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1 / 3)

東國義相法師。釋華嚴經雲。當知此一部華嚴經。雖七處九會。而唯在十地品。所以者何。以根本攝法盡故。雖在十地不同。而唯在初地。何以故。不起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故。一地中雖多分不同。而唯在一念。何以故。三世九世。即一念故。一切即一故。如一念。多念亦如是。一即是一切。一念即多念。陀羅尼法。主伴相成。一即為主。一切為伴。隨舉一法。盡攝一切。乃至一文一句。盡攝一切。何以故。若無此。彼不成故。陀羅尼法。法如是故。經雲。如來於一語言中。演出無邊契經海。

複禮法師雲。觀業義者。夫業因心起。心為業用。業引心而受形。心隨業而作境。然則因業受身。身還造業。從心作境。境複生心。若影隨形而曲直。猶響隨聲而大小矣。

慧集法師悟道頌雲。普光初學道。無邊世界動。回天複轉地。並入一毛孔。

弘沇法師雲。若人執眾生心外別有無情。佛性不遍。皆違如來藏遍法界義。唯識論雲。根身器世間。即是賴耶相分。相分不離見分。又雲。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離二取相故。真實住唯識。如第六識緣現在心。唯一刹那。誰為能所。設緣三世。亦現在心。妄分能所。若得此意。三界唯心。法界一相。亦何不適。

神鍇法師雲。一念淨心微細。如芥子。森羅萬像。猶若須彌。萬像雖複眾多。要從一心變起。離心之外。畢竟無法。是則攝相從心。雲內須彌於芥子也。

元康法師雲。明悟入者。如來說法八萬四千。所明至理。更無異道。華嚴經雲。一道出生死。涅槃經雲。一道清淨。大品經雲。一相無相。淨名經雲。不二法門。論雲。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乃群賢所趣眾義同歸。鹹指一心之實道矣。

智者大師與陳宣帝書雲。夫學道之法。必須先識根原。求道由心。又須識心之體性。分明無惑。功業可成。一了千明。一迷萬惑。心無形相。內外不居。境起心生。境亡心滅。色大心廣。色小心微。乃至知心空寂。即入空寂法門。知心無縛。即入解脫法門。知心無相。即入無相法門。覺心無心。即入真如法門。若能知心如是者。即入智慧法門。圓覺疏序雲。夫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所謂真淨明妙。虛徹靈通。卓然而獨存者也。眾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徹融攝。故曰法界。寂靜常樂。故曰涅槃。不濁不漏。故曰清淨。不妄不變。故曰真如。離過絕非。故曰佛性。護善遮惡。故曰總持。隱覆含攝。故曰如來藏。超越玄秘。故曰密嚴國。統眾德而大備。鑠群昏而獨照。故曰圓覺。其實皆一心也。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回息。親而求之。則止觀定慧。推而廣之。則六度萬行。引而為智。然後為正智。依而為因。然後為正因。其實皆一法也。終日圓覺而未嚐圓覺者。凡夫也。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住持圓覺而具足圓覺者。如來也。離圓覺無六道。舍圓覺無三乘。非圓覺無如來。泯圓覺無真法。其實皆一道也。三世諸佛之所證。蓋證此也。如來為大事出現。蓋為此事也。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羅。蓋詮此也。釋曰。心之一法。名為普法。欲照此心。應須普眼虛鑒。寂照靈知。非偏小而可窮。以圓滿而能覺。故曰圓覺。此約能證也。真如妙性。寂滅無為。具足周遍。無有缺減。故曰圓覺。此約所證也。能所冥合。唯是一心。此一心。能為一切萬法之性。又能現三乘六道之相。攝相歸性。曾無異轍。則世出世間。升降雖殊。凡有種種施為。莫不皆為此也。離此則上無三寶一乘。下無四生九有。

台山釋[目*蓋]楞伽經訣雲。佛法大旨。舉要言之。不出心為大旨。所以楞伽經。以心為正宗。故雲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所言心者。謂佛語心。所言宗者。謂心實處。又雲。迷則萬惑累心。解則真照法界。迷則生死紛紜。解則涅槃常寂。迷解雖殊。莫不皆是一心隱顯。三藏法師雲。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驗此六識。即究竟果處。而惑者終日作迷解。

跋陀三藏雲。理心者。心非理外。理非心外。心即是理。理即是心。心理平等。名之為理。理照能明。名之為心。覺。心理平等。名之為佛。心。會實性者。不見生死涅槃有別。凡聖無異。境智一如。理事俱融。真俗齊觀。圓通無礙。名修大道。

釋道世雲。四禪無像。三達皆空。千佛異跡。一智心同。澄觀和尚華嚴疏雲。上來諸門。乃至無盡。不離一心。一心即法界。故起信雲。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心體即大。心之本智即方廣。觀心起行即華嚴。覺心性相即是佛。覺非外來。全同所覺故。理智不殊。理智形奪。雙亡寂照。則念念皆是華嚴性海。則物我皆如。泯同平等。為未了者。令了自心。若知觸物皆心。方了心性。故梵行品雲。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然今法學之者。多棄內而外求。習禪之者。好亡緣而內照。並為偏執。俱滯二邊。既心境如如。則平等無礙。昔曾瑩兩麵鏡。鑒一盞燈。置一尊容。而重重交光。佛佛無盡。見夫心境互照。本智雙入。心中悟無盡之境。境上了難思之心。心境重重。智照斯在。又即心了境界之佛。即境見唯心如來。心佛重重。而本覺性一。皆取之不可得。則心境兩亡。照之不可窮。則理智交徹。心境既爾。境境相望。心心互研。萬化紛綸。皆一致也。唯證相應。名佛華嚴矣。釋雲。今人隻解即心即佛。是心作佛。不知即境即佛。是境作佛。今明以如為佛。心境皆如。心如即佛。境如焉非。又心有心性。心能作佛。境有心性。安不作佛。以心收境。則心中見佛。是境界之佛。以境收心。境中見佛。是唯心如來。華嚴錦冠雲。觀心釋大方廣佛華嚴經者。若約教詮義。則有多門。若不攝歸一心。於我何預。夫言大者。即是心體。心體無邊。故名為大。方是心相。相具德相之法。故名方。廣。是心用。心。有稱體之用。佛是心果。心解脫處名佛。華是心因。心所引行。喻之以華。嚴是心功。心能善巧嚴飾。目之為嚴。經是心教。心起名言。詮顯此理。故名為經。然心之一字。雖非一切。能為一切。觀者。以三大中。具四法界。對彼四界。故成四觀。法本如是。故依法而觀。若依此悟解。念念即是華嚴法界。念念即是毗盧遮那法界也。

肇論注雲。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者。尚書雲。天生萬物。唯人之靈。有情無情。為萬物也。靈是心之性。亦即萬物之性也。即物之性空。目擊而非遙。雖近而不可知也。故論雲。遠不可見。如空中鳥跡。近不可見。如眼中之藥。遠喻三祇至道。近喻即真不見也。

如上所引祖教。委細披陳。可以永斷纖疑。圓成大信。若神珠在掌。寶印當心。諸佛常現目前。法界不離言下。是以從初標宗。於一心演出無量名義。無量名義。不出理智。非理不智。故理外無智。非智不理。故智外無理。亦攝智從理。離體無用。攝用歸體。體性自離。故體即非體。即一切法。如虛空性。空性亦空。畢竟寂滅。斯滅亦滅。不知以何言故。強名之無盡真心耳。今還攝無量義海。總歸一句。乃至無句。一字一點。卷舒自在。不動一心。究竟指歸。言思絕矣。又此乃是內證自心。真性。絕待。無依平等法門。如華嚴疏鈔雲。悟一切法。自性平等者。入於諸法真實之性故。謂真實性中。無差別相。無種種相。無無量相。萬法一如。何有不等。此真實性。依何立故。複次明燈無依法。所謂不依於色。不依於空。若萬法依空。空無所依。今萬法依真。真無所依。即無依印法門。故舍離世間。世間即有種種差別。斯則性尚不立。何況於相。亦不依空立色。亦不依色立空。亦無異無不異。無即無不即。斯見即絕。強名內證爾。

問。如上解釋引證。皆是祖佛之言。何不自語。

答。我若自語。一切茫然。罔措津涯。豈有申問之處。設祖佛之教。皆是隨他意語。曲順時機。是以世尊言。三世諸佛所說之法。吾四十九年不加一字。又經雲。先佛己說。後佛隨順。若能如是了達。則知佛語是自語。自語是佛語。故本師雲。一切外道經書。皆是佛說。非外道說。又雲。釋迦如來語。提婆達多語。無二無別。若於此不信不明。皆成二見。常縈分別凡聖之想。恒生取舍自他之情。欲紹吾宗。無有是處。

問。前標宗章。已廣說唯心之旨。何故十帙之中。卷卷委曲重說。

答。此是秘要之門。難信之法。轉深轉細。難解難知。悉抱疑情。盡居惑地。夫疑者。於諸諦理猶豫為性。能障善品為業故。疑有多種。略說具三。一疑自。謂己不能入理。二疑師。謂彼不能善教。三疑法。謂於所學。為令出離。為不出離。況如有病之人。疑自疑醫。疑藥。病終不愈。若具前三疑。終不能決定信入。今宗鏡所錄。皆是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隨聞一法。盡合圓宗。實可以斷深疑。成大信。如清涼記雲。謂聞空莫疑斷。是即事之空。非斷滅故。聞有莫疑常。非定性有。從緣有故。聞雙是莫疑兩分。但雙照二諦。無二體故。聞雙非莫疑無據。以但遮過。令不著故。又聞空莫疑有。是即有之空故。聞有莫疑空。是即空之有故。聞雙是莫疑雙非。是即非有無。為有無故。聞雙非莫疑雙是。是即有無。方是非有無故。是知諦了一心。群疑頓斷。則有不能有。空不能空。凡不能凡。聖不能聖。豈世間言語是非之所惑哉。如佛藏經雲。佛告舍利弗。須彌山王。為高大不。高大。世尊。舍利弗。四天下中。普雨大石。皆如須彌。有人以手承接此石。無有遺落如芥子者。於意雲何。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令人信解。倍為希有。舍利弗。譬如有人。以一切眾生。置左手中。右手接舉三千世界。山河草木。皆能令是一切眾生。同心喜樂。其意不異。於意雲何。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令人信解。倍為希有。此宗鏡文。所以前後廣引者。隻為此心深奧故難信。秘密故難知。乃至菩薩大智。尚須佛力所加。豈況淺劣而能知者。如寶雨經雲。佛言。雲何菩薩深信如來意業秘密。若諸菩薩。聞於如來意之秘密。謂如來所有意樂法義。依止於心。依心而住。一切菩薩聲聞緣覺。及諸有情。無能知者。唯除如來之所加持。是以雖前引後證。文廣義繁。則語語內而利益根機。聞聞中而驚新耳目。何厭重說。起此慢心。所以本師雲。行住坐臥。常說妙法。又雲。我於得道夜。及涅槃夜。是二夜中間。常說般若。是以機多生熟。信有淺深。前聞熏而未堅。後聞熏而方入。如大智度論雲。譬如搖樹取果。熟者前墮。若未熟者。更須後搖。又如捕魚。前網不盡。後網乃得。又雲。複次是般若波羅蜜相。甚深難解難知。佛知眾生心。根有利鈍。鈍根者少智。為其重說。若利根者。一說二說便悟。不須種種說。譬如駃馬。下一鞭便走。駑馬多鞭乃去。如是等種種因緣故。經中重說無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