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身邊的心理學—解讀經典心理效應 (4)(1 / 3)

鄉試出榜那天,家裏斷炊,範進抱著一隻母雞到集上去賣。報喜人來了,鄰居尋範進回去打發報喜人,範進不信,被鄰居一把拖了回來。範進三兩步走進屋裏來,見中間報帖已經升掛起來,上寫道:“捷報貴府老爺範諱進高中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京報連登黃甲(金榜)。”範進不看便罷,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說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後一跤跌倒,牙關緊咬,不省人事。範進被人喚醒後,哭笑無常,滿街瘋癲。後來,經他的嶽父胡屠戶的一記耳光,驚醒過來,瘋病才見好。

這就是樂極生悲的心理擺效應的結果。為什麼會產生心理擺效應呢?主要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麵:

一是心理存在著一種起伏現象。這是說,人的心理變化猶如大海的波濤,一會兒潮起,一會兒潮落,潮起潮落,經常按照一定的規律變化著。而這種變化總是在心理的兩極來回擺動,從而產生心理擺效應。

二是心理擺效應的產生與個人的兩極循環人格密切相關。有些人的人格特征總是兩極心理狀態很明顯,一會兒狂喜,一會兒寧靜;一會兒激情萬丈,一會兒心灰意冷;一會兒快快樂樂,一會兒哭哭啼啼;一會兒愛,一會兒恨,等等。這種人特別容易產生心理擺效應。

三是與環境、角色反差較大有關係。一般來說,環境與角色反差較大的人,心理擺效應易產生,反之,不太容易產生。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感情在外界刺激的影響下,具有多度性和兩極性的特點。每一種感情具有不同的等級,還有著與之相對立的情感狀態,如愛與恨、歡樂與憂愁等。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動過程中,感情的等級越高,那麼在這種情形下出現的“心理斜坡”就越大,因此也就很容易向相反的情緒狀態進行轉化。

如何克服這種“心理擺效應”所帶來的心理上的不良反應呢?首先要消除一些思想上的偏差。人生不能總是高潮,生活也不可能永遠是低穀。

它可能會給你帶來可怕的災難,但卻是你無法選擇、不可避免的。對於不可避免的事實,貴在能默默接受,才能避免陷於不幸的心情。還有另一種方法,可以幫助你避開不幸。那就是當不幸的事情降臨的時候,不要放在心裏。予以忽略,予以蔑視,以此來調整心態。

麵對不可避免的事實,你就應該學著做到詩人惠特曼所說的那樣:“讓我們學著像樹木一樣順其自然,麵對黑夜、風暴、饑餓、意外與挫折。”因為,環境不能決定你是否快樂,你對事情的反應反而決定了你的心情。

請記住這樣一句話:要驅除生命中的黑暗,最好的辦法就是使生命充滿陽光;要避免混亂,就得追求和諧;要使頭腦戒絕錯誤,就得使頭腦充滿真知;要遠離邪惡,就得多多思索著美好可愛的事物;要擺脫一切討厭和不健康的東西,就必須深思一切怡人和有益健康的事情。因為截然相反的思想不可能同時占據一個人的頭腦。做到這一點,你就真正成為了自己情緒的主人。

李白緣何一生漂泊,壯誌難酬—亡斧疑鄰效應

《呂氏春秋》雲: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顏色、言語、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者也。竊掘其穀而得其斧。他日複見其鄰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斧者也。其鄰之子非變也,己則變之。變之者無他,有所尤矣。

意思是:一個人斧子丟了,總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了去,當他看到鄰居的兒子時,發現他說話、走路、表情都像是偷了斧子的樣子。後來斧子找到了,原來是自己不小心埋進了山穀。這時他再去瞧鄰居的兒子,發現他走路、說話、表情一點也不像偷了斧子的樣子。

這種帶著主觀印象去觀察、了解、分析事物時產生認知偏差的現象,我們稱之為“亡斧疑鄰效應”。交往中,如果對方對您形成了某些觀念,產生了某些看法,這時對方審視您,亡斧疑鄰效應就會發生作用。

《韓非子》也有一個這樣的寓言故事:“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日:‘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雲。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此二人說者皆當矣,厚者為戮,薄者見疑,則非知之難也。”意思是:宋國有個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牆淋壞了。他兒子說:“不修好,一定會有人來偷竊。”鄰居家的一位老人也這樣說。晚上富人家裏果然丟失了很多東西。富人覺得他兒子很聰明,而懷疑是鄰居家老人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