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鋼琴家族(1 / 3)

第三章鋼琴家族

喬治·弗雷德裏克·亨德爾

1685年2月23日,亨德爾出生在德國中部的哈雷鎮。與他偉大的同齡人巴赫不同的是,他的家庭並沒有多少音樂氣息:父親是一個理發師兼外科醫生,認為音樂是卑賤的職業(的確,在當時的保護人製度下,音樂家隻能算是有技藝的仆人)。但天生喜愛音樂的小亨德爾不顧父親的反對,偷偷的練習彈古鋼琴(難以想象,後來在鍵盤樂器演奏領域可與巴赫匹敵的亨德爾,竟是這樣接受他的啟蒙教育的!)亨德爾就是在這樣充滿矛盾的逆境中度過了他的童年。

後來,當地的主薩克森—魏森斯菲爾大公偶然發現了小亨德爾練琴並深深為他的毅力和天分所感動,於是出麵說服了老亨德爾同意他天才的兒子認真的學音樂。此後的幾年中,亨德爾隨作曲家、風琴演奏家查豪學習了鍵盤樂器和作曲,也學會了演奏雙簧管和小提琴。憑著過人的天資和名師的指教,小亨德爾進步的很快。

1697年老亨德爾去世時,念念不忘要讓兒子作一個律師而不要去搞什麼音樂。亨德爾並沒有因此放棄他的藝術追求。1702年,他先進入哈雷大學學習法律,算是不違父命,同時又在當地的教堂裏擔任兼職管風琴師。

十八歲是成家立業的年齡—1703年,亨德爾正式開始了他的音樂生涯,隻身遠行到漢堡在歌劇院裏當了一個小提琴手(巴赫也是在這一年開始了管風琴師的職業)。亨德爾的才華不久就引起了一些藝術讚助人的注意,他們中有些人打算拿出錢來供年輕的亨德爾去意大利學習歌劇和作曲(當然不是無償的,學成後要回來為他們服務)。抱負遠大的亨德爾婉言謝絕了這些讚助:他要憑自己的努力掙足學費去留學,不能把自己的前途賣給別人。

1705年,亨德爾創作的歌劇《阿爾米拉》的上演獲得了成功,使他得以踏上留學的旅程。在當時意大利是全歐洲歌劇藝術的聖地。亨德爾越過阿爾卑斯山,在那不勒斯、羅馬、佛羅侖薩和威尼斯等地學習了三年,同斯卡拉蒂和科雷利等大師都有交往,把意大利的歌劇藝術學到了手。

學成歸國的亨德爾在德國處處受到歡迎。1710年,這個25歲的年輕人就任漢諾威選帝侯的宮廷樂長。他並沒有滿足於這個不錯的差事,而是把眼光放到了海外。當時的英國比德國富裕得多,歌劇藝術在那裏也更受歡迎。但自從普賽爾1695年逝世後,英國的歌劇藝術就止步不前,需要新鮮的血液。亨德爾看準了這個機遇,就向主人請了一年的假,渡海去了英國,此後幾年亨德爾就往返於英德之間。他的到來給沉悶的英國歌劇界帶來了一股清風,在倫敦他的歌劇《裏納爾多》大獲成功,1713年他以一首《女王生日頌歌》博得了安妮女王的賞識,於是亨德爾索性就不回漢諾威了。

命運捉弄了這位開了小差的宮廷樂長:1714年沒有子女的安妮女王駕崩,亨德爾的“老導”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以英王親戚的身份繼承了英國王位,亨德爾恐怕要遭殃了。可他鎮定自若,以一部精心創作的《水上音樂》歡迎了新國王喬治。國王對樂曲的華貴典雅讚歎不已,問這是何人所作。當得知作者是老部下亨德爾時,不僅原諒了他的舊過,還當即增加了他的年薪。

此後的十餘年時間裏,亨德爾創作了大量的聲樂和器樂作品,特別是歌劇,這為他在全歐洲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他也是舉世公認的管風琴大師,在當時也隻有巴赫才可與他匹敵。但從十八世紀二十年代後期開始,原來盛行的意大利語歌劇在英國開始衰落。1729年由普佩什作曲的一部名叫《乞丐的歌劇》的喜歌劇在倫敦上演。此劇采用英語對白,取材於市民階層的日常生活。該劇上演後大受好評,傳統的意大利歌劇相比之下顯出了嚴重的弊端:用意大利語演唱限製了英國聽眾的理解;神話故事、貴族恩怨等等題材也不能引起新興市民階層的興趣。作者通過此劇對亨德爾和他的意大利正歌劇作了無情的諷刺。當一群盜賊上台時,響起的音樂竟然是亨德爾在英國的成名作《裏納爾多》中的《十字軍進行曲》!

靠意大利正歌劇起家的亨德爾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他的幾部歌劇上演相繼遭到失敗,最終他經營的歌劇院被迫關閉。嫉妒他的政敵趁機製造各種流言蜚語……1737年,內外交困的亨德爾中風偏癱,人們以為他的音樂生涯完了。

就在這種絕境中,亨德爾奇跡般的站起來了。經過幾個月的溫泉治療,他戰勝了偏癱。麵對蕭條的意大利正歌劇市場,他把精力轉向了清唱劇的創作。清唱劇(Oratorio)是一種從十七世紀以來發展起來的音樂形式,常以宗教的或半宗教的故事作為主題,沒有複雜的舞台情節而注重音樂的表現。由於劇情取材於英國人耳熟能詳的聖經故事而且采用英語演唱,在英國會有不錯的市場。1742年,他在一種不可思議的熱情驅動下,僅用24天就完成了清唱劇《彌賽亞》的創作。同年這部作品在愛爾蘭首府都柏林低調上演。出乎很多人意料,這部作品在都柏林一炮打響。亨德爾又重新回到了英國人的音樂生活中來了!

消息傳到倫敦,人們紛紛要求一睹位快。次年在倫敦上演時英王喬治二世親臨劇院,當終樂章《哈裏路亞》奏響時,國王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站起來聽完了全曲(《哈裏路亞》要站著聽作為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一直延續到今天)。為了維護《彌賽亞》的地位不因過多的演奏而受損,英王下旨每年隻在春天演奏一次,且隻有亨德爾本人才有資格指揮。

亨德爾的清唱劇質樸感人,把高度的藝術性和虔誠的宗教信仰融入了一個個音符之中。從《掃羅》、《以色列人在埃及》到《參孫》都同樣出色。1750年(巴赫在這年逝世),年邁的亨德爾在車禍中受了傷,第二年他的視力開始減退,不久完全失明。他依然拖著病體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包括每年春天指揮《彌賽亞》的演出。

1759年春,74歲的大師照例指揮了演出,在暴風雨般的掌聲中,老人倒下了。幾天以後,這位樂壇上的巨星隕落了。亨德爾享受了國葬的待遇,長眠在曆代國王聖賢下葬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在那裏有一座亨德爾紀念像聳立至今。

回顧亨德爾的一生,他確實是樂壇上的常青樹和多麵手:他一生近60年的音樂生涯中,在德、英、意三國乃至全歐洲都獲得了巨大的聲譽;他的作品熔德國嚴謹的對位法、意大利的獨唱藝術和英國的合唱傳統於一爐,成為世界音樂史上的瑰寶。他同巴赫、維瓦爾第一起,為輝煌的巴羅克時代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亨德爾和他的《水上音樂》

GeorgFriedrichHandel

喬治·弗雷德裏克·亨德爾

(1685-1759)

亨德爾的《水上音樂》,乃亨德爾訪問倫敦時,為倫敦的王室而作,作於1715年。當時,在泰晤士河上夜遊,是皇室喜愛的夏季活動。乘坐掛著彩燈的遊船,周圍有成群結隊簇擁著的大小帆船,國王乘坐的船旁有音樂家的船演奏音樂。亨德爾一共參加了三次這樣的夜遊活動(1715年8月22日,1717年7月17日,1736年4月26日),他的《水上音樂》最早的原始手稿其實已丟失,最細致的複原本乃萊德利希所複製。這部作品根據亨德爾的三次夜遊,編為三組,第一組包括10首F大調的曲子:

1、序曲,華麗的廣板開頭,然後是活潑的賦格段。

2、柔板,弦樂為雙簧管而伴奏。

3、快板,突出兩隻獨奏圓號。

4、行板,木管組與弦樂的對比。

5、快板,還是以兩隻獨奏圓號為主。

6、詠歎調,雄壯威嚴的弦樂旋律。

7、小步舞曲。

8、布列舞曲。

9、號笛舞曲。是18世紀英國水手的古老舞曲。

10、快板。

第二組包括5首D大調曲子:

1、快板,歡慶,進行曲式。

2、號笛舞曲,成對的小號圓號對比,帶誘人的切分節奏。

3、小步舞曲,繼續強調圓號和小號。

4、緩慢地,有類似聲樂的優美線條。。

5、布列舞曲,變化多端的節奏,這一曲標有“從頭到尾演奏三遍。”

第三組包括4個舞曲樂章:

1、薩拉班德舞曲。

2、利戈東舞曲,這是法國普羅旺斯的一種民間舞曲。

3、小步舞曲。

4、吉格舞曲。

《水上音樂》,又稱《水樂》、《船樂》。亨德爾作於1717年,是一部管弦樂組曲。傳說是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上為新即位的英皇喬治一世演奏的,故有“水上音樂”的美名。全部組曲由二十首小曲組成,開始是一首法國式的前奏曲,其後是布萊舞曲、小步舞曲等各種形式的舞曲,同時也有緩慢樂章。樂器使用了小提琴、低音提琴、日耳曼橫笛、法蘭西橫笛、雙簧管、圓號、小號等。

現在我們演奏和聽到的《水上音樂》已經不是亨德爾的原作,而是後來英國曼徹斯特的哈萊樂隊指揮哈蒂(Harty)爵士為近代樂隊所改編的樂曲,共有六個樂章:快板、布萊舞曲、小步舞曲、號角舞曲(一種古代的三拍子舞曲)、行板、堅決的快板。由於旋律優美動聽,節奏輕巧而流傳後世。這裏我們選錄了六個樂章中的第一樂章、第二樂章和第六樂章。

第一樂章為莊嚴的序曲,樂曲氣氛活潑熱烈,開始由圓號與弦樂器共同奏出輕盈的同音反複和華美的顫音,相互對答。

第二樂章為舞曲般的旋律,氣氛輕鬆舒展。這裏選錄的第二主題為小調,抒情性很強。

第六樂章為堅決的快板,威武雄壯。這一部分是全曲最為精彩的篇章。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偉大的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成功地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溶為一體的開山大師。他萃集意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巴赫自己在一生中並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後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但是在近來一個半世紀中他的名氣卻在不斷地增長,今天一般認為他是超乎時空的最偉大的兩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認為他是其中最偉大的作曲家。

巴赫於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今日德國中部杜林根森林地帶的愛森納赫。雖然這是一個小城鎮,可它的市民卻酷愛音樂。據說該市古代的城門上竟刻著“音樂常在我們的市鎮中照耀”的字樣。並且中世紀的吟歌者經常手執豎琴,在這裏吟唱詩歌並舉行歌唱比賽。瓦格納曾據此寫了著名歌劇《唐~豪塞》。而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也在此將《聖經》譯成德語。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樂世家,他的家庭早在他來世前許多年就已經在音樂界赫赫有名了。他父親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兩位是具有天賦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幾位是頗受尊敬的音樂家。

對於具有極高音樂天賦的小巴赫來說,在這樣的家庭成長原是十分幸運的,然而命運之神卻偏要找些麻煩:他9歲喪母,10歲喪父,隻得靠大哥繼續撫養。

盡管家裏存放著大量音樂資料,可專橫的兄長就是不允許他翻閱學習,無論他怎樣苦苦懇求也無濟於事。小巴赫隻得趁哥哥離家外出與深夜熟睡之際,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愛的曲譜一筆一劃地抄下來,曆時長達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損壞了他的視力。他的晚年在雙目失明中痛苦地度過,直至去世。

一個年僅10歲且喪失雙親的孩子居然是以這種方式來向自己的家庭索取寶貴的知識,多麼可悲而又可敬啊!奇怪的是,如此高尚而執著的追求竟打動不了他的兄長——當他發現了弟弟的秘密時,立卻暴跳如雷,不僅無情地沒收了小巴赫的全部心血,而且還嚴厲地懲罰了他,毫無自省與憐憫之心。

巴赫15歲時,終於隻身離家,走上了獨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與出色的古鋼琴、小提琴、管風琴的演奏技藝,被呂奈堡米夏埃利斯教堂附設的唱詩班錄取,同時進入神學校學習。這裏的圖書館藏有豐富的古典音樂作品,巴赫一頭鑽進去,像塊巨大的海綿,全力汲取、融合著歐洲各種流派的藝術成就,開闊了自己的音樂視野。為了練琴,他常常徹夜不眠,通宵達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數十裏去漢堡聆聽名家的演奏。

回顧巴赫的成長道路,我們可以發現,他曾向許多有名的音樂家請教,但卻從未得到過一位正式的老師長期的指導。正因如此,他才如同一隻辛勤的蜜蜂,到處尋找與吮吸營養,成盡辛勞,在所不惜。後來,當有人問起他的藝術是怎樣才達到如此完美的境地時,他簡單而嚴肅地回簽:如果誰像我這樣下一番苦功,他也會達到同樣的境地。

巴赫九歲喪母,十歲成了孤兒。由於他嗓音美妙,經濟拮據,少年時期靠獎學金進了在呂訥堡的聖·米歇爾學校。1702年他從聖·米歇爾學校畢業,翌年在一家室內樂隊當一名小提琴手。在隨後的二十年中,他幹過許多行當。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風琴家而聞名,雖然他還是一位作曲家、教師以及樂隊指揮。1723年巴赫三十八歲時開始在萊比錫的聖·托馬斯教堂任歌詠班領唱,他在餘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擔任此角。

18世紀上半葉的德國處於一種封建貴族割據的分裂狀態,一個城堡便有一國諸侯,領土不大的德國居然被瓜分在352個各自獨立的小國。大大小小的領主們為了炫耀自己的權勢與豪華,一般都設有歌劇團呀宮適樂隊。民間藝術家們為求生存,大都淪為宮廷或教會的樂工、奴仆(當時的德國,無論在宮廷還是教堂,都把樂師當作與勤雜工、看門人、廚師等完全相同的奴仆來看待),巴赫自然也在動難逃。盡管他輾轉各地,頻繁地更換工作地點,但媽終未能擺脫卑微的仆役地位。

巴赫從未居過高位,不過總能養家糊口,他在有生之年遠不如莫紮特和貝多芬(甚至不如弗朗茲·李斯特和弗雷德裏克·蕭邦)那樣馳名。並不是巴赫所有的雇主都能賞識他的才能。萊比錫教會希望能聘到一位“第一流音樂家”,隻是他們未能雇上最初認定的兩位人選,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才讓巴赫擔任歌詠班領唱一職!但在幾年以前,他要辭去魏瑪公爵庭中的風琴手和首席小提琴手的職務,另謀新職,公爵對此耿耿於懷,結果將他投入獄中。巴赫度過了三個多星期的鐵窗生活,公爵終於慈悲大發,將他釋放。

德國大劇作家、政論家萊辛曾經這樣講道:“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極端貧困的階層,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艱苦的階層裏。老天好像臆要在這樣的階層裏比其他階層裏出更多的天才似的。確是如此。在巴赫的一生中,貧困與死亡像一對可怕的魔影緊緊相隨。他不僅從未享有富裕舒適的生活,而且從9歲起就因父母相繼去世而開始感受到死的陰鬱,長大成人作父親後,又眼睜睜地將自己孩子中的11個送進墳墓(他先後兩次結婚,共生有20個孩子)。

巴赫二十一歲時同他的叔伯二妹結為伉儷,他們一共生了七個孩子,但是當巴赫三十五歲時妻子不幸夭折。翌年他鸞鳳再續,可是他的第二個妻子非但不能幫助撫養頭七個孩子,反而又給他生了十三個。巴赫死後隻留下九個兒女,其中有四個成為真正著名的音樂家。這的確是一個音樂天才之家!

巴赫晚年為醫治眼睛曾兩次作了手術,結果不僅未能重見光明,反而摧垮了身體,終於在1750年7月28日離開了人間。

巴赫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將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組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的一套48首賦格曲和前奏曲;至少還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鍵琴樂曲;23首小協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鳴曲;5首彌撒曲;3首聖樂曲及許多其它樂曲。總計起來,巴赫譜寫出800多首嚴肅樂曲。他的創作一般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魏瑪時代(1708-1717),可以說是創作臻於成熟的階段;柯登時代(1717-1723),則是他創作的高峰期,許多貢獻卓著的作品都完成於這個階段;而萊比錫時代(1723-1750),是巴赫將宗教藝術推至最高境界的時期。

巴赫篤信宗教,是個路德教徒。他希望他的樂曲為教會服務,他的大多數作品都是宗教音樂。他是最後一位偉大的宗教藝術家,他認為音樂是“讚頌上帝的和諧聲音”,讚頌上帝是人類生活的中心內容。他的音樂最初就是從被稱作讚美詩的路德聖詠而產生的。通過旋律可以看出作曲家結合了當時流行的通俗之聲。在音樂形式上他無意創新,而是把現有的形式推上頂峰。

在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世後的半個世紀裏,他的音樂大體上無人問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那個時代的最偉大的音樂家──海頓·莫紮特和貝多芬極為欣賞巴赫的天賦)。新的音樂風格在發展,巴赫的“舊式”樂曲一時聲消音滅。但是1800年以後,人們對巴赫樂曲重新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從那時起,他的聲譽和名望與日俱增。在今天這個非宗教的時代裏,巴赫遠比他在世期間的名望更高。一位兩百年前在風格和主題方麵都被認為是舊式的作曲家,今天卻受到了廣泛的頌揚,這確是一件怪事,其原因何在呢?

首先,一般認為巴赫是所有著名作曲家中水平最高的藝術家。他諳熟他的時代的所有音樂形式,並對其中任何一種都能運用自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例如他對旋律組合法(同時演奏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曲調的方法)在藝術上的精通程度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此外,他的管弦樂作品邏輯性強,變幻多樣,主題貼切感人,旋律豐富多姿,因此他愈加倍受讚頌。

大多數嚴肅的音樂學生感到,巴赫作品結構的深刻性和複雜性比大多數其他作曲家那些更易理解的作品具有更加無窮的魅力。許多偶爾對音樂感興趣的人認為他是陽春白雪,但是應該指出他的追隨者並非少數幾個音樂名流,他的唱片可能比除貝多芬以外的任何其他古典作曲家的都要暢銷。從長遠觀點來看,巴赫或貝多芬的作品遠比一位風靡一時的“流行”作曲家的作品擁有更多的聽眾,因為“流行”隻不過是曇花一現,倏忽即逝。

巴赫在古典作曲家中的地位應排在何處呢?單巴赫的作曲技巧以及對音樂的理解程度上,他足以馳騁在任何音樂家之上:貝多芬帶給人們的是上帝的怒火,莫紮特帶給人們上帝的歡笑,所以他們的音樂更受到人們的歡迎;然而,巴赫帶給人們的卻是上帝的語言,華麗高雅而不做作,繁複的曲調之中蘊含的作曲技巧幾乎在他後來的任何作曲家身上都找得到他的影子,卡拉揚曾經說過:“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聆聽巴赫的音樂,這好似清泉流淌經過心靈的音樂有助於我校正聽力。”誠然,巴赫的音樂聽上去是很“不友好的”,但是,如果您是位音樂愛好者的話,不聽巴赫的音樂就好像錯過了整個巴洛克。

巴赫的音樂如其人,清泉一般的音調總是含蓄地表達感情,當你在仔細分析其樂式時,感情也許在你還沒有反應過來時已經到了你的心底。巴赫的音樂創作更是為後人做了鋪墊,就好像哲學家或數學家一般。當貝多芬第一次聽到巴赫的音樂時,他說:“這哪是小溪(Bach)啊,這明明是大海呀!”

與另一位巴羅克音樂大師亨德爾相比,他們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巴赫所走的道路,顯然要曲折許多。他們出生的時間僅相差26天,出生的地點僅相距150公裏。亨德樂因父親反對他學習音樂而偷偷躲在閣樓上憑借月光練琴,而巴赫則因大哥不肯給他樂譜不得不悄悄地在月光下抄寫。他們都成為巴羅克音樂的代表人物,而在晚年都雙目失明。

亨德爾愛交際,好活動,對周圍世界有著廣泛的興趣,並善於適應環境。他不僅在意大利贏得了成功,而且在英國更是聲名顯赫,受人尊敬。

相比之睛,巴赫內向、安靜,終身為教會與宮廷服務,不出國門一步,生時默默無聞,死時悄然離去。正如法國音樂評論家保羅朗杜爾所言:巴赫”創作的目的並不是為後代人,甚至也不是為他那個時代的德國,他的抱負沒有越出他那個城市、甚至他那個教堂的範圍。每個星期他都隻是在為下一個禮拜天而工作,準備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舊的曲子;作品演出後,他就又把它放回書櫃中去,從未考虎到拿來出版,甚至也未想到保存起來為自己使用。世上再也沒有一首傑作的構思與實踐像這樣天真純樸了”!

巴赫的音樂作品包羅萬象,除歌劇外遍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領域(這一點疊民亨德爾截然不同,亨德爾成功的道路正是從歌劇起始)。盡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來。

其中比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鋼琴曲集》(TheWell-TemperedClavier)、《賦格的藝術》(TheArtofFugue)、《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Concertos)6首、《小的琴協奏曲》兩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6首、《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與組曲》6首、《法國組曲》、《英國組曲》、《農民康塔塔》(PeasantCantata)、《咖啡康塔塔》(CoffeeCantata)、《馬太受難樂》(Matthauspassion)、《b小調彌撒曲》,等等。

巴赫在音樂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將複調音樂推上一個空前的高度(亨德爾則偏重於主調音樂),在這個領地裏,可以說他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之境地。

由於他具有人道主義的崇高信念和對美好生活不屈不撓的追求,他的音樂往往生氣勃勃,富有人情味。

巴赫在世時,作品不為人們所理解,他既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沒有贏得社會的承認。是偉大的莫紮特和貝多芬,首先發現了他的寶貴價值。他們被巴赫音樂的深刻,完美與無懈可擊所震動。當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時,不禁驚歎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1829年,門德爾鬆在柏林的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演出中,使巴赫的《馬太受難曲》複活了。肖邦在舉行他的音樂會之前練習巴赫的作品,李斯特把巴赫的一些管風琴作品改編為鋼琴曲,舒滿是巴赫協會的創始人之一,這個組織承擔了出版這位大師作品的完整版本的巨大任務。

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處都能聽到巴赫的音樂。其中,許多作品早已被列為藝術院校培養學生的必修教材和國際重大音樂比賽的參賽曲目。巴赫被稱為“不可超越的大師”,甚至被譽為“歐洲近代音樂之父”。

海頓

奧地利作曲家。1732年3月31日生於奧匈邊境下奧地利的一個村鎮羅勞,1809年5月31日卒於維也納。他的父親是世代相傳的車匠,母親是貴族府中的廚工,家境貧困,12個孩子有6個夭折,海頓是12個孩子中的第2個。

生平喜愛音樂的父母使海頓自幼受到民間音樂和教堂音樂的熏陶,從孩提時代就顯示了出眾的才華。他有漂亮的童聲高音,不但能模仿唱出他所聽到的每首歌曲,而且可以在自製的小提琴上拉出這些旋律。海頓的親戚──海恩堡教會合唱團指導JM弗蘭克看中了他,從此6歲的海頓永遠離開了父母,他在多瑙河畔的海恩堡教會合唱團裏唱彌撒曲,學習樂理和常用樂器哈普西科德小提琴。學業艱辛,正如他後來回憶的那樣“鞭撻多於膳食”。兩年後,維也納聖斯蒂芬大教堂樂長G羅伊特去海恩堡物色歌童,海頓被選進了唱詩班。

17歲這一年,海頓因變聲被解雇,開始了一貧如洗備嚐辛酸的生括。為了糊口他教幾個孩子學音樂。一位朋友為他在維也納找到了一間閣樓棲身,聊以自慰的是閣樓裏有一架舊哈普西科德。晚年他對GA格裏辛格爾(第一本海頓傳記作者)談起那段生活時說:“每當我坐在那架破舊的、被蟲咬壞了的哈普西科德旁邊時,我對最幸福的國王也不羨幕”。在這裏,他勤奮自學,練鍵盤樂器、小提琴,研究理論。1754年他認識了當時頗負盛名的意大利作曲家、聲樂教師N波爾波拉,海頓向他學習作曲、意大利文和聲樂,同時為他的聲樂課彈伴奏,兼當仆人。

1755年海頓受菲恩貝格伯爵邀請,參加在其府邸舉辦的四重奏晚會,擔當四重奏中的小提琴手。次年海頓的第1部《降B大調弦樂四重奏》問世。經菲恩貝格伯爵介紹,1759年海頓應聘擔任了捷克莫爾津伯爵府邸中的樂隊指揮和室內樂作曲家。在這一年裏,海頓創作了《第一交響曲》。次年,海頓與維也納假發商JP克勒的女兒安娜結了婚,婚後夫婦不睦,長期疏隔,終無子嗣。

1761年是海頓一生中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由於莫爾津伯爵遣散了樂隊,海頓就去艾森施塔特任PA埃斯泰爾唁濟親王的宮廷副樂長,不久任樂長。從1761年起直至1790年樂隊解散,海頓在埃斯泰爾哈濟宮廷度過了一生中最可貴的30年。作為一個貴族宮廷的樂長,首先是附屬於主人的奴仆,要按照親王的意旨辦事:他創作管理和指揮樂隊,對歌唱者進行訓練,以至保管樂器,抄寫分譜。宮廷的藝術趣味和繁雜的行政事務限製了他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另一方麵,宮廷的管弦樂隊、合唱隊、歌劇院、木偶劇場等又為他的藝術發展提供了多樣的寫作機會,並能直接檢驗自己的作品,從而增刪修改,臻於完善。海頓大部分的佳作是在埃斯泰爾哈濟宮廷中寫成的,包括約60部交響曲,40首弦樂四重奏,約30首鋼琴奏鳴曲,5首彌撒曲和11部歌劇等。

海頓聲譽漸著,1764年他的作品在巴黎出版,1765年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英國報紙上。1781年結識WA莫紮特時,他已蜚聲歐洲。年近半百的海頓與初顯風華的莫紮特建立了誠摯的友誼。莫紮特自認為是海頓的學生,聲稱首先從海頓學習了怎樣寫作弦樂四重奏;他寫了6首弦樂四重奏題贈海頓。海頓也十分傾慕和重視莫紮特的天才,他由衷地承認莫紮特歌劇創作方麵的優勢。在海頓後期的作品中,也顯露了莫紮特音調柔和、感情細膩風格的影響。80年代的梅頓達到了創作上的成熟時期,1784年,他接受巴黎宗教音樂會之約寫交響曲;1785年為西班牙卡迪斯大教堂寫了管弦樂曲《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最後七句話》;1786年他為巴黎奧林匹克音樂會寫了6部交響曲。同一年他又為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四世寫了一些夜曲和協奏曲。

1790年海頓的生活起了一個決定性的變化。N埃斯泰爾哈濟親王去世,新親王解散了管弦樂隊,但保留了海頓的樂長銜頭和俸祿。長期在工作和生活上依附於貴族的海頓,此到才真正開始在藝術天地中自由馳騁。他立即到了維也納,不到一個月,就接受了英國倫敦音樂會經理小提琴演奏家JP紮洛蒙的邀請,於1791年新年到了倫敦,至1792年7月才回維也納。1794年1月至1795年8月,他又第2次訪問了倫敦。

倫敦之行與過去局囿於貴族宮廷的生活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倫敦這個帶有資本主義社會特征的大都市中,廣大的音樂聽眾要求聽到更深刻、新穎和豐富的作品。海頓夜以繼日地忙於開音樂會,參加大量的社交集會和寫作新作品。年逾六旬的海頓不僅在作品的數量上滿足了聽眾對他的巨大要求,而且在質量上也比以往的作品更勝一籌。海頓為紮洛蒙的音樂會寫下了12部著名的“倫敦交響曲”,形成了一生創作的高峰。這些卓越的作品喚起了倫敦聽眾狂熱的感情,全英國音樂愛好者都敬慕這位傳奇式的音樂大師。英國上層社交界向他致敬,英王喬治三世請他留在英國,牛律大學授予他音樂博士學銜,海頓沉醉於榮譽與友誼之中。1791年5、6月份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了GF亨德爾紀念節,海頓在那裏第一次聽到了《彌賽亞》和亨德爾其他許多傑作,使他深受感動。

他第1次訪問倫敦時路過波恩,在那裏發現年輕的Lvan貝多芬是個天才,表示願意收貝多芬為學生。1792年,貝多芬前往維也納拜海頓為師,因兩人性格迥異,師生關係為時不長。但海頓還是認為:“……貝多芬遲早會進入歐洲最偉大的作曲家之列,而我將為能把自己說成是他的教師而感到自豪……。”1795年8月,63歲的海頓第2次從倫敦回到維也納,繼續從事創作。晚年的作品中兩部清唱劇《創世記》(1796~1798)和《四季》(1799~1801)為最成功。

譽滿全歐的海頓已到垂暮之年,1802年以後,他的創作靈感枯竭了。但許多文化社團、學會都以海頓參加為榮,海頓被邀參加了巴黎阿波羅協會,繼又成為聖彼得堡音樂愛好者協會名譽會員。1808年3月27日在維也納再度演出《創世記》時,海頓最後一次對公眾露麵。

1809年4月9日奧地利對法國宣戰,法國軍隊迅速占領了維也納。5月31日,海頓在戰事倥傯中逝世。遺體安葬於洪德斯圖爾姆公墓,1820年改葬於艾森施塔特的伯格教堂,1932年人們又在那裏建了海頓陵,陵墓圓頂的天窗周圍銘刻著他的名作的標題。

創作海頓出生的年代,正是哈布斯堡王朝日趨衰敗和文化史上的巴羅克後期。在人生的道路上,他經曆了瑪麗亞·特蕾西亞開創的“開明專製”,而他逝世時,整個歐洲正麵臨著法國大革命的衝擊。這種時代背景使海頓在思想上傾向當時的啟蒙運動和新興的市民階層,然而他並不理解革命。

海頓愛好日常生活的親切題材,長於表現人類樸實明朗的感情和樂觀的信念,但不喜歡表現人的複雜的內心衝突。他不是以戲劇性而是以美妙和幽默的情趣引人入勝,快樂和充滿希望構成了海頓藝術的氣質。

海頓表麵上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在他每件手稿的開頭總是寫上“以上帝之名”,結尾總是簽上“榮耀歸於上帝”。但他虔信上帝不過是隨從習俗,宗教在他的思想與情感中並未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最早的聲樂作品之一《F大調小彌撒曲》中,“求主憐憫”樂章的音樂主題卻是快樂欣喜的,著名的《聖母悼歌》充滿了人情味;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最後七句話》這部7個樂章的管弦樂曲(後來加入獨唱與合唱),給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是末樂章模擬地震的畫麵。這些都說明海頓的作品是麵向現實、麵向人生的,即使在他的宗教音樂中也是這樣。他喜好田野、森林、釣魚和打獵,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不下於莫紮特和貝多芬。

交響曲海頓在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首先因為他是一位交響曲作曲家。他並非交響曲體裁的首創者,早在巴赫和亨德爾的時代,就已有人為這個領域作了準備,開拓了道路。但海頓繼承了先輩的成就,確立了交響曲的規範,所以有人稱他為“交響曲之父”。

海頓一生創作了不下於104首交響曲(有人估計達150首之多)。他早期的交響曲多為生活娛樂題材,形式接近室內樂。18世紀70年代起才更多地吸收了北德樂派的成就,具有較深刻的內容和古典風格,往往既嚴肅又幽默。例如《第四十五交響曲》(《告別》,1772),據說是為了暗示公爵讓樂師們休假回家而作的。海頓不同尋常地在第4樂章急板後麵加上了慢板的第5樂章,奏至中途,樂隊隊員一個接著一個吹熄其譜架上的蠟燭而退席,最後剩下兩把小提琴把交響曲帶到深深打動人心的終止。80年代創作的“巴黎交響曲”(有人說是為宗教音樂會寫的那幾首,也有人說是為奧林匹克音樂會寫的6首,目前尚無定論),抒情性的曲調更為豐富、生動、風趣,配器手法也更成熟。其中《第八十三交響曲》(1785)第1樂章副題的音響如母雞咯咯叫喚,被稱為《母雞》交響曲。《第八十三交響曲》(1786)末樂章的主題聽起來象一首腳步沉重而笨拙的風笛舞曲,故被稱為《熊》交響曲。《第八十五交響曲》(1785)因受到法國王後的喜愛而得名《王後》交響曲。海頓後期創作的12部“倫敦交響曲”,大多具有熱烈灑脫的主題旋律,充滿活力的節奏,應用了活潑明快的鄉村舞曲素材和簡潔精致的複調性處理。其中4首得了綽號:《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1791)、《第一00交響曲》(《軍隊》,1793~1794)《第一0一交響曲》(《時鍾》,1793~1794)《第一0三交響曲》(《鼓聲》,1795)。這12首“倫敦交響曲”標誌著海頓交響曲的最高成就。

海頓開創了交響曲的新的主調音樂風格,並使複調手法在功能和聲的基礎上發展。他擯棄了古老複調中那種拘謹而神秘的性質,而代之以率真、生動的音樂語言;海頓完善了4個樂章的奏鳴交響套曲形式,使作品的4個樂章體現統一的藝術構思,表現生活的各個方麵,海頓發展了奏鳴曲快板的結構,並往往采用從速度、調性等方麵與主題形成強烈對比的引子,展開部獲得顯著發展,確立了以短小動機進行展開的發展原則,直接啟發了貝多芬。

海頓確立了樂隊的雙管編製和近代配器法原則,奠定了近代交響樂隊的基礎。

海頓的交響曲具有鮮明的形象,能使人聯想起日常生活的許多現象,人們據此給他的交響曲標以別名。除了早期創作的《晨》、《午》、《夜》等極少幾部作品外,海頓從不寫標題交響曲,上述那些如《母雞》、《熊》《驚愕》之類的標題,都是別人加上的綽號。

四重奏曲海頓弦樂四重奏的重要性僅次於他的交響曲,他寫下80餘首弦樂四重奏(最末一首未完成),內容大多是歡樂、熱情的抒發。50年代所寫的10餘首弦樂四重奏,在它們5個樂章的排列中清楚地顯示了古典舞蹈組曲的影響。從《第十七弦樂四重奏》(1771)開始確立了4樂章的形式,此後的作品很少例外。在他某些弦樂四重奏作品中把中間兩個樂章調換。1781年他為俄國皇儲保羅大公爵所寫的《小鳥》、《你好》等6首《俄羅斯四重奏》(1781),用諧謔曲代替小步舞曲作為第2樂章。1772年所寫的6首《太陽四重奏》中,複調因素增多,其中3首以複雜的賦格結束。海頓的弦樂四重奏開始形成“對話的原則”,即把主題的敘述分置在各個聲部,如同4個人的談話,具有在主調和聲基礎上產生的複調性,改變了早期突出第1小提琴聲部,而把其餘聲部處理成單薄伴奏的機械狀況。90年代創作的《皇帝》(1797)《日出》(1797)等8首弦樂四重奏被賦予更生動的節奏活力,更豐富的和聲華彩,主題帶有浪漫主義性格和濃鬱的民間特色,可與“倫敦交響曲”相媲美。

奏鳴曲與協奏曲海頓的52首鋼琴奏鳴曲主要是為教學和個人演奏而寫,大多純樸而稍平庸。海頓最早的鋼琴奏鳴曲通常不用奏鳴曲快板曲式,末樂章用小步舞曲。其後海頓又較多模仿北德樂派大師CPE巴赫的奏鳴曲。1771年海頓受到“狂飆運動”影響,寫下了豪放而略具傷感的《C小調奏鳴曲》,終樂章沒用習慣的歡樂結束,而是激烈爆發的高潮。80年代海頓在旋律的風格與結構上受到莫紮特影響,他十分重視莫紮特鋼琴奏鳴曲的成就。作於1789~1790年的《降E大調奏鳴曲》與晚期最後一首《降E大調奏鳴曲》奔放、激動,感情幅度較大,更接近貝多芬的風格。

莫紮特

莫紮特(1756~1791),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於薩爾茨堡,1791年12月5日卒於維也納。

奧地利音樂家莫紮特的智商:莫紮特出生在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3歲起顯露音樂才能,4歲跟父親學習鋼琴,5歲作曲,6歲又隨父親學小提琴,8歲創作了一批奏鳴曲和交響曲,11歲寫了第1部歌劇。他僅僅活了36歲。繁重的創作、演出和貧困的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使他過早地離開了人世,他的音樂作品成為世界音樂寶庫的珍貴遺產。

少年時期(1762~1773)1762年,6歲的莫紮特在父親的帶領下到慕尼黑、維也納、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試驗性的巡回演出,獲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們先後到德國、比利時、法國、英國、荷蘭、意大利等國作為期10年的旅行演出均獲成功。這些旅行演出對莫紮特的藝術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他有機會接觸到歐洲當代最先進的音樂藝術──意大利歌劇、法國歌劇、德國的器樂,又結識了作曲家JC巴赫GB馬蒂尼、GB薩馬蒂尼等,跟他們學習作曲技術,這使他以後能夠成為他那個時代在創作上風格最為廣泛的一位作曲家。少年莫紮特在旅行演出中一方麵熏染了貴族上流社會的風尚禮儀和華麗的藝術風格,另方麵因處於市民音樂家的低下地位,也養成了清高自傲、蔑視權貴的性格。而帶有商業性質的繁重的演出任務,又摧殘了他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