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人物簡介
鮑勃·迪倫(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有重要影響力的美國唱作人,民謠歌手,音樂家,詩人。
迪倫成名於1960年代,並被廣泛認為是美國六十年代反叛文化的代言人。他的一些歌曲,例如《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或譯為《隨風而飄》等),成為在反戰抗議和民權運動中被廣泛傳唱的曲目。直到今天,他仍然是非常有影響力非常受歡迎的藝人之一。他的歌詞包含了政治抗議、社會評論、哲學和詩歌。除了在音樂上形式的探索以外,他也繼承了美國傳統的民謠、搖滾樂、鄉村和藍調音樂,甚至包括爵士和搖擺樂。
迪倫於1941年5月24日出生於明尼蘇達州一個名叫杜魯斯的小鎮,他的祖父母是猶太裔的移民,於十九世紀末從立陶宛和烏克蘭移民到美國。他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在收音機前聽廣播裏的藍調和鄉村歌曲中度過;他在高中的時候就有自己的樂隊,最早已知的錄音John Bucklen Tape,是他於1958年與高中好友John Bucklen在迪倫家中翻唱Little Richard和Richard Rodgers等人的歌曲。他於1959年高中畢業,並前往明尼蘇達大學就讀。他在大學時代,漸漸對民謠產生興趣,開始在學校附近的民謠圈子演出,並首度以鮑伯·迪倫作藝名。大學第一年沒讀完,他就從學校退學,但依然留在明尼阿波利斯與那裏的民謠圈內演出。
在1961年的一次從明尼阿波利斯到芝加哥的途中,迪倫改變主意,前往紐約,探望自己的音樂偶像伍迪·伽瑟裏,並在其麵前演出。在一些紐約格林威治村的小俱樂部中的演出中,他逐漸脫穎而出,獲得了以Robert Shelton為首的樂評人的好評,並為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著名製作人約翰·哈蒙德所注意,並於1962年推出了第一張名為《鮑伯·迪倫》的同名專輯。這張專輯裏,隻有Song To Woody與Talking New York是迪倫自己的創作作,其餘都是他在格林威治村民謠圈子裏,向其他歌手學來的歌曲。
他於1963年發行第二張專輯《自由馳騁的鮑伯·迪倫》(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專輯中十三首歌都是迪倫自己的創作,並因其受到伍迪·伽瑟裏和喬·希爾而影響,以演唱抗議歌曲而出名,他這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即《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在其後的反戰和民權運動中被反複傳唱。
迪倫許多早期的歌曲,都是因為別人的翻唱才廣為人知,例如被人們稱為民謠女皇的瓊·貝茲與彼得、保羅與瑪麗,不僅翻唱過迪倫的歌曲,更是迪倫的重要支持者和朋友。瓊·貝茲與迪倫彼此相知相惜,遂產生一段秘密戀情,兩人開始交往。
自1963年起,瓊·貝茲邀請迪倫與她一起巡回演出;1963年8月28日,兩人曾於著名的「進軍華盛頓」這場大規模的民權運動遊行中,演唱Only A Pawn In Their Game與Keep Your Eyes On The Prize這兩首歌曲。在這個過程中,迪倫逐漸成為人們心目中民權運動的代言人,但是他本人卻對此開始反感起來。1963年底,在肯尼迪總統被刺殺不久之後,他前往接受國家緊急民權委員會的一個頒獎儀式,他帶著酒氣,質疑了委員會的作用。在此之後,他逐漸遠離民權運動和抗議歌曲。
他曾經於1963年和1964年,兩次在新港民謠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上演出。六零年代的民謠音樂界,對於搖滾樂的出現與盛行普遍感到不滿,迪倫卻在1965年7月25日,於當年的民謠音樂節中,第一次在舞台表演中使用電吉他,在觀眾的掌聲和噓聲中,他僅僅演唱了三首「插了電(Plugged)」的歌曲,隨即被憤怒的聽眾趕下台,這被認為是其從民謠轉向搖滾樂的轉折點。
1965年迪倫發行了自己的第一張搖滾專輯《重訪六十一號公路》(Highway 61 Revisited),其中的一曲《像一塊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迅速登上美國排行榜第二名、英國排行榜第四名,後來並被Rolling Stone雜誌列為史上最偉大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