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容(1 / 3)

欏伽大義今釋佛經難讀,佛經中楞伽經尤難讀。<坡注:此句出於程中行所作之序。>楞伽經,它在全部佛法與佛學中,無論思想、理論或修證方法,顯見都是一部很主要的寶典。中國研究法相唯識的學者,把它列為五經十一論的重心,凡有誌唯識學者,必須要熟悉深知。但注重性宗的學者,也勢所必讀,尤其標榜傳佛心印、不立文字的禪宗,自達摩大師東來傳法的初期,同時即交付楞伽經印心,所以無論研究佛學教理,或直求修證的人,對於楞伽經若不作深入的探討,是很遺憾的事。

楞伽的譯本,共有三種:

1。宋譯:求那跋羅翻譯。

2。魏譯:菩提流支翻譯。

3。唐譯:實叉難陀翻譯。

普通流行法本,都以宋譯為準。

它可以說是一部佛法哲學化的典籍研究楞伽,勢須具備有探索哲學、習慣思辯的素養,才可望其涯岸。

得少為足華嚴經所謂:“一切皆從法界流,一切還歸於法界”,為善無近名雪泥鴻爪德山禪師說的:“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

業重障深楞伽山:在師子國(即錫蘭島)之山名。楞伽為寶名,又曰不可到、難入之義也。此山以有楞伽寶得名,又以險絕常人難入得名。佛在此說楞伽經,表法殊勝。

此所以本經隻用“一百零八”以統率無量問題。吾國顯教法門,所用的念佛珠子,通常都用一百零八顆為標準,可能就是因本經的一百零八句而來,以後便成為慣例。至於後世密宗所用的數珠,統統采用滿數,如一百一十,一百二十不等,是含有圓滿的意義。<坡注:《水滸傳》中有一百單八將,寒山寺等處敲新年鍾也一百零八下,大概也與此有關罷?>`正師子吼。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

自心躁動如猿猴,歡喜逐臭如飛蠅。<坡注:此話原文為口語,俺鬥膽稍作了一點點文字處理。>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無礙。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無礙。

意識本來是無形無質,不為身體的形相所囿<坡注:音you4>,而為一身主宰的源泉。<坡注:若修到肉身能暫時或長期轉為意生身狀態,則穿牆而過甚至在岩石中入定修持就不是難事了。不知美國那個奇怪的魔術師大衛科波菲爾“走”穿長城時是否就是這樣幹的,我看過他在大峽穀上空飛行的錄像,記得是盤腿而坐的姿態,起碼很像瑜伽。據說在中國的名山中有許多隱修的高人,也許他們常處在別的次元空間如當年侯希貴先生所去的那種地方,或者就呆在岩石中,可能最下等的才隱在山洞中。所以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有機會遊名山時,若有緣遇到高人,可別當麵錯過了。這意生身與道家說的“元神出遊”很相似。這元神剛剛能出遊時,有可能他是很弱的,不可到處亂跑,“遇見神仙莫看棋”,以免因肉身毀壞而失去修行根基功虧一簣。>修行得意生身者,是八地菩薩的境界。

菩薩得意生身的境界,也猶如凡夫人們在夢境中,和中陰境中的意識身一樣。可以不受時間、空間、實物、身體等限製,一切自由自在。不過再提醒一句,這種境界,必須信佛所說的:要達到離心意識,進入第八不動地,得到無生法忍,才能生起,並不是妄想意識所能生起的。例如人們意識想要飛升,此身還是不離地上。意識可穿透山石和金剛,而此身仍為障礙。一般世間修學佛法或外道的人們,在靜定境中,偶然也有發生神意出竅的境界,可以得到部分類似的神通,於是就認為自己已經得到了意生身,那實在是妄想無知,實在是可怕的邪見。這種境界,在有些道家,也認為它是陰神,是旁門左道的境界。修行的人們,可以參讀《楞嚴經》第九第十兩卷中的五十種陰魔的境界。或者參閱拙著《楞嚴大義今釋》第七章的所述,就可以明白它的要點了。還有一種修持密宗的方法,根據唯識的理論,不一定要修離心意識和空、無相、無願的途徑,隻要直接觀想成就,也就可以得到意生身境界,也可能進入金剛道的菩薩不動地了。但這看法也是一種具有危險性的偏差,所以西藏密宗黃教初祖宗喀巴大師,便極力主張先須深入般若、唯識和中觀的見地,有所證悟,然後再專心致力於觀想等法,或其他的修法,才是菩提的正道。否則,就和陰神境界的邪見,幾乎是依稀伯仲之間,而難以分別了。著者為了這個修證問題,也曾經間關跋涉,遠走西陲,潛心學習過藏傳紅、白、花、黃等密宗法派的修持。覺得他們的長處果然很多,可是弊病難免,害處也實在不少。希望有誌修證佛法的大士們,如果能夠堅決守定華嚴、圓覺、楞伽和楞嚴,大智度論和瑜伽師地論等幾部佛說大經大論,依教奉行。或者自認為要把穩修行,隻要依據阿彌陀經和大乘起信論修持,這是絕對不會誤入邪途的。現在我以灑過血汗心力的親自經驗,貢獻給未來的發心大士們,希望得到正知見的修證方法。並不是對顯教、密教或者其他宗派,有評判優劣的成見。隻是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但作誠意的貢獻而已。著者隻是一個學佛法和文字禪也未有成就的人,歲月匆匆,不覺發白形衰,對於實際修持,實在漸漸沒有一得可證。不過譯筆寫到這裏,憑這一片淺見的忠誠,附寫這些管窺的論見罷了。修行的人們!如果得證無生法忍後,對意生身的轉身一路,必須要親近最殊勝的善知識,誠敬學習,自然會得到他的慈心垂照,授予方便法門的。<坡注:先生此言真可謂情深意切語重心長也。學佛修行當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為目的,直取無上菩提,因此各種中途境界都可以說成是魔境,更不可耽誤於神通雕蟲小技,如道家雲“頂上有光亦是幻,雲生足下未為仙。”藏密、道家中都的確有僅僅津津樂道於神通法術者,可以說,神通若用於自度度人直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則為正法,若僅僅為神通而神通或僅為求神通而修行,則必為邪法。孫悟空在大鬧天宮時夠神通廣大了,可也不過是個心魔、大魔頭而已,跟佛境界一比,其狹隘真夠可憐,連扯了幾個大筋鬥也沒跳出掌心去,後來老老實實苦修苦磨了很長一段,才證悟成佛果。意生身也好,元神能出遊也好,其它各種各樣的神通也好,都應該隻是修行的手段、過程,而絕不應該成為修行的障礙、目的。這一段內容,非常要緊!>無生法忍:無生法者,遠離生滅後之真如實相理體也。真智安住於此而不動,謂之無生法忍,於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