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扛
或問曰。吳楚之俗。謂相對舉物為剛。有舊語否。答曰。扛。舉也。音江。字或作。史記雲項羽力能扛鼎。張平子西京賦雲。烏獲扛鼎。並是也。彼俗音訛。故謂扛為剛耳。既不知其義。乃有造掆字者。固為穿鑿也。
欠
問曰。今人謂物少不充為欠。義何所取。答曰。許氏說文解字雲。歁。食不滿也。李登聲類。呂忱字林並音口感反。今為欠者。本為歁耳。
木鍾
或問曰。今所謂木鍾者。於義何取。字當雲何。答曰。本呼木章。音訛遂為鍾耳。古謂大木為章。故漢書雲貨殖傳雲。千章之荻。謂荻木千枚也。其將作屬官有主章署。掌材木。又古謂舅姑為姑章。今俗亦呼為姑鍾。益知章音皆轉為鍾。
若柯
問曰。俗謂如許物為若柯。何也。答曰。若幹。謂且數也。禮雲。始服衣若幹尺矣。班書雲。百加若幹。並是其義。幹音訛變。故雲若柯也。
楊
問曰。俗呼姓楊者往往為盈音。有何依據。答曰。按晉灼漢書音義反楊惲為由嬰。如此則知楊姓舊有盈音。蓋是當時方俗。未可非也。
椎
問曰。關中俗謂發落頭禿為椎。何也。答曰。按許氏說文解字雲。鬌。發墮也。呂氏字林。玉篇。唐韻並直垂反。今俗呼鬌音訛。故為椎耳。
囗
問曰。今官曹文案於紙縫上署記謂之款縫者。何也。答曰。此語言元出魏晉律令。字林本作囗。刻也。古未有紙之時。所有簿領皆用簡牘。其編連之處恐有改動。故於縫上刻記之。承前已來。呼為囗縫。今於紙縫上署名。猶取舊語呼為囗縫耳。此義與款不同。不當單作款字耳。
埒
問曰。今俗監檢田畝知其所獲。總計大數。謂之埒田。而官文書乃作耒字。其義定何訓解。答曰。此謂程試頃畝束數。以知斛鬥多少。舉其大。故謂之率。而率字有律音。俗語訛替。因謂之埒耳。字當作率。音宜為律力筆反。今人不詳本意。為其語涉田農。故用耒耜之字。非也。
聆
問曰。今俗買瓦器。以枚敲之。知其全破善惡。謂之為聆。此義何也。答曰。案說文解字雲。聆。聽也。聲類音力丁反。班孟堅幽通賦雲。妣聆呱而刻石。左太衝魏都賦雲。二嬴之所曾聆是也。瓦破壞者聲嘶惡。須一一擊而聽之。故呼聆瓦耳。字當作聆也。
誼議
或問。誼。議二字。今人讀為宜音。得通否。答曰。書雲。無偏無陂。遵王之誼。無偏無黨。王道蕩蕩。詩雲。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或出入諷議。或靡事不為。故知並有宜音。
名字
或問曰。今人或稱字而不稱名。其故何也。答曰。名以正體。字以表德。禮雲。子生三月。父始孩而名之。男子二十冠而字。故知先名而後字也。又雲。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子於父母是自名。據此益知常所稱者是名。非舉字也。孔子大聖。言必稱名。丘聞有國有家者。丘亦恥之。丘未達。不如丘之好學也。此蓋與弟子等言。未有稱仲尼者。其七十弟子及春秋卿大夫固並稱名。亦不可勝載。至如漢高祖之潛豐沛。人皆謂之劉季。項羽之都彭城。舉俗呼為項羽。若其自稱。則雲。今邦之業所就孰與仲多。皆將相諸君與籍力也。爰種說其季父盎雲。絲能日飲。霍顯令淳於衍殺許後雲。我亦欲報少君。此皆舉字以相崇尚。名則其自稱也。曆觀古人通人高士。言辭著於篇籍。筆跡存乎紙素。在身自述。必皆稱名。他人褒美。則相呼字。傳曰。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不言諱字也。王父字或以為族。不得用名也。考諸典故。稱名為是。
複名
問曰。人或有複名單稱者。於理雲何。答曰。複名單稱。乃是流俗之事。苟逐便易。不思立名本旨。且依禮文。二名不偏諱。今若偏舉。安得不諱乎。若嫌二名頗多。則舉俗皆須為單名矣。至若伯陵稱陵。季崱稱崱。雖少一字。義或可通。又如長壽稱壽。延年稱年。求其本義。已有所失。乃有無恤稱恤。不違稱違。去病稱病。棄疾稱疾。白黑相反。更相戲弄。隋大業中出勅斷單稱複名。深得物理。而委巷之徒不曉其意。便謂朝廷禁止單名。其幼少已來不為複名者。輒更加增以為順旨。曾莫之悟。
囗
或問曰。今謂小羊未成為旋音祥戀反子。何也。答曰。按呂氏字林雲。囗音選。未晬羊也。今言旋者。蓋語訛耳。當言囗子也。
草馬
問曰。牝馬謂之草馬。何也。答曰。本以牡馬壯健堪駕乘及軍戎者。皆伏皁櫪芻而養之。其牝馬唯充蕃字不暇服役。常牧於草。故稱草馬耳。淮南子曰。夫馬之為草駒之時。跳躍揚蹏。翹足而走。人不能製。高誘曰。五尺已下為駒。放在草中。故曰草駒。是知草之得名。主於草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