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3)

如是信辭也。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辭無繁約,非信不傳,故建言如是。

我聞證聞也。親承曰我聞,傳受曰所聞。此曰我聞,則親承音旨也。

一時,化辰也,即法王啟運之日,大眾嘉會之時。

佛化主也。大師之名,以覺為義:(一)自覺,(二)覺他,(三)覺滿。異凡夫故自覺,異二乘故覺他,異菩薩故覺滿。三者備矣,受佛名焉。

在舍衛國,隻樹給孤獨園,化處也。國是遊曆之境,園是依止之所。住國為化在俗之徒,住園為統出家之眾。舍衛此雲聞物國,勝物多出此土,嘉名遠振諸國,故曰聞物國也。隻陀是太子之名,此雲戰勝。太子載誕之時,王破敵軍之賊,官人聞奏,遂以名。給孤獨是國臣之號,本名須達。須達內慈而外富,賑貧恤寡,鄉人美之,因以號焉。園是須達所買,樹是隻陀之施。樹為別物,園即總名。君上而臣下,不可直稱獨園,園總而樹別,不可但言隻樹,故兼之也。買園施樹,事在別也。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同聞也。比丘有三義:(一)曰怖魔,(二)曰乞士,(三)曰破惡。怖魔在初,乞士居次,破惡最後。夫創軌玄門,即達降魔之誌,故剃發染衣,天宮動而魔怖也。身為道器,身安即道隆,故已沾法服,須乞食以資身也。聖人道長,凡夫道消,故所修已滿,即破惡以證果也。

爾時,世尊上明通序以證,信下明別序以發。起世尊化主,也成實論:雲具上九,號故曰世尊。

食時,化辰也。旭旦即始營未畢,晚日則飯食複終,莫若辰午之間,正是初成之際。此辰行乞,故曰食時也。

著衣持缽,化儀也。外道或不著衣,或以手捧食。為破裸形外道故,所以著衣。為破手捧外道故,所以持缽。被僧伽梨衣,故曰著衣。執四天王所奉之缽,故雲持缽。

入舍衛大城化處也。此城家九億,縱橫十二由旬,故言大也。園南而城北,自外以適內,故言入。

乞食。

化事也。由從之而乞食,則成彼之福田故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化等也。夫舍富從貧,即益貧不益富;舍貧從富,即益富不益貧。舍富從貧,故大迦葉所以被嗬;舍貧從富,故須菩提所以置缽。今佛不爾,故雲次第乞也。

還至本處,知足也。由知足故乞不過量,由樂靜故還歸本所也。

飯食訖,化終也。金剛之體,豈資於食?為益物故,現同飯也。

收衣缽,上敘行塗乞食,下明敷坐入靜。欲令眾生生福故,所以行塗而前乞;欲令眾生生智故,所以入靜而後說。收衣缽者,屏外緣也。製僧伽梨衣,為入聚落。受四天王缽,為貯資糧。還至本處,故衣須收;飯食事訖,故缽須置也。

洗足已,行塗所以穢足,敬定所以清身。

敷座而坐。

正入靜也。將欲說法,故敷師子之坐,即事入定,宜結跏趺之坐也。

時,長老須菩提上明序分,言興致之由,下明經體,彰即坐之益。長老,尊稱也。須菩提,此雲善吉,亦曰空生。生時其室盡空,故曰空生,父母問師,師雲唯善唯吉,故言善吉。

在大眾中,即從坐起,但尊人重法,理自不可端拱,況即事請道,所以側身避席。

偏袒右肩,既表師資之儀,示有驅策之相,亦是隨從國法,即以右袒為恭。

右膝著地,屈曲伏從,示無違拒之貌。

合掌恭敬斂容隻肅,顯有專一之心。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既欲請道,宜先歎德,歎德之意,即為請益之基。希有世尊之言,命章總歎之謂也。

如來如目真如,來目無分別智。如以不異為義,來以至處為功。三世諸佛皆以無分別智,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也。

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屬諸菩薩,菩薩者,此雲道心眾生。護念約轉法輪時,化深行菩薩。付屬約般涅盤時,化淺行菩薩。護念者,護是防其自身與智慧力,令成就佛法;念即緣其所化弟子與教化力,令成就眾生。化力有三:(一)神通輪,(二)記心輪,(三)正教輪。

神通轉變,故能使背邪以歸正;記心言實,故能使除疑以生信;正教示理,故能使舍惡以修善。

付屬者,付是將淺以授深,屬即教深以化淺。淺行菩薩於功德有二種:(一)已得,(二)未得。已得者欲令不舍,未得者欲使增修,故將淺以付深,屬深化令不退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言善者,為異闡提外道之流。男女者,即簡二根閽閹之類。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名無,耨多羅名上,三名正,藐名遍,後三名知,菩提名覺,總曰無上正遍知覺。正是如理智,遍是如量智,知是無分別智,覺是無分別後智。如理智緣真,故言正;如量智緣俗,故言遍;無分別智斷二種無知,故言知;無分別後智出眠夢之表,故言覺。此四智即佛果之正體。人若發心遠求此體,名曰發菩提心,此立為問之本。

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夫法門雖曠,不出大乘之與小乘,因德之與果德。此經顯大乘法門,明菩薩正行,所以請因而不請果,由因成必得果故,亦舉果以明因耳。大乘明因有三:(一)應得因,(二)加行因,(三)圓滿因。

所應得者謂菩提心,所可行者謂十度行,所須滿者謂三德果。

發心因乎佛性,起行因乎發心,圓果因乎加行,故以佛性為應得之因,發心為加行之因,加行為圓滿之因。

此文應具三問:初問雲雲何住?此請加行因。言欲發菩提心,住何心而成發?次問雲何修行?此請圓滿因,言欲修菩薩行,起何行而成修?後問雲何降伏其心?此重請圓滿因。言欲滅正行障,降何心而成滅?然因既有三,但請後二,何也?夫初因本有,本有者非佛事。後二新生,新生者是佛事。非佛事者,有說亦有,無說亦有,由此義故,不待問而自成。是佛事者,有說則有,無說則無,由此義故,必因請而方立也。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屬諸菩薩。

讚而後述,重其言也。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誡而後許,專其意也。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長老蒙許,言誌湣也。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摩訶言大,大菩薩也。先答第一問而言降伏者,隻令住四恩德而發心,即降伏凡夫二乘心也。四恩者:(一)廣心,(二)第一心,(三)常心,(四)無倒心。前二明度而能周,即以廣降狹;後二明度無所度,即以無降有。以廣降狹是伏二乘心,以無降有是伏凡夫心。伏凡夫心顯有智慧也,伏二乘心明有慈悲也。此先總教,下即別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