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特別強調酒有促進人體健康的作用,可適量飲用,但不可嗜酒成性,損害自身健康。他認為酒當以藥酒為好,可以養生,活血化淤,通經脈,並實踐總結了地黃酒、胡麻酒、天門冬等藥酒的配方。孫思邈在論述酒的作用時也特別強調飲酒過量或飲用不當對人體的危害。孫思邈認為飲酒不要過多,如果喝得太多,最好是能夠吐出來。而對於那些嗜酒如命的人,腸胃會因此而受到很大損害,筋骨精神也會受到影響,以致壽命縮短。如果飲酒至醉,不可以迎風或向陽,也不可迎風而躺下休息,甚至不可以用扇子扇風,這樣很容易受風得病。喝醉也不可以行房事,他認為此時行房,輕則臉上出汗、咳嗽不止,重則有可能傷及髒腑而有生命危險。
此外,飲酒吐逆,醉者食熱,都對身體不利的,有損壽命。因此,在日常飲食時,盡量不要飲酒,或少飲藥酒,調適氣血,切不可醉酒或長期大量飲酒。
蘇軾:已饑方食,未飽先止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享年66歲。我國宋代著名的文學家,在詞、賦、書法上都有極大成就。
飲食作為蘇軾養生思想的重要方麵,源於蘇軾在當時博得了“美食家”的美譽。他經過親身實踐,把飲食與養生相結合,總結出了一套寶貴的飲食養生理論,對後世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已饑方食,未飽先止”是蘇軾飲食養生的一個方麵,他認為人吃東西既要解餓,又要達到養生的目的,餓了就吃,但不能吃得過飽。俗話說“過猶不及”,餓極了會生病,過飽了也會生病。所以蘇軾主張合理進食,要注意節食。
1 慎起居,節飲食
蘇軾認為“慎起居,節飲食”是養生的基礎,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節製飲食、五味調和的觀點,西晉張華在《博物誌》中也說:“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現代的科學家也非常重視飲食與健康的研究,提出了“限食長壽”的理論。研究表明,人體攝入的能量越大,器官組織的工作量越大,產生的活性氧越多,老化的進程也就越快。限製熱量的攝入,也就是節製飲食,可以增強抗氧化酶基因的活力,維持體內活性氧的平衡,延緩器官組織的衰老。這就是節製飲食的科學性。
2 合理的飲食習慣
合理的飲食習慣對人體的健康非常重要。當下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人們的飲食走向“快餐化”,湊合和應付成了就餐的標準。同時,社會交際的增多又使許多人在宴席間疲於奔命,胡吃海塞,虐待自己的腸胃,健康也就漸行漸遠。所以蘇軾說的“已饑方食,未飽先止”對今天的人來說非常有意義。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有嚴格的自律性。在這一點上,蘇軾又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3 超強的飲食自律性
蘇軾為人有很強的自律性,不僅體現在其為人處世上,在飲食上更是如此。他曾在《節飲食說》說:“東坡居士自今日以往,早晚飲食不過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饌則三之,可損不可增。有召我者預以此告之。主人不從而過量,我及量乃止。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曰省費以養財。元豐六年八月二十七日書。”他以這些文字來督促自己注意飲食,達到食養的目的。
他不僅為自己規定飲食的標準,還規定了待客的標準。他去赴宴時也按照自己的標準,“及量乃止”。
飲食是健康的基礎,連仕途坎坷,時常顛沛流離的蘇東坡都能精心打理自己的飲食,我們更要注意飲食要有理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