突出特點是回旋式的結構,依次寫三家,然後反轉再從頭寫起,但總是集中筆墨刻畫主人公巴紮洛夫的形象,使讀者覺得情節結構簡練明快、樸實緊湊、有較強藝術效果。

《戰爭與和平》

長篇小說。俄國列夫·托爾斯泰所作,1869年問世。小說以1812年俄法戰爭為中心,以保爾康斯基、別素號夫、羅斯托夫和庫拉金四個貴族家庭的人物活動為情節線索,反映1805~1820年間的許多重大曆史事件以及社會各階級、階層的動態,猛烈抨擊宮庭顯貴,肯定俄國人民和青年一代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巨著著重刻畫了兩類人物:一類是以發西利·庫拉金公爵一家為代表的宮廷顯貴,他們是作者鞭撻、揭露的對象。庫拉金一家集中地體現了貴族社會的道德淪喪和精神墮落,他們遠離、鄙視人民,接近宮廷。另一類是別素號夫、保爾康斯基和羅斯托夫等貴族,作者對他們在俄法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給予肯定和讚頌,用很大篇幅著重寫他們的生活道路和精神探索,他們克服了貴族的傲慢、虛榮,靠近人民,認識到為別人服務是人的主要使命。作品結構新穎宏大,涉及的生活廣闊,人物形象生動、豐滿,在世界文學中很少與之媲美。作家巧妙地把三家貴族家庭曆史與重大曆史事件和個人命運有機地扭結於一體。“戰爭”與“和平”是作品的兩個中心,全部材料圍繞中心發生發展。心理刻畫細膩,人物性格豐富多樣,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