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國學經典名著閱讀推薦
中外經典名著閱讀推薦
學校文化陣地建設與組織活動策劃學校圖書室的建設與管理1.國學經典名著閱讀推薦
《論語》
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儒家經典“四書”之一,也是先秦諸子散文之一。今本《論語》為東漢鄭玄雜錄《古論語》、《齊論語》、《魯論語》而成,共20篇,約12000字。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即今山東曲阜人,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及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相傳孔子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聚徒講學,弟子3000人,其中成名者72人。
《論語》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談論,內容反映孔子的哲學理想、政治主張、教育理論和品德修養等。思想上篤信天命,認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而反對鬼神迷信,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政治上,提倡“克己複禮”,主張恢複周禮的等級尊卑製度,提出“舉賢才”、“學而優則仕”等,對封建的宗法血統統治影響極大。教育上,認為人是“學而知之”“困而學之”,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學習態度,並提倡“舉一反三”“故而知新”,而“學”與“思”要充分結合。全書內容豐富,語言形象精煉。
《周禮》
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編者搜集了周王室記邦禮之官69職,凡禮樂、卜祝、文史、星曆、車旗之類等。如《夏官司馬》記邦治之官七十職,專掌軍事與封建,兼及王之車旗、護衛等;《秋官司寇》記邦禁之官66職,掌主刑法,論獄、刑禁、兼及盟約、憲令、辟除、外交等;《天官塚宰》記邦治之官63職,其職統攝六官,以吏治為專職,兼掌宮中事務;《地官司徒》記邦教之官78職,其職以教化為務,其職掌地方組織,凡地方組織、均土分民、征駙等。而《冬官司空》已亡佚,後來漢人補以《考工記》31篇,稱《冬官考工記》記諸工事製作,並詳其尺度。此書對研究先秦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宗法,多有可采史料。
《禮記》
49篇,後訂為12卷,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相傳為戴聖編。戴聖,字次君,河南商丘人,西漢學者。戴德侄,後倉弟子,世稱“小戴”,是今文禮“小戴學”的開創者。此書是古代各種有關禮儀文章的合編,多取材於周秦古書。其中《曲禮》《喪服》《祭義》等可以和《儀禮》有關篇目互相印證。如《王製》記爵、賜田、朝聘、學校、養老諸製;《月令》記四時氣候與相應措施;《禮記》記大同、小康之說;《大傳》記祖宗人親之大義;《學記》記學校製度和教學方法;《樂記》記音樂原理;《坊記》言先王以製度坊民之事;《表記》記孔子論修養。特別是《中庸》、《大學》等名篇,更被尊為“四書”經典,是研究古代社會,儒家學說和文物製度的重要參考資料。
《孟子》
僅存“內書”七篇。儒家經典四書之一,先秦諸子散文之一。作者孟子(約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本書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學說、哲學理論和個人修養。政治上,其核心思想為“仁政”,強調“省刑薄斂”,長恢複井田製,以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教”“黎民不饑不寒”的理想社會。並倡“民貴君輕”,同時又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哲學上,提倡“盡心知性”“養我浩然之氣”以達到“萬物皆備於我”的境界,強調人的主觀精神。其文章感情飽滿,氣勢充沛,以比喻和寓言說理,引人入勝,邏輯嚴密,對後代散文的發展影響深遠。
《大學》
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相傳為曾子所作。曾子(公元前505~公元前436年),名參,字子輿,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人,孔子學生,以孝著稱。從內容來看,全書包括“三綱物”和“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把“修身”看作是“齊家、治國之根本”,而強調“仁政”,主張以德為本、以財為末。也重視獲得民心,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南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代表了由孔子、曾子、子思到孟子這一儒家道統,並反映封建統治階級對其成員的政治教育和道德要求。
《中庸》
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相傳為戰國時子思所作。子思(公元前483~公元前402),姓孔,名伋,孔子之孫,相傳受業於曾子,為戰國初期哲學家。此書闡述“中庸”之道,指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是最早的君子之道德規範。書中對知行關係,提出“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三種情況,認為“及其知之一也”;又提出“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三種情況,認為“及其成功一也。”;還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同時宣傳“至誠如神”的天人合一思想,為宋代唯心派理學提供了理論依據。
《周易》
古代占筮用書。儒家經典“五經”之一,相傳周人所作,故名之。“易”有變易、簡易、不易三義。內容包括經、傳兩部分,其中“經”包含由幹、坤、震、離、巽、兌、坎、艮等八卦重疊而成的六十四卦,以及組成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每卦有卦形、卦名、卦辭,並有六爻,每爻先爻題、後爻辭。卦辭和爻辭多是古人根據生活經驗作出的一些抽象概念性說明,用來占卜和指告人的凶吉。“傳”包含解釋卦辭、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稱為《十翼》。書中通過八卦形式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認為萬物是由陰陽相互作用而產生,並提出“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等富有樸素辯證的觀點。
《孝經》
18章,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漢書·藝文誌》雲:“〈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書中主要論述封建社會的孝道、孝治思想和宗法思想,闡述孝道為道德之本的觀點,是研究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必讀之書。
《荀子》
33篇,亦稱《孫卿子》。作者荀子(約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況,號卿,漢時避宣帝諱,改姓孫,山西安澤人,戰國末思想家,是先秦諸子中最後一位大師,亦為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學術源於儒學,對各派學說都有所繼承和評論。推崇孔子,反對思孟學派的主張。政治上,主張禮法兼治,強調尚賢使能,反對世襲官祿。哲學上,認為“氣”是構成世界萬物的總源。反對鬼神迷信,把“天”解釋為自然界,有其自身規律,而提出“天人相分,人定勝天”的觀點。認識論上,主張世界可知論,強調“物理可知”,須主觀性接觸才能構成認識。人性論上,反對孟子“性善論”,認為“人之性惡”,主張通過禮義教化和刑罰的禁止使人向善。名實關係上,主張正名說,反對詭辯學說,強調名實必須相符,此說豐富了古代邏輯學理論。其文氣勢雄厚,長於論辯。分析透辟,論斷精辟,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老子》
分上、下篇,81章,共5000字,先秦諸子散文之一,亦稱《道德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文》。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楚國苦縣,即今河南鹿邑人,是春秋末期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該書著重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謂萬物皆由“道”生。同時,“道”無所不在,不斷運動。一切矛盾的雙方,如善與惡、吉與凶、美與醜、福與禍、剛與柔、榮與辱等等,都相互依存,互為條件,而可相互轉變。政治上,追求“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主張“無為而治”,即“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這種思想後來演化成中國封建社會中一項重要的政治主張,對中國的哲學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莊子》
現存33篇,道家經典著作,亦稱《南化真經》《南華經》,先秦諸子散文之一。作者莊子(約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宋國蒙,即今河南商丘縣東北人,戰國時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此書反映作者獨特的哲學思想和人生主張。哲學上,繼承並發揮老子“道”的學說,尤其強調“道”的自然無為;政治上,主張絕對的無為而治;處世態度上,向往精神上的絕對自由,主張對貴賤、是非、黑白、生死等不作計較,追求放任曠達,逍遙自由的人生境界。認識論上,雖承認一切事物都在運動,但又否定事物的穩定性,而陷入相對主義。其文汪洋恣肆,妙趣橫生,想象豐富,又善於融合神話和寓言,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在文學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
《墨子》
現存53篇,15卷,先秦諸子散文之一,為墨家學派著作總集。作者墨子(約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名翟,相傳宋國人,春秋戰國之際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因不滿儒術繁瑣的“禮”,所以另立新說,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墨子》一書,內容主要是墨子弟子及再傳弟子所記的墨子言行。政治上,主張“尚賢使能”,反對世襲政治及非正義戰爭,強調“節用”“節葬”“非樂”。認識論上,認為知識源於客觀實際,並提出以曆史根據、百姓親身經驗與實際應用效果等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書中還涉及軍事、經濟、倫理、邏輯、數學、光學、力學、幾何學等方麵的內容。其文章語言質樸,邏輯嚴密,論證有力,說服力強,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
《韓非子》
20卷,55篇,約十餘萬字,先秦諸子散文之一。作者韓非(約公元前280~公元前233),戰國末期思想家,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韓非子》一書,主要闡述作者的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政治上,提出以法為中心之法、術、勢三者合一的封建君主統治術,主張加強君主集權,提倡獎勵耕戰,厲行賞罰,以謀富國強兵。其將法治理論係統化,奠定了秦王朝統一中國的理論基礎。哲學上,批判並改造老子主“道”的學說,認為“道”是自然界本身及其運動總規律,肯定了“道”的物質性。其文鋒芒銳利,說理透辟,分析毫芒,切中要害。
《商君書》
現存二十四篇,五卷,先秦諸子散文之一,法家經典著作。作者商鞅(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原姓公孫,名鞅,衛國人,亦稱衛鞅,因在秦國實行變法有功,封子商,故名商鞅。商鞅是戰國時的政治家、思想家,曾在秦實行兩次變法,史稱“商鞅變法”。《商君書》主要記述商鞅的政治、經濟主張、哲學思想及社會曆史觀點等。政治上,主張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君權,建立君主專製國家。並主張以法治國,其中“壹刑”“農戰”等政策為其以法治理的重要內容。哲學上,強調在“適於時”“恃其勢”“恃其數”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作用。其思想在戰國末與秦代影響深遠。
《孫子》
今本30篇,共7200字。亦稱《吳孫子兵法》《孫武兵法》《孫子兵法》。孫子,名武,字長卿,齊國樂安人,春秋末期兵家。後入吳,而與齊孫子——孫臏相對,故稱吳孫子。《孫子》一書包括始計、作戰、謀攻、兵勢、軍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等13篇,總結春秋末期以前的作戰經驗,揭示戰爭中許多基本規律。孫子反對在戰爭中采用求神問卜等迷信活動,而提出以“道”為首的製勝條件,認為戰爭的勝負取決於是否了解敵我雙方的情勢,由此揭示了“知已知彼、百戰不殆”的普遍軍事規律,其中“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以逸待勞,以飽待饑”等思想在軍事方麵得到體現。該書不但為中國軍事理論奠定基礎,同時具有極高的哲學思想價值,被譽為“兵經”“兵學經典”和“世界古代第一兵書”。
《管子》
24部,今存76篇,相傳為春秋時齊國管仲所作,事實上是後人假托之作。本書大致分為《經言》《外言》《內言》《短語》《區言》《雜篇》《管子解》《管子輕重》等八類。內容包含道、名、法等家思想、以及天文、曆數、輿地、經濟和家業等知識。道家思想之屬,如《心術》《白心》《內業》《水地》;農家思想之屬,如《度地》《地員》等;法家思想之屬,如《明法》《任法》《君臣》等;陰陽家思想之屬,如《四時》《幼官》等。政治上,主張贏得民心;法製上,認為前提是解決民眾的衣食住行;哲學上,繼承道家關於“氣”的學說;經濟上,論述生產、分配、交易、消費和財政方麵的問題;農業上,記述水利、土壤等方麵的知識。此書雜采各家學說,思想龐雜,事物繁多,而且範圍廣泛。
《呂氏春秋》
26卷,分12紀、8覽、6論,共160篇,為呂不韋門客集體所作。呂氏,即呂不韋,戰國末年衛國濮陽,即今河南濮陽人,原為商人,後助秦公子子楚,即莊襄王,出任秦國之相,封文信侯。此書因以月紀為首,故名“春秋”。由於內容龐雜,自漢代起就被列為雜家。其思想以儒家、道家為主,對法家,墨家則有取舍和批判,並吸取陰陽家的思想形式。
例如:反映儒家思想的《大樂》《適音》,反映道家思想的《貴生》《審分》,反映墨家思想的《當染》《高義》,反映農家思想的《振亂》《愛土》及反映陰陽家思想的《月令》。政治上,要求建立一統的君主中央集權製度,以結束長期分裂的局麵。此外,還引證許多古史舊聞和有關天文、曆數、音律等方麵的知識,保存了許多先秦時期的古代史料。本書的讀書係統性強,綱舉目張,富於獨創性,邏輯性強,文沉博豔麗,語生動簡練,富於形象。
《淮南子》
現存《內篇》21篇,劉安等撰。劉安(公元前179~公元前122),江蘇豐縣人,西漢思想家文學家。乃漢高祖劉邦之孫,襲父封為淮南王。此書是作者雜采先秦諸子說而寫成,以陰陽五行和道家天道自然之論立說,雜融儒、墨、法、刑、名諸家學說。思想資料雖然龐雜,但經改造,足以反映作者的宇宙觀、曆史觀和政治思想。除上述諸家學說,書中還收引當時的自然科學知識,從而建立自己的思想體係,與漢武帝的獨尊儒術相對抗。其中《天文訓》《原道訓》論述宇宙形成和世界本體,而《記論訓》論述社會曆史演變,《精神訓》闡述精神起源的作用,都具有一定的哲學意義。其文筆宏麗,氣魄過人,堪稱雋品。
《列子》
原作者相傳為戰國時人列禦寇撰,近代學者疑今本為晉人托名偽作。又名《衝虛真經》或《小衝虛到德真經》。列禦寇(約公元前450~公元前375年)又稱圄寇、圉寇,鄭國人。其學說散見於《莊子》《戰國策》《韓非子》《呂氏春秋》中。今本《列子》以“貴虛”思想貫穿,宣揚生異死同、性交逸,反對身交苦、守名累實。而講求人生享樂,承認天命,主張安命樂天,自我陶醉,其觀點與魏晉時期的思想狀況和頹廢風尚相契合。書中還收入大量的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如《杞人憂天》《愚公移山》等等,極具文學藝術價值。其文氣偉采奇,高勁宏妙。
《賈誼新書》
十卷,政論性著作,又稱《新書》,作者賈誼(公元前200~公元前168),時稱賈生,西漢政論家、文學家。官至太中大夫,曾多次上疏,批判時政。所著政論有《陳政事疏》《過秦論》。《賈誼新書》分事勢、連語、雜事等三部分。“事勢”是政論文字;“連語”大體為理和講學文字;“雜事”是雜記。哲學上,繼承老子和荀子,對道多所闡發,並將道具體用於治國。倫理上,運用老子的樸素思辨,提出幾十對互相矛盾的實例驗證事物之間的對立與轉化,而強調改變法令製度,變無為為有為,例如著名的《過秦論》總結秦亡國的教訓。其它則針對時弊,提出削藩強邊、加強中央集權、重本抑末、注重禮儀等措施。本書是研究當時政論、經濟和思想狀況的寶貴資料。
《鹽鐵論》
10卷,共60篇。編者桓寬,字次公,汝南郡,即今河南上蔡縣人,西漢學者,官廬江太守丞。此書是根據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八一年)召開的鹽鐵會議之文獻概括整理“推衍”而成的一部著作。第一篇《本議》到第四十一篇《取下》,是會中正式的辯論記錄。第四十二篇《擊之》到第五十九篇《大論》是會後有關的議論,最後一篇《雜論》則是桓寬的論述。此書各篇分立標題,內容卻互相連貫。本書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麵,為研究當時的社會和桑弘羊的思想保存了豐富史料。
《論衡》
30卷,共85篇,約二十餘萬字。作者王充(公元27~97年),字仲任,會稽上虞人,曾師事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為東漢哲學家、無神論者。其“論衡”之“衡”字,乃指天平,故“論衡”者,評定當時言論價值之天平也。此書以事實為依據,批評當時的“眾書俗文”。宇宙觀上,認為“元氣”是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基礎,提出“天地合氣,萬物自生”;認識論上,反對“聖人生而知之”說,強調學用一致,博覽古今;人性論上,主張性有善有惡。在形神關係上,其批判迷信思想,提出精氣必須依賴於形體,形體死亡,知覺就停止。在曆史觀上,反對崇古非今,提出“漢高於周”的發展進化思想。文學理論上,強調文學須講求社會實效,應補於教化。此書以宣傳無神論思想和具有強烈的反傳統意識而聞名。
《抱樸子》
內篇20卷,外篇50卷。作者葛洪(284~364),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人,東晉著名的道教理論家、醫學家和煉丹術家。此書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包羅較係統的道教理論和方術,並保存不少化學、天文、醫藥等方麵的科技史料,具有一定的曆史價值。外篇則多言人間得失,世事藏否,反映出作者在政治思想方麵的主張。其說以道為本,以儒為末,具有“內道外儒”之特色。
《神滅論》
作者範縝(450~510),字子真,河南泌陽縣人,學於名儒劉王獻,博通經術,尤精三禮,是南朝齊、梁間的思想家。《神滅論》旨在宣傳無神論,反對佛教迷信。其內容主要論述形神關係,指出“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認為精神是人類形體的屬性,死亡是生命的質變,而精神現象依賴於器官,人死後靈魂隨之消滅。反對佛教的因果論,打擊“因果報應說”的理論基礎“靈魂不滅論”。在形神關係上,更超越以往之唯物論哲學家,是古代無神論的傑作。
《顏氏家訓》
7卷,共20篇。作者顏之推(531~590),山東人,北齊文學家。《顏氏家訓》主要論述治家之法、處世之道,是辯正世俗之謬以訓誡家族子孫的雜集編。其思想以儒家為主,兼及佛道。該書對南北風俗、士人好尚、佛語趣談、鮮卑語傳播俗文字的盛興、治學作文方法、音韻字訓等頗有論述,是研究中國古代思想史、風俗史和諸文化史的有用史料,其文一反齊梁文壇輕靡豔麗之風而質樸典正,開唐代散文的改革之先河。
《二程全書》
65卷。二程即北宋哲學家、教育家程顥和程頤。程顥(1032~1085)字伯淳,私諡明道先生,河南洛陽人。程頤(1033~1107)字正叔,因居臨伊川,世稱伊川先生。兩人均反對王安石變法,以周敦頤為師,為張載表侄,同為理學創始人。《二程全書》乃二程著作的合集。其思想表現在:提出以理作為世界萬物的本體及哲學的最高範疇,理既是自然界最高原則,也是社會最高原則。他們認為理在氣先,理是第一性的,氣可以消滅。提倡格物致知,明心之理,反對聞見之知,輕視感性知識,注重內心道德修養。主張性善,而性即是理。並提出天理與人欲對立,生性與氣稟對立。
《近思錄》
十回卷,朱熹、呂祖廉合編。該書將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程顥、程頤和張載的言論加以摘錄,分道體,格學、致知、存養等十四門。是一部概括反映宋代程朱學派理學思想的重要著作。
《龍川文集》
30卷,另卷首一卷,補遺一卷,附《朱文公經濟文衡》等二卷。作者陳亮(1143~1194),字同甫,人稱龍川先生,浙江人,南宋思想家、文學家。此書分為書疏、中興論、問答,酌古論等部分,其成就首先表現在思想方麵。作者在思想和政治見解上皆與朱熹相左,否認有所謂離開事物而存在的道,認為物質是本源的;讚成變法,提倡注重事業功利以補國計民生的“事功之學”,但反對不利於富民商賈的措施。其政論氣勢縱橫,筆鋒犀利,感情激越,雄強豪放,表現了作者偉大的政治抱負。
《水心文集》
共29卷。又名《水心先生文集》。作者葉挺(1150~1223),字正則,溫州永嘉人,晚年講學於永嘉城外水心村,故自號水心居士,為南宋思想家,永嘉學派的代表。此書全麵地反映作者的哲學思想政治主張和文學造詣。哲學上,認為構成自然界主要物質形態的是五行和八卦等物質,世界萬物都是由矛盾的兩方麵所構成,即所謂的“一物為兩”,要辨別認識的真假,應以客觀對象為依據。又提倡功利,反對程朱理學空談心性;政治上,則銳誌改革,主張奮進;文學上,主張“獨出肺腑,不規仿為作”。其政論多以經史為內容,分析縝密,論述連貫,詳於辯理。
《傳習錄》
分上中下三卷,作者王守仁(1471~1528),字伯安,別稱姚江,因曾築室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浙江餘姚人,明代哲學家和教育家。王守仁是陸王學派的集大成者,《傳習錄》一書主要是王守仁平時講學和解答弟子的語錄,以及一些論學書信等。書中重點闡述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心學主張,並提出著名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全書包括王守仁哲學思想的主要部分,是研究王氏心學的基本材料。
《陽明全書》
38卷,亦稱《王文成公全書》《王陽明集》。4至31卷為《文錄》《別錄》《處集》《續編》,包括奏疏、公文、序記、信劄、雜著等各項,由其門人錢德洪輯。33至38卷為《附錄》,包括《年譜》和《世德記》,由其門人錢德洪、王畿輯。此書不重著書論經,所收多為哲學和論學之源。哲學思想主要表現在《傳習錄》及《大學問》中,其繼承並發展陸九淵的思想,提出“心即理”“無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主張“除了人情事變則無事矣。”。另一方麵,則以“致良知”來取代“天理”,客觀地強調人在道德實中的作用,提高了人的價值和地位。並強調“知行合一”,主張知行的實踐主義。
《胡子衡齊》
八卷,作者胡直(1517~1585),字正甫,號廬山,江西人,明代學者。此書是胡氏與其門人講學之語的彙編。所謂“衡齊”,即凡談理者,當皆以此書為準之意。書中所言,意在疏通王學,但與之差別。如王學認為“人心之理即天地萬物之理”,胡氏則認為“理在心,不在天地萬物”,指出天地萬物無理。此書縱橫恢詭,頗有特色。
《日知錄》
筆記名。作者顧炎武(1613~1682),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學者尊稱亭林先生,江蘇昆山人,明清之際思想家、學者。《日知錄》,是作者積30年讀書心得以隨筆形式記之,分條目整理而成。大體按經義、政事、財賦、世風、禮治、科舉、史地、兵事、藝文等分類列目。書中以“明道”“救世”為宗旨,如強調氣節、文章須有益於天下等,都能切中時弊,而開清代樸學風氣。全書每論一事,總貫穿經史,參驗親身見聞,窮究根底,考證得失,為後世學者推重。
《思問錄》
二卷,作者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號薑齋,晚年隱居衡陽石船山下,人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明清之際思想家。《思問錄》第一卷以探討哲學問題為主,指出外界事物不受人們主觀認識的影響。其中對“動”“靜”原理有所發揮,提出“動”與“靜”的相對性,批判無動而靜的說法。第二卷則涉及許多科學問題,包括陰陽、五行、曆數、醫法等,肯定自然和人類社會都是進化的,並對宋明理學和佛教作了批判。
《讀四書大全說》
十卷,作者王夫之。此書以讀書劄記形式,按照“四書”原來的篇章次序,借用其中某些命題來闡述自己的哲學思想以批判宋明理學。如強調“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言心言性,言大言理,俱必在氣上說”,反對程朱的“理能生氣的觀點”,而提出“理當然而然,則成乎勢矣”的曆史進化觀點。其否定理學家宣揚三代以前是“天理流行”之“盛世”的複古曆史觀,但某些觀點仍擺脫不了理學的影響。
《回存編》
11卷,作者顏元(1635~1704)字習齋,河北人,為李贄學派的創始者,清初思想家、教育蒙,是明清之際學者中抨擊理學、心學最猛烈的一位。此書以淺近的文字揭露佛教、道教和眾道門的危害,勸人不要迷信。全書分《存性編》《存學編》《存治編》《存入編》四編。
《孟子字義疏證》
三卷。作者戴震(1723~1777),字慎修,又字東原,安徽休寧人,清代思想家、學者,對天文、地理、算學、聲韻、訓詁均有精深研究,是皖派漢學的代表人物。此書根據訓詁闡發《孟子》書中的重要概念,如“理”“天道”“性”“才”“道”“仁義禮智”“誠”“權”等,並全麵論述作者對於中國古代思想史上之“理”和“欲”“人性”“道”和“氣”等基本問題的看法,而抨擊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的觀念,指出“絕人欲”就是“絕天理”,其表現出初步的民主主義思想。
《曾文正公全集》
167卷。作者曾國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滌生,號伯涵,湖南湘鄉人,清朝政治家,官至兩江總督,直錄總督。全集內容豊富,思想深邃。包括奏稿、書劄、批牘、十八家詩技,經史百家技、經史百家簡編、詩集、文集、求闕齋日記類抄,孟子要略、家書、早譜等,其中奏稿與家書等數十卷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情況,如編練湘軍、與太平軍作戰、掘洪秀全屍等,充分呈現清末官場的腐朽沒落。政治上,強調重農重戰的方針,提出發展耕織、獎勵軍功,認為老百姓“歸心於農”是“治國之要”。其文駢散結合,義理氣勢並重,並講求考據、義理、詞章,認為三者缺一不可。全書風格汪洋恣肆,情真意切,論說文則簡潔透辟。
《仁學》
二卷。作者譚嗣同(1865~1898),字複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近代啟蒙思想家。譚嗣同是維新運動激進派,後參與“戊戌變法”而遇害。此書書首有《界說》27條,為全書綱領。上卷提出“以及說”,認為世界物都是由物質的“以太”構成,“以太”本身不生不滅,此說肯定物質存在的永恒性,指出宇宙間的各種事物隻有“變易”“聚散”,沒有“存亡”“生滅”。並強調“以太”的不斷運動,反對“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觀點。下卷則通過“變易”論證其改革社會製度的政治思想,猛烈抨擊封建君主專製統治和封建綱常倫理。
《大同書》
十部。作者康有為,原名祖治,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廣東南海人,近代改良派領袖。曾七次上書,要求變法,後來組織強學會、聖學會、保國會,並辦報鼓吹變法理論。1897年,康有為擁光緒帝發動戊戌變法,遭慈禧太後鎮壓。《大同書》根據《禮記·禮運》大同之說附合《公羊》三世之說而撰,將人類社會發展分為人亂世、開平世、太平世,提出實現太平世須去國界、種界、級界、形界、類界,苗界等,人類才能得到自由、平等、和平、民主。書中還抨擊封建倫理綱常,揭露社會中貧困、落後、野蠻和愚昧等現象。
《明儒學案》
62卷,作者黃宗羲,見“明夷待訪錄”條介紹。此書采集明代學者文集語錄,敘述明代學者二百餘人。共立學案十九,分三個時期、四個部分來分析各派。初期以吳與弼、薛瑄、陳獻章為主;中期以王守仁為主;末期以顧憲成、劉宗周為主。其中尤推崇姚江學派的大師王守仁,並以他為明代學術之“大宗”。而其資料篇幅上,則更詳細記述作者的老師劉宗周《蕺山學案》。此外,在中期與末期之間,另立《諸儒學案》,以收各學派以外的不著名學者。在學派之前,各有小序和各學者的小傳,然後是學者著作或語錄選輯。本書是研究或了解明代學術思想史必讀書籍。
《宋元學案》
100卷,作者黃宗羲等。《宋元學案》是沿用《明儒學案》書例之作,將宋元兩代學術思想按不同派別加以係統總結,共立學案91個,其中《象山學案》最為精善。此書在編纂體例上比《明儒學案》為佳,如:不定一尊,對各家各派不持偏見;一視同仁,每一學案前先立一表,述其師友弟子以及學派淵源及傳授,並均立小傳。另有附錄,載其遺聞軼事,特別是當時和後人的評論,以供讀者自行判斷。
《朱子年譜》
四卷,作者王懋竑(1668~1741),字予中,號白田,江蘇寶應人,清代學者。此書是作者曆時二十餘年、改稿四次而成。王懋竑精於考訂,因有感朱熹作年譜者雖多,但多略而失當,所以參照李默等諸本,並據朱子之集、語類和著述纂輯等書,細心考訂,融會貫通,才成此新譜。此書詳於學問而略於政事,對朱熹著述一一敘其年月,是研究朱熹學術思想的重要參考書。
《漢學師承記》
八卷。作者江藩(1761~1831)字子屏,號鄭堂,江蘇揚州人,清代學者。此書用紀傳體例記述清嘉慶前以考據著名之漢學學者的生平、學說、著述,師承等情況。其特點是重吳派輕皖派,所以吳派前,皖派後。全書取材豐富,資料詳實,在一些傳文中,還載錄了自己的見聞和評論,具有重要的史料參考價值。
《經學曆史》
十卷,作者皮錫瑞(1850~1908),字鹿門,一字麓雲。湖南善化人,清代經學家。因題所居曰“師伏堂”,世稱“師伏先生”。此書是作者晚年講學的經學課本,也是一本著名的經學入門書。全書共分十個部分,將經學的發展史分開辟、流傳、昌明、極盛、中衰、分立、統一、變古、積衰、複盛等十個時代,分別加以分析介紹,可供初學者了解兩千年經學的演變情況。
《尚書引義》
作者王夫之,字而農,號薑齋,晚號船山,後人尊稱船山先生,明末清著名思想家。作者曆經艱苦努力,於康熙元年撰成《尚書引義》這部評史論證的光輝著作。他通過引申和發揮《尚書》的觀點,抨擊明代政治,批判程朱理學,而用樸素的唯物觀闡明知和行的關係。同時對人性也有獨到的見解,認為人性是後天養成的,是可以改變的。
《國故論衡》
作者章炳麟,字枚叔,號太炎,浙江餘杭人,是清代最後一位傑出的語言學家,參加康有為等人倡導的維新變法。《國故論衡》是章炳麟的重要哲學著作,他將“真知”當作世界的本源,亦即原子是世界的本源。由提倡進化論到後來否定進化論,思想駁雜,傳統的儒學思想和近代的民主思想在這部書中均被反映出來。同時,該書也體現出濃厚的民族主義。
《尚書》
儒家經典“五經”之一,中國現存最古的一部曆史文獻。相傳由孔子編選而成。“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來之書,故曰《尚書》”。內容上,《尚書》經過較長時期的彙集流傳,到春秋戰國才定型;記事上,起自堯舜時期,下迄春秋秦穆公。全書按時代分《虞書》、《夏書》、《商書》《周書》,現在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尚書》,是《今文尚書》與《古文尚書》的合編。其文體有典、謨、訓、誥、誓、命六種,其中大部分均為當時的原始記錄,因此是研究中國原始社會末期和夏商周社會曆史的珍貴資料。其中,《堯典》記載了堯舜、禹的“禪讓”故事;《禹貢》是中國最早的曆史地理文獻;《盤庚》記述商朝遷都情況。而《尚書》也具有極高的文學水準,成為以後曆史散文發展的源頭。
《儀禮》
儒家經典“五經”之一,共17篇。相傳為周公製作,又傳為孔子訂定。此書是春秋戰國時期禮製的彙編。主要記載冠禮、婚禮、喪禮、朝禮、祭祀等傳統禮儀的內容和程序,如:《士婚禮》中的記載納采、成婚、拜見宗族的過程,舉凡納采時,主人如何站立,迎送、以及禮品的規格等禮儀,這些實際上都是從古代氏族社會用以團聚、組織、維係社會秩序的規範和宗法儀式等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後又成為整個封建社會中禮儀的淵源,故被視為“禮”的根本。
《左傳》
古代編年體史書,散文作品集。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共60卷,18萬字。舊傳為春秋末魯太史左丘明所作,清代經今文學家認為應是西漢劉歆改編,而近代大多認為是戰國初年時人根據各國史科編集而成。全書以“春秋”為綱,按魯君隱、桓、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悼等13個國君依次記事,追述上溯周宣王而不及周貞定王。
全書多用事實解釋《春秋》。取材廣泛,博采當時諸國史籍簡冊舊文、故誌、訓、典、語、令及口頭曆史傳說,不但反映了春秋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及各類代表人物的活動,而且還保存夏、商、周等時期的曆史資料。此書文字簡潔優美,謹嚴而分明,委曲而盡致,以簡括語句寫紛繁的事物,令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並善用極少筆墨刻畫人物的細致動作和內心活動,不愧是中國古代史學和文學名著。
《公羊傳》
《春秋》“三傳”之一。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相傳為戰國時期公羊高所著。公羊高,戰國時齊人。公羊善於陰陽五行之學,主張“尊王攘夷”、“大一統”,頌揚湯武革命是以有道伐無道。書中著重從義理上闡釋《春秋》“大義”,反映出秦漢時儒家的社會理論,具有鮮明的“天人合一”色彩,是今文經學的重要經籍,對研究秦漢思想史、政治史等具有重要的史科價值。
《穀梁傳》
“三傳”之一,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西漢時才編成此書。相傳為穀梁赤所著。穀梁赤,字無始,戰國時魯人,相傳為子夏的弟子。此書所記起於魯隱公元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和《公羊傳》體裁相近,都從義理來解釋《春秋》。其學雖與公羊同師,但其傳義之精,多有公羊所不能及者,而敘事審慎質樸,是研究秦漢間和漢初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國語》
21卷,共21篇。亦稱《春秋外傳》,是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內容包括:《國語》《魯語》,計196條目,70000字。大約成書於戰國時期,所記時間起自周穆王,下至魯悼公,約公元前967年至公元前453年。其記事比《左傳》早246年,而兩書內容相異者有94條。此書以著重記述人物言論為特征,對當代政治、外交、軍事亦有所述。就史料價值而言,以周語、楚語較高,晉語、鄭語、魯語次之。
因與《左傳》記事相參證,並多補其不足,故後人將《左傳》稱為《春秋內傳》,將《國語》稱為《春秋外傳》。此書在曆史編纂學上,首創分國記事之體例,對後世影響很大。
《戰國策》
33卷,是我國戰國時期的一部史料彙編,也是一部著名的曆史散文總集。傳為戰國時期各國史官或策士輯錄。全書按國別編輯,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12國策,共486章。其因“戰國時遊士輔聽用之國,謀之策謀”而得名,所記在《春秋》之後,即從公元前453年前,韓、趙、魏三家滅晉開始,到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繼位為止,主要載錄當時號稱縱橫家的謀臣及策士遊說各國或相互辨論之言論。所有的傳記、論辨、書信,都與各國時事有關,而以策士的陰謀權為中心,對當時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特別是士人階層的活動,有細致的記述和描繪,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材料,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此書文字華麗流暢,描寫生動精彩,故事情節完整曲折,人物刻畫細膩深刻,所以在文學上也具有很高的價值。
《竹書紀年》
12篇,原稱《紀年》,後因其原本寫於竹簡而正式更名為《竹書紀年》,是一部著名的古史編年大事記,記載夏、商、西周、春秋晉國和戰國時魏國史事,迄於公元前299年。其記載與《史記》等傳統史書多有不同,因而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可更正《史記》的很多錯誤。而此書的發現還為整理戰國時期的古文字創造了條件。
《史記》
原名《太史公書》,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共130篇,分12本紀、10十表、8書、30世家,70列傳。作者司馬遷(公元前145~公元前86年),字子長,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因替李陵辨解,獲罪下獄,遭受腐刑,出獄後發憤而作《史記》。此書彙整先秦以來史書、國家檔案,並實地考資料,記述自黃帝到漢武帝期間約三千年曆史,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及帝王將相、儒林遊俠和其它重要人物的事跡。
首創紀傳體例,以“本紀”為全書總綱,依年編次曆代帝王大事。又以“列傳”記帝王諸侯以外人物。其它如用“表”來列示人物事件脈絡,或以“書”專記典製沿革等,都是首創,其體例為曆代“正史”所沿用。後世史家以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理,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的治史態度,而奉之為典範。書中傳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是優秀史傳文學的代表,對後世史學與文學都有深遠的影響。
《漢書》
共100篇,分120卷,“二十四史”之一。作者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陝西鹹陽人,東漢史學家,文學家。“漢書”是奉詔繼其父班彪之業而作,記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3年,計230年史事。此書在體例上,改《史記》中的《書》為《誌》,廢《世家》入《列傳》,由12帝紀、8表、10誌,70列傳等四個部分組成。而首創《古今人物表》,以儒家思想為標準,將曆代人物分為九等,均表列出來。書中70列傳為全書的主要部分,除記載匈奴、西域等地的曆史,還旁及當時社會各階層人物的活動,以及有關的學術、政論文章,保存了不少珍貴的曆史資料。全書內容敘事詳盡,語言簡練,結構嚴謹,形象鮮明生動,對後世散文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後漢書》
120卷,“二十四史”之一。主要作者範曄(398~445),字蔚宗,順陽人,南朝宋時史學家。此書記載光武帝建武元年至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共196年的曆史。範曄《後代書》問世以前,已有十八家後漢書,曄以《東觀漢記》為基礎,博采各家之長,刪繁補略,自訂體例以類敘法編次,多錄奏疏文章。皇後入本紀,而新立《黨錮傳》《宦者傳》《文宛傳》《獨行傳》《文術傳》《逸民傳》《列女傳》等類傳。《後漢書》不僅是一部史書,也是一部傑出的曆史散文。書中語言流暢,敘事簡明詳盡,結構嚴謹。
《三國誌》
65卷,紀傳體三國史。內容包括《魏誌》30卷、《蜀誌》15卷、《吳誌》20卷。作者陳壽(233~297),字承祚,四川南充市人,西晉史學家。《三國誌》以魏為正統,列本紀稱帝,蜀吳為傳稱主。此書魏、吳誌參考魚豢《魏略》、王沈《魏書》、韋曜《吳書》等書編纂而成。蜀誌則多靠作者實地采訪搜集而得。成書依次為蜀、魏、吳,其記事以簡明為特色,因剪輯得當,所以保存不少寶貴資料。如《華陀傳》,保存了古代醫學資料。《張魯傳》《劉傳》,有我國道教史資料。而鮮卑、烏桓,高句麗等民族史料,尤為珍貴。三誌原本獨立,後世合為一書。
《晉書》
130卷。“二十四史”之一,紀傳體晉代史。作者房玄齡(578~648),字喬鬆,齊州臨淄人,與褚遂良受詔重作《晉書》。《晉書》體例完備,敘事詳盡,誌書精湛,列傳充實。但因主編多文學之士,故此書詞藻綺麗,多記異聞,對史料的鑒別取舍,不甚注意,故流於“競為綺豔,不求篤實”。但《晉書》是諸家晉史中的唯一現存者,因此對研究者來說仍是十分重要的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