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常改常新的清明詩

杜牧的七言絕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有趣的是,古今人士對這首詩有多種改寫。

有人將它改成三言詩:

清明節,雨紛紛。

路上人,欲斷魂。

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指,杏花村。

有人改為六言詩:

清明節時雨紛,路上行人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牧童遙指杏村。

有人將它改為詞曲:

清明時節雨,

紛紛路上行人,

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

有牧童遙指,

杏花村。

更有人將它改為劇本:

時間:清明時節。

場景:雨紛紛。

人物: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

杏花村。

1979年的清明節,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前,有人將詩改寫為:

清明時節淚紛紛,九億人民慟斷魂。

借問怨從何處起?紅牆裏麵出妖精。

詠筷詩

清代大才子袁枚寫過《詠筋》(筋即筷子)詩:

笑君攫取忙,送入他口中?

一世酸鹹中,能知味也否?

這大概是他胸有鬱結,借筷子發泄。

宋代的程良規也有《竹箸》(箸即筷子)詩一首:

殷勤問竹箸,甘苦樂先嚐。

滋味他人好,樂空去來忙。

這又是另一番滋味。

不氣歌

清代的閻敬銘曾用白話寫過一首《不氣歌》:

他人氣我我不氣,我本無心他來氣。

倘若生病中他計,氣下病來無人替。

請來醫生將病治,反說氣病治非易。

氣之為害大可懼,誠恐因病將命廢。

我今嚐過氣中味,不氣不氣真不氣。

閻敬銘在清朝曾出任山東巡撫,光緒時官至東閣大學士。他在清末那種腐敗的政治製度下,在財政上悉心籌劃,開源節流,做了一些有益於國計民生的事,是清末著名理財家,一時有“救時宰相”之稱。

當時慈禧太後要用興建海軍的費用修建頤和園。當初閻敬銘堅決不給開支這筆款項,因此不得慈禧歡心,加上李蓮英為首的太監妒閻敬銘的守正不阿,常在慈禧麵前進讒言,閻敬銘終於被借病解職。不久,他便告老還家鄉陝西朝邑。

閻敬銘的這首《不氣歌》,顯然有著他當時的心跡。即便今日,也可以供人們製怒息氣借鑒,不失為一副清涼妙藥。

為“刮地皮者”造像

明代李開先的《一笑散》中,有一首諷刺貪官汙吏搜刮民脂民膏,貪得無厭,不擇手段的散曲《醉太平》,作者佚名,但流傳頗廣。

奪泥燕口,削鐵針頭,

刮金佛麵細搜求,無中覓有。

鵪鶉素裏尋豌豆,

鷺鷥腿上劈精肉,

蚊子腹內刮脂油,

虧老生下手!

情詩拒賄

唐憲宗元和年間,李師道為了擴充地方勢力,派人送金銀財寶給水部員外郎張籍,以圖拉攏。張籍婉拒禮物,回寄一詩: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係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裏。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爭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如果不知道以上曆史故事,誰都會以為這首詩是一個已婚女子婉辭拒絕一個追求她的“第三者”男子的。張籍用這種口吻,委婉含蓄地拒絕為李師道效勞,一方麵不使李師道感到過分的難堪,另一方麵,又表現了自己對朝廷的忠心耿耿。以此詩達意,周旋二者之間,頗為巧妙得體。

拆字詩

宋代劉一止有一首詩雲:

日月明朝昏,山風嵐自起。

石皮破乃堅,古木枯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