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誠信待人的故事

信用,

是難得易失的,

費十年功夫積累的信用,

往往,

由於一時的言行而失掉。

張愛萍誠招天下將

張愛萍是一名高級將領,也是戎馬一生,手不釋卷的儒將。他不單足智多謀,膽識過人,而且非常注重感情,團結人,信任人,重求信義。他篤信“天下之事,成於同,而敗於異”。抗日戰爭初期,他同周恩來同誌一起在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做統戰工作,當時周總理親自贈給他宋代程頤說的一句話,叫做“以誠待人者,亦以誠而應”。他堅信不移,並經常以此教育和影響自己的下屬。正因為他具有這些寶貴的品質,所以,在頻繁的戎馬爭戰中,他與同事精誠團結,克服了無數困難,為黨和人民屢建奇功。

在中國人民海軍建軍史上,就記載了他以“誠招天下將”的這樣一段曆史佳話。

1949年初,黨中央發出:“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國”的偉大號召。命華東軍“著即組建海軍,務必於49年底以前能夠配合陸軍解放台灣。任張愛萍為華東海軍司令員兼政委,著手組建人民海軍。要在一年時間內,完成組建海軍伍務談何容易。一無完整戰艦,二無海軍海上作戰指揮人員,以及駕駛艦船,諳熟海軍技術人才。從陸軍選調上來的兵源,也是未見過海的“旱鴨子”。按照貫例,訓練一個航海官需六到九年,一個艦上操作兵需二到三年正規訓練。

麵對這種情況,怎麼辦?張愛萍采取一個大膽的辦法:“招賢納士”。即從原國民黨海軍人員中,廣羅人才。當時,要做出這樣的決定,要拿出很大的勇氣。有人對這個辦法有很大顧慮,認為靠不住。可張愛萍認為,在他們這些人中有不少人,當初投筆從戎,獻身海軍事業,並不完全為一黨一派的私利,而為了抵禦外侮,保衛國家免受帝國主義的欺負。在建設強大的海軍問題上,有著共同的思想基礎。他的想法得到上級肯定之後,立即在全國沿海各大城市設立了招羅原海軍人員的登記處。通告一經發出,原國民黨海軍一大批重要骨幹聞訊應召,應驗了張愛萍的想法。在登記名單上,除一般人員外,還出現了原海軍高級將領:曾以鼎中將、周應聰少將、曾國晟少將等名字,真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徐時輔是一位知識淵博,海軍事業的匡世之才,但他又是國民黨最高當局的一名親信,擔任過國民黨海軍司令部辦公廳副主任,是國民黨海軍司令的把兄弟,蔣介石親自接見他、並授給他“中正獎”。開始時,徐時輔自己有顧慮,怕不被接納,在我軍當時也有人說:像他這樣的人,能誠心為建設海軍服務嗎?張愛萍卻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啊!解放前夕,在國民黨逃往台灣的關鍵時刻,他聽從了我地下工作者的勸告,沒有跟著走,而受到通緝,說明他有愛國心,我們有共同願望,不能拒之門外。”於是張愛萍親自接見徐時輔,作了徹夜長談,麵對這位海軍全才,懇切地對他說:“歡迎你參加人民海軍,建設海軍,我們沒有經驗。希望你真誠合作……”。徐時輔被張愛萍寬厚待人,赤誠相見感動得熱淚橫流,當即表示願意參加人民海軍,貢獻力量。自此以後,張愛萍吸收他參加海軍建設的重要會議,任他為華東海軍訓練處副處長,放手使用,充分信任。使徐時輔終生難忘的是1949年8月份,張愛萍與徐時輔,及其他國民黨原海軍高級將領一起被毛澤東接見,並合影留念。徐時輔那時34歲,還沒有與在北京的未婚妻完婚,張愛萍便催促他盡早去北京完婚。徐時輔愛人的父親是偽國大代表。有人說:“隻他本人就夠複雜了,還有這麼一個老丈人,張司令何必這麼張羅呢?以後怎麼說得清?”張愛萍非但沒有接受好心勸告,還親自在北京為徐時輔主持了婚禮。婚禮上,張愛萍祝詞說:“祝你們幸福,共同進步!”張愛萍就是這樣帶著共產黨人的赤誠,走進了徐時輔的心扉。張愛萍對徐時輔的並非出自一般關懷而已,而是出自真心誠意,在他親手製定的人民海軍建軍原則上,是這樣寫的: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以人民解放軍陸軍為基礎,團結原海軍人員,共同建設人民海軍。徐時輔被黨的政策感召了,也被張愛萍人格力量震撼了,他說:“我要以心換心,把我的全部才華奉獻給新中國的海軍事業”。自此以後,徐時輔夜以繼日的工作。華東海軍部隊根據徐時輔製定的計劃,僅僅用了三個月,就把一批批“旱鴨子”訓練成初步懂得海軍知識和操作技術的海軍人員,與經過學習思想麵貌煥然一新的原海軍人員,聯袂登上了艦艇。不久,一支用多艘艦組成的人民海軍,突然出現在東海洋麵。人民海軍剛剛誕生就威鎮海疆,使敵人聞聲喪膽。先後配合人民解放軍陸軍部隊解放了灘滸島、嵊泗島、舟山群島及一江山島;一舉擊沉了國民黨主力艦“太平號”巡洋艦。徐時輔為新中國海軍事業的初創,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張愛萍在創建中國人民海軍過程中,以“誠招天下將”,也與原國民黨海軍人員之間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革命情誼。在“文化大革命”中,徐時輔等人也受到了衝擊,張愛萍不顧身家性命,背著“招降納叛”的重壓,出具證明:“工作是我要他們做的,有問題找我好了。”後來,海峽對岸經常傳來原國民黨當年把兄弟飛黃騰達的消息,但徐時輔始終不悔。每談到張愛萍,他老人家用手抹著淚說:“人生難得一知己啊!”他與張愛萍在共同的事業中,結成了患難之交。

失足,你可以馬上恢複站立;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

張聞天臨終交黨費

張聞天,江蘇南彙(今屬上海川沙縣)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紅軍長征時期,曾任黨中央總書記。在遵義會議上,他和周恩來、朱德等一起,堅決抵製王明左傾路線錯誤,積極支持毛澤東對我黨我軍的領導。1959年後以及文化大革命中曾受到錯誤批判和“四人幫”的迫害。張聞天在這種逆境的情況下,仍然忠於人民,忠於黨。

這一天,病榻上的張聞天已經進入了彌留之際。經過長時間的昏迷後,他又蘇醒過來了。他艱難地舉起了顫抖的手,守候在他身邊的妻子劉英趕忙湊到床前,張聞天吃力地說出了自己心中仍不放心的事。原來,他向妻子一再堅決地表示,要把生前全部存款作為黨費交給組織。這件事他還放心不下,他要妻子留下字據。妻子含著眼淚說:“你放心吧,難道你連我也不相信嗎?”張聞天這才滿意地表示了放心。他還再三囑咐,不要讓公家負擔他的藥費,全部由自己支付。這位一生簡樸的共產主義戰士,在離開人世時,身上僅穿一套經過再染的舊製服。

張聞天的舉動絕不是偶然的。抗美援朝時,他捐獻過一大半工資;發行建設公債時,每次他都帶頭認購;他還經常多交黨費,有一次,他交出過兩千元。在許多活動經費上,明明公家可以報銷的,他卻要自己付,而這最後一筆四萬元的存款,大部分是補發給他的工資,他也全部奉獻給了黨和人民。

張聞天不但自己一生忠於人民,忠於黨,還教育子女也這樣做。1957年,黨中央第一次發出關於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時,張聞天支持兒子到河北農村勞動,1967年又鼓勵兒子去新疆建設兵團,並在那裏安了家。1972年,兒子回廣東探親時,曾向爸爸提出,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是否向組織要求調動工作。根據父母年邁的情況,這個要求是符合政策的。可是張聞天不同意,對兒子說:“不能提,國家經濟有困難,不能造成不好影響。”直到臨終前,他還囑咐兒子安心邊疆。

張聞天就是這樣,無論是在漫長的革命鬥爭年月,還是在受到誤解和屈辱的時候;無論是對自己,還是要求自己子女,都始終不改他那對人民、對黨的無限忠誠。

忠誠是你的良師益友,教你做人的道理。

魯冠球靠信譽起家

魯冠球是杭州萬向節總廠廠長,曾先後榮獲“全國十佳農民企業家”、第二屆“全國優秀企業家”稱號,並榮獲首屆“中國經濟改革人才金杯獎”。他所領導的杭州萬向節總廠,由7人小廠起家,發展成為集農、工、貿於一體,年盈利1000萬元的集團企業,1990年被評為鄉鎮企業獨占鼇頭的國家一級企業。

有人問魯冠球,你廠生產的“錢潮”牌萬向節為啥那麼暢銷?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靠質量,靠信譽!”

萬向節是汽車的重要配件。魯冠球工廠生產的“錢潮”牌萬向節非常走俏,訂貨的用戶蜂擁而至,全廠職工樂不可支。

一天,安徽蕪湖寄來一封退貨信,說有些萬向節出現裂紋。魯冠球心急如火,把辦公桌拍得乒乓響。他氣憤地對供銷人員大叫:“快把合格品送去,把那些次品換回來,快去,快去!”供銷員走後,他左思右想,如坐針氈。

“次品蕪湖有,湖北、四川、濟南有沒有呢?”他當機立斷,馬上派人,分赴各地用戶,把那些不合格的產品統統背回來……

幾天後,萬向節次品運回來了,堆在倉庫裏像個小山包,他召集全廠職工,嚴肅地說:“咱廠生產出這些次品不僅是對‘錢潮’牌萬向節信譽的損害,更是對國家,對人民的犯罪!我作為一廠之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從今天起,我們立個規矩,對那些隻能‘將就’的產品,一律按廢品處理……”說完,他下令把三萬套萬向節運往廢品收購站。有些老工人對魯冠球說:“魯廠長,這些產品再維修一下總好用吧。”也有人說:“這值幾十萬元錢呢,我們幾百年也賺不了那麼多呀!”

魯冠球理解鄉鎮企業農家人。他們清早起來挑一擔白菜、蘿卜進城去賣,為了多賺一二分錢,往往與城裏人討價還價,爭個麵紅耳赤。他耐心開導工人們:“我們現在是辦企業,不是到集市上賣青蘿卜。為了貪小便宜,在好菜裏裹棵爛菜,用繩一捆,隻要錢到手,哪管別人罵娘,反正第二天誰也不認識誰。眼下全國有50多家萬向節廠在競爭,真要立住腳,靠得牢,是質量,信譽……”

由於魯冠球對產品質量要求高、嚴,工廠的產量,利潤一度下降了。不要說獎金沒了,就是工人工資也有六個月沒發。但是他們樹立了對國家的責任心和對用戶講信譽的思想。講質量,講信譽,“錢潮”牌萬向節不僅享譽國內,而且走進了國際市場。

信譽是做人的根本,立業的基礎。

小列寧從花瓶中學會了誠信

列寧是俄國十月革命的領導人,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創始人。他從小性格開朗,活潑好動,經常弄壞家裏的東西。 列寧八歲那年,有一次母親帶著他到阿尼亞姑媽家中做客。活潑好動的小列寧一不留神,把姑娘家的一隻花瓶打碎了。但是,誰也沒有看見。

後來,姑媽問孩子們:“是誰打碎了花瓶?”

其他孩子都說:“不是我。”

而小列寧因為在生人家裏害怕,怕說出實話會會遭到不大熟悉的姑媽的責備,所以他也跟著大家大聲回答:“不——是——我!”

然而,母親看他的表情,已經猜到花瓶是淘氣的小列寧打碎的。因為這孩子特別淘氣,在家裏經常發生類似的事情。但是,小列寧向來是主動承認錯誤,從未撒過謊。

於是,小列寧的媽媽就想:應該怎能樣對待孩子撒謊這件事呢?當然,最省事的辦法就是直接揭穿這件事,並且處罰他。但是列寧的媽媽沒有這麼做。

她認為,重要的是教育兒子犯錯誤後要勇於承認錯誤,做一個誠實的好孩子,而不是責備他。

於是她裝出相信兒子的樣子,在三個月內一直沒有提起這件事,而是給兒子講各種各樣的誠實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著兒子的良心深處萌發出對自己行為的羞愧感。

從那以後,列寧的媽媽明顯地感覺到,兒子不如以前活潑了,似乎是良心正在折磨著他。

有一天,在小列寧臨睡前,媽媽又像往常一樣,一邊撫摩著他的頭,一邊給他講故事。不料小列寧突然失聲大哭起來,痛苦地告訴媽媽:“我欺騙了阿尼亞姑媽,我說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實是我幹的。”

聽說孩子羞愧難受的述說,媽媽耐心地安慰他,說:“給阿尼亞姑媽寫封信,向她承認錯誤,姑媽一定會原諒你的。”

於是,小列寧馬上起床,在媽媽的幫助下,給姑媽寫信承認了錯誤。 幾天後,小列寧收到了阿尼亞姑媽寄來的回信,在信中,她不但表示原諒小列寧,還稱讚小列寧是個誠實的好孩子。

小列寧得到原諒後,十分高興,又像以前一樣過著快樂的日子。他還悄悄地對媽媽說:“做誠實的人真好,不用受良心的譴責。”

媽媽看著兒子會心的笑了。

誠實守信是溝通心靈的橋梁,善於欺騙的人,永遠到不了橋的另一端。

司各特誠實守信

英國著名的小說家瓦爾特·司各特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雖然為他很貧窮,但是人們都很尊敬他。 司各特為人正直,他的一個朋友看見他的生活很困難,就幫他辦了一家出版印刷公司,可是他不善於經營,不久就倒閉破產了。這使原本就很貧窮的作家又背對背上了六萬美元的債務包袱。

司各特的朋友們商量,要湊足夠的錢幫助他還債。司各特拒絕了,說:“不,憑我自己這雙手我能還清債務。我可以失去任何東西,但惟一不能失去的就是信用。”

為了還清他的債務,他像拉板車的老黃牛一樣努力工作,他的朋友們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氣,都說他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是一個正直高尚的人。 當時的很多家報紙都報道了他的企業倒閉的消息,有的文章中充滿了同情和遺憾。

他把這些文章統統扔到火爐裏,他的心裏對自己說:“瓦爾特·司各特不需要要憐憫和同情,他有寶貴的信用和戰勝生活的勇氣。”

在那以後他更加努力地工作,學會了許多以前不會幹的活,經常一天跑幾個單位,變換不同的工作,人累得又黑又瘦。

有一次,他的一個債主看了司各特寫的小說後,專程跑來對他說:“司各特先生,我知道您很講信用,但是您更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作家,您應該把時間更多地花在寫作上,因此我決定免除您的債務,您欠我的那一部分錢就不用還了。”

司各特說:“非常感謝您,但是我不能接受您的幫助,我不能做沒有信用的人。” 這件事之後,他在日記本裏這樣寫道:“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睡得這樣踏實和安穩。我的債主對我說,他覺得我是一個誠實可靠的人,他說可以免掉我的債務,但我不能接受。盡管我的前方是一條艱難而黑暗的路,但卻使我感到光榮,為了保全我的信譽,我可能困苦而死,但我卻死得光榮。”

由於繁重的勞動,司各特曾經病倒過。在病中,他經常對自己說:“我欠別人的債還沒還清呢,我一定要好起來,等我賺了錢,還了債,然後再光榮而安詳的死。” 這種信念使司各特很快從病中康複了過來。兩年後他靠自己的勞動還清了債務。

誠信,讓心靈無瑕,讓友誼長存,讓世界美好!

王季思誠以任事、誠以待人

王季思是中山大學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長。1986年被定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從他治學、待人和對己都體現出一個“誠”字,給我們作出了表率。王教授常說:“當教師,不能不懂裝懂,更不能文過飾非。坦誠地承認自己的不足,這表明你在進步,也可以讓學生懂得應該誠以任事,誠以待人”。王季思教授不但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早在五十年代,王季思教授就以《西廂記》作為研究中國古代戲曲的突破口。《西廂記》語言清麗,使人讀來滿口生香。如“螢窗雪案”、“書劍飄零”等辭句都充滿詩意。可是,正是它那文采本色兼具的語言,夾雜著大量的典故和元代的方言俗語,阻礙著人們理解它每字每句的準確含義。於是王教授就參照先人的考據和訓詁,以嚴謹的態度注釋《西廂》。他注意掌握第一手資料,幾乎閱遍了元人的散曲和雜劇,寫了大量的劄記和資料卡片,細心地與話本散曲及同時代的雜劇的例句排勘比較,糾正了前人許多注家的臆斷,給予了確切的解釋。他在注釋《西廂記》及《元曲選》等所做的各種各樣的資料卡片共有三、四箱。可見他治學是何等誠直嚴謹。當他經過長期不懈的探索,出版了《西廂五劇注》時,引起了學術界強烈的反映,曾有人寫詩嘲笑他“不愛六經愛五劇”。其實這正表明王教授獨具慧眼,認識到元代散曲雜劇這些優秀文化遺產的寶貴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