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大膽思考
思維,
是智慧的源泉,
善於思考,
就能提出問題、
分析問題、
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記住自己的優勢
●陸勇強
某單位的外貿部有兩位年輕人,一位是日語翻譯,一位是英語翻譯。兩人都是名牌大學畢業,風華正茂,在單位領導的眼裏,兩人都是未來的外貿部經理候選人。
對此,兩人心照不宣,在工作上暗暗較勁,你追我趕,每年的業績完成得均十分理想。
單位原先有日商的投資,因此單位經營層經常需要和日本人打交道,理所當然的,那位學日語的年輕人經常在公開場合露麵。一時間,他在單位裏的口碑好於那位英語翻譯。
英語翻譯坐不住了,照此下去,他肯定會處於劣勢,失去很好的晉升機會。
於是,他決定憑著大學時選修過日語的基礎,暗暗學習日語,準備超越對手。
為了不讓別人知道,他學日語是在暗中進行的,他幾乎把業餘時間都花在了日語的學習上。
幾年過去了,他擁有了一張日語等級證書。他開始嚐試著與日商進行會話,幫助營銷員處理一些日文的翻譯任務。
同事們對他掌握兩門語言十分佩服,他自己也有一種成就感。但就在他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他翻譯澳大利亞商人的貿易合同時關鍵詞彙失誤,給公司造成10萬美元的損失。雖然事後公司通過談判,挽回了部分損失,但公司董事長為此十分震怒。
他也十分內疚,但實在想不明白,為什麼會誤譯一個並不生僻的單詞。反省再三,他醒悟過來,這些年忙學日語,早已疏於對英語詞彙的充實和溫習,錯誤的發生其實是不可避免的。
他在自己的專業上敗下陣來,而且他的日語即使苦學幾載,也無法達到對手的水平,他悔之不及。
一個人想擊敗對手,往往會忘了自己的優勢,卻沿著對手的思路進行思考,照搬照抄別人的做法。但是,一個走“抄襲”道路的人是根本無法進人別人最為熟悉也最有優勢的領域的。
人生也是如此,不論你境況如何,你都不會一無是處。譬如誠實、自信、堅強,或者一項技能,你隻要擁有其中的一項,並已讓它很優秀,它就會成為你一生的資本。
一個走“抄襲”道路的人是根本無法進人別人最為熟悉也最有優勢的領域的。
必需的好奇心
●佚名
有個科學實驗是這樣的:剛開始,有五隻猴子被關在一個籠子裏,籠子上頭有一串香蕉,實驗人員裝了一個自動噴水裝置,猴子若想拿香蕉,馬上就有水噴出來,使五隻猴子變成“落湯猴”。猴子們全都嚐試過拿香蕉的後果後,達成一個共識:隻要其中有一隻猴子拿香蕉,全部猴子都會遭殃。
實驗人員慢慢把猴子換掉。新猴子A加入後,馬上想要拿香蕉,其他四隻吃過虧的舊猴子就把它痛扁了一頓。新猴子心有不甘,試了幾次,每次都被打得滿頭包。
又有新猴子B加入,換走了一隻舊猴子。B看到香蕉,就急得想拿,結果也被其他四隻猴子扁了一頓,A還特別用力地揍它出氣!後來每隻曾被水噴過的舊猴子都被換掉了,但還是沒有猴子敢動那串香蕉。猴子們都不知道為什麼,隻知道,想拿香蕉就會被打得鼻青臉腫。
這個故事,說明了“傳統”的由來。
我們和猴子一樣都屬於靈長類,或許比它們聰明,但兩者也有相似之處。動不動就搬出傳統的人,往往從來不曾弄清楚傳統的內涵,莫名其妙受了苦的人,一旦看到新的叛逆者出現,反而可能變本加厲地打壓他。
人類的文明進化其實不是建立在傳統上,而是建立在傳統與反傳統不斷蛻變的交替過程中的。還好,人不是全像實驗中沒被水噴過、隻被扁過的猴子一樣,“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地製止後來加入的猴子。否則,我們現在可能還停留在鑽木取火的年代。
好奇心加上創造力,推動文明向前邁進。企管作家JackMingo曾指出我們所酷愛的許多產品,都是靠直覺、猜測和幻想做出來的。它們的發明人不但特立獨行,在旁人看來甚至瘋瘋癲癲、胡言亂語。這是因為,要創造全新的東西的確需要全然不同的眼光,全然不同的眼光,就是好奇心。然而,觀念上的傳統,比科技上的傳統更不容易更新。
一個真正的樂觀者,必然是一個會思索何謂傳統、何謂未來的人,總是以好奇心看待一切新鮮和陳舊的事物。曾經為曆史創造新篇的人,靠的都是不願全然把自己送給傳統的心。就如愛因斯坦所說的:“我沒有特別的天分,隻是好奇心十分強烈而已。”
一個真正的樂觀者,必然是一個會思索何謂傳統、何謂未來的人,總是以好奇心看待一切新鮮和陳舊的事物。曾經為曆史創造新篇的人,靠的都是不願全然把自己送給傳統的心。
天才,和一隻睡懶覺的貓
●玉夢
斐塞司博士悠閑地站在窗前。他似乎在凝望著什麼,思考著什麼。但是從神態看,又好像什麼也沒有思考,就是工作之後漫無目的地遐想,即所謂神遊。
四周靜靜的,陽光從天空直射下來,照射在窗前的空地上。
一隻母貓躺在陽光下。它懶懶的,很舒適的樣子。母貓安詳地打著盹,那種舒展的姿態與四周的寧靜是那樣吻合。樹影開始移動,貓身上的陽光失去了。這隻貓站起來,重新走到陽光下。這一切,是那麼自然而然,仿佛一切都事先安排好了,又好像母貓接到陽光的通知似的。這一景象喚起了斐塞司博士的好奇。
究竟是什麼引得這隻貓呆在陽光下?
是光與熱?
對,是光與熱。
那麼,如果光與熱對貓有益,那對人呢?為什麼不會對人有益?
這個思想在腦子裏一閃。
這個一閃的思想,成為聞名世界的日光治療法的引發點。
之後不久,日光治療法在世界上誕生了。
斐塞司,醫學博士,諾貝爾獎獲得者。由“想”到了貓對光和熱的追尋,進而想光與熱對人的益處,再與人類的健康事業聯係在一起;我們呢?
這個一閃的思想,成為聞名世界的日光治療法的引發點。
捷徑
●張小失
一次看“動物世界”,大群羚羊集體過河,開始的時候,它們亂糟糟的,先來的羊散布在河岸,各自尋求過河之路。水深的地方,走著走著,羚羊就沒了。漸漸地,後來的羚羊就集中在水淺的“碼頭”。顯然,“先驅”們的經驗被後來者看見、效仿了。而更後來的羚羊並沒有看見“先驅”們如何過河,隻是隨大流。
但是,雖然找到了捷徑,還是有羚羊喪生,因為那地方藏著一些大鱷魚。先來的羚羊看見大鱷魚都很警惕,過河時速度較快,盡量避開那些血盆大口;而後來的羚羊隻看見眼前黑壓壓的同胞,不知道鱷魚的存在,沒什麼警惕性,於是,鱷魚的偷襲每每能得逞。
一次和朋友們去山裏玩耍,遊人如織。下山的時候,麵前出現一條羊腸小道,像是山民常走的捷徑。大家很高興,決定沿此道盡快下山。
不足10分鍾,遠遠地就能看見山下的停車場了。果然是條捷徑!正當大家慶幸時,眼前出現一道斷崖,而捷徑在此一拐,伸向遠方的一座小山村。大家一籌莫展,隻得先向山村方向走,中途再踏上另一條小道……彎彎曲曲的,浪費了許多力氣才到達目的地。
山民知道每一條捷徑通向何方,他們走起來,就是捷徑;而我們追求“捷徑”的心態,一開始就是踏上彎路的前兆。有時,走捷徑也是需要經驗的。就像羚羊,隻知道捷徑可過河,卻不知道那裏有鱷魚,這時的“捷徑”,隻怕比彎路更“彎”。
對於人來說,趁年輕時多走點兒彎路,未嚐不是好事。因為彎路賦予我們走捷徑的經驗。
善於思考才能得到智慧
●佚名
人人都有認識真理的能力,但有能力並不等於有真理。隻有那些善於思考的人,才能運用認識能力去發現真理。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臘哲學家,他曾生活在小亞細亞的愛非斯城邦。
愛非斯這個城邦是由科德裏達貴族統治的,按照當時的政治製度,王位的繼承人是這個家族的成員赫拉克利特,但他對繼承王位沒有興趣,就把它讓給了自己的兄弟,而他自己到山上隱居起來,潛心鑽研學問。
赫拉克利特放棄王位繼承權而一心鑽研學問的行為,雖然當時許多人都認為他做的是傻事,但他的淵博學識和深刻思想卻受到一批熱心追求智慧的青年的敬仰。這些青年為了求知,都來山中拜他為師,這樣,他就有了一批學生,山間的空地和小路都成了他向學生傳授知識的課堂。一轉眼,很長時間過去了。有一天,赫拉克利特對學生們說:“現在,你們應當離開這裏,到各個城邦去向人們傳播知識……你們還有什麼弄不清楚的問題,可以提出來,我再給你們解釋。”
這時,一個學生問道:“老師,您教給我們的都是些關於世界的哲學道理,掌握了這些知識,我們才能擺脫愚昧,成為有智慧的人。可是,究竟智慧本身是什麼呢?人怎樣才能得到智慧呢?”
赫拉克利特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義,弄清這個問題也十分重要。他說:“智慧就在於說出真理,按照自然行事,聽自然的話。也就是說,真理是對自然的正確認識。正確地認識了自然,並且用這種認識來指導他的行動,他就是有智慧的人了。”
學生又問:“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認識自然,得到真理呢?”
他回答說:“是的,這是因為人人都具有認識自己的能力和思想的能力……”
“既然人人都有思想,都能夠認識真理,那為什麼世界上又有許多人愚昧無知甚至陷入迷信之中呢?”
“我們說人人都有認識真理的能力,但有能力並不等於有真理。隻有那些善於思考的人,才能運用認識能力去發現真理;不善於思考的人,不僅自己發現不了真理,就是別人發現了告訴他,他也是不懂的。”
“那些不能認識真理的人,除了不善於思考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方麵的原因呢?”
“是的。除了不善於思考之外,往往還有許多毛病。比如,有些人過於自負,本來無知,卻自以為是,把荒謬的東西視為真理;有些人則是因為缺乏信心,要知道,認識真理是不容易的啊!要下苦工夫去鑽研各種問題,要長期不懈地去追求。有的人則是在認識真理時,往往對重要的問題過早下判斷。要注意,對重要的事情,在沒有進行充分的研究之前,是不能過早地下判斷的。”
最後,學生請求老師再從正麵說明一下,人要怎樣才能發現和認識真理。赫拉克利特說:“人為了認識真理,獲得智慧,首先要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覺器官去認識自然的事物。你們要記住,愛思考的人應當熟悉很多事物。但是,是不是說熟悉了許多事物就等於得到了真理呢?那也不是。博學還不等於智慧,因為自然喜歡躲藏起來,人的感官隻能認識事物的外部的表麵現象,還不能認識到躲藏在事物內部的規律性的東西。因此,要認識自然事物的真理,除了運用感官之外,更重要的還在於頭腦中進行思考,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說,智慧隻在於一件事,就是認識那善於駕馭一切的思想。為了成為有智慧的人,你們應當繼續努力鑽研哲學,因為哲學和智慧實際上是同義語。”
人人都有認識真理的能力,但有能力並不等於有真理。隻有那些善於思考的人,才能運用認識能力去發現真理。
讀書是要看出它的好處
●佚名
讀書是要看出它的好處,再批評它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
熊十力是20世紀中國著名的哲學家。20世紀40年代,有一個國民黨的陸軍少將叫徐複觀,聽到友人對熊十力的推崇和介紹,又在上司那裏看到熊十力的著作《新唯識論》,大為佩服,就寫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有誌做學問,希望得到指教。熊十力回信,講了一番治學做人的道理。有一次,徐複觀穿著陸軍少將的軍服到重慶北碚金剛碑勉仁書院拜見熊十力,請教應該讀什麼書。熊十力叫他回去讀王船山的《讀通鑒論》。
徐複觀說早年已經讀過了。
熊十力很不高興,說:“你並沒有讀懂,應該再讀。”
過了一些日子,徐複觀再去,告訴說《讀通鑒論》讀完了。
熊十力問:“有點兒什麼心得?”
徐複觀覺得自己讀得很認真很仔細,不免有點兒得意,說:“書裏有很多他不同意的地方,接著就一條一條地說起來。”
還沒等他說完,熊十力就怒聲斥罵起來:“你這種心態,怎麼會讀得進書!像你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千部,你會得到書的什麼益處?讀書是要看出它的好處,再批評它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比如《讀通鑒論》,這一段該是多麼有意義;又如那一段,理解得多麼深刻。這些你記得嗎?你懂得嗎?你這樣讀書真是太沒出息!”
這一頓罵,罵得陸軍少將目瞪口呆。
原來讀書是先要讀出書的好處!
“這對於我是起死回生的一罵。”徐複觀明白了這個道理,“恐怕對於一切聰明自負,但並沒有走進學問之門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罵。”
經過這次起死回生的一罵,徐複觀改變了讀書的方法,後來成了一個有名的學者,著作等身,為重新檢討和弘揚中國文化做了出色的貢獻,特別在中國台灣、香港等地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讀書是要看出它的好處,再批評它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
用思路疏通道路
●佚名
思路決定出路。在飛速發展的今天,思路是出路的命脈,好的思路是好出路的營養套餐。
在美國,足協體育場為了滿足大批球迷看足球的強烈要求,開始動工將看台上的8萬個座位擴容到12萬個。
這時,政府的治安管理部門發現了問題,通往足協體育場的道路最多可容納8萬人的流量,對12萬觀眾來說則遠遠不夠。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就很難避免在大型賽事中因交通堵塞而導致傷亡事件的發生。於是,政府的治安管理部門同道路管理部門協商如何解決交通問題。道路管理部門提出,可以把道路加寬,擴大其容量,但政府至少得拿出4000萬美元的經費。治安管理部門清楚,這筆經費不算少,政府暫時很難辦到。
無奈之下,政府治安管理部門向市民征集建議,尋求一個穩妥的過渡辦法,以解決燃眉之急。經過各方麵的論證,最後采納了一位音樂家的建議:在足球比賽結束時,增加一些精彩的能吸引人的娛樂演出。比如,用象征性的1000美元請一些樂隊來演出,這對樂隊來說也是一次向數萬觀眾展示自己實力的難得機會。這樣,有些人會陸續離開,有些人會因觀看演出而多留一會兒,觀眾離開足協體育場的時間就不會集中,道路擁擠的問題也就會相應的得到緩解。
思路決定出路。在飛速發展的今天,思路是出路的命脈,好的思路是好出路的營養套餐。
可貴的知難而退
●崔修建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全麵臨很多的局限。如果不能冷靜地思考,一味地逞能,極有可能招致慘重的失敗。
參加某公司業務部門經理一職的競聘者經過幾輪激烈的競爭,6名佼佼者脫穎而出,開始最後一輪的角逐。
主考提出了這樣的考題——如果公司隻擁有10萬元的資本,要做需投資1000萬元的項目,該如何運作?
於是,幾位競爭者廣開思路,各施絕技,紛紛亮出自己的設想。主考麵帶微笑、不斷頷首地聽完了前5位競聘者的慷慨陳詞;然後,將目光轉向眼睛不時地掃視著地麵的最後一位。
這位年輕人緩緩地站起來,平靜地道出自己簡單的想法——既然資本有限,就應該量力而行,放棄那個誘惑人的大項目。
這不是知難而退嗎?眾人一片嘩然。
“你真的是這麼想的?你不覺得放棄這樣一個大項目太可惜了嗎?”主考盯著年輕人的眼睛追問。
“這是我反複思考後所做的抉擇,如果我是決策者,我一定會堅持它。”年輕人充滿自信地回答。
“回答得非常好!”主考脫口讚歎。
眾人不解地望著主考,以為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主考欣然解釋道:“知難而進,固然可貴;然而作為一個決策者,能夠審時度勢,知難而退,則更為難得,因為這除了需要更多的智慧,還需要足夠的勇氣。”
片刻的沉默後,熱烈的掌聲響起,諸位競聘者心悅誠服地祝賀最終取勝的那位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