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勤奮學習(1 / 3)

六、勤奮學習

我們常常以為自己已經夠勤奮了,可是距離成功和心靈的安寧為什麼還那麼遙遠呢?這個世界永遠少不了天才人物,是他們讓我們看到人身上潛藏的奇跡,看到我們距離生命巔峰的征途究竟有多遠。

七錄七焚●佚名張溥,字天如,太倉人。張溥小時候刻苦自勵,勤奮好學。每次他讀書的時候,一定要先親手抄寫,抄完一遍,他就朗誦一遍,然後把抄好的內容放到火上燒掉;然後再抄一遍,再誦讀一遍,再把抄寫好的內容燒掉。像這樣,每本書他都要抄寫六七遍,直到完全記下來才算結束。天長日久,他右手握毛筆寫字的地方,手指手掌都磨出了厚厚的繭子。到了冬天,天寒地凍,他的手被凍得裂了口,疼痛難忍,每天要用熱水洗好幾次,但他仍然堅持不懈。他還因此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七錄齋”。後來因為葬親,他向朝廷請假回到家鄉。在這期間,他堅持把讀書當作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無論是寒冷的冬天,還是酷暑炎夏,他都從不間斷。

張溥勤奮讀書,不但獲得了豐富的知識,而且他善於思考,才思敏捷。因此,他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寫得很快。凡是四方有人請他寫文章,他都不用打草稿,當著客人的麵,拿起筆就寫,不一會兒工夫,就寫好了,因此他名高一時。

正由於張溥讀書七錄七焚,刻苦用功,博覽群書,所以,他後來終於成為一個大學問家。張溥在短暫的一生中,將全部的心血與才智都貢獻給了我國古代的學術研究,著述3000多卷,涉及文、史、經學各個學科;他還精通詩詞,尤其擅長散文、時論的寫作,可以說,張溥是明代文壇上的一位巨匠。

追求科學知識的道路坎坎坷坷。其實,科學知識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古人雲:“梅花香自苦寒來。”隻有在那崎嶇小路上不畏勞苦努力攀登、辛勤耕耘的人們,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

司馬光的警枕●佚名司馬光是北宋著名的曆史學家、文學家,字君實,陝州夏縣(現山西)人。他小時候勤奮好學,7歲的時候,聽老師講《左傳》,他聚精會神地聽講,把老師講的知識記得很牢。回到家中,家裏人問起他學習的內容,他能複述得頭頭是道,絲毫不差。

他小時候與哥哥弟弟們一起讀書。每次老師講完新課,哥哥弟弟們讀一會兒,便一個個扔下書本,溜到院子裏玩去了。隻有司馬光堅持一遍又一遍地朗讀,直到能把書一字不差地背下來。後來,他總結自己的學習經驗說:“讀重要的書,不可不背誦。因為隻有能夠背誦,才能利用一切空閑時間,比如騎馬趕路的時候,或者半夜裏不能入睡的時候,一麵默誦字句,一麵思考它的含義。這樣才可以收獲大,進步快。”

後來,司馬光做了官,仍然堅持刻苦學習。他怕自己在讀書困倦的時候睡得太死不知道醒來,就特意製作了一個圓木枕頭。因為枕頭是圓的,容易滾動,隻要一翻身,或者頭稍微一動,枕頭就會落在地上,腦袋就會碰到床板上,從而立即驚醒。這樣,他就可以起來繼續讀書了。他還給這種圓木枕頭起了個名字,叫做“警枕”。

在他的辛勤努力下,他和助手們用了19年的時間,寫出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初稿幾百卷,稿上竟沒有一個潦草字。全書修改完成後,在洛陽存放的未用的殘稿,就堆滿了兩間屋子。

司馬光靠博學強記,勤奮好學,終於成為我國曆史上與司馬遷齊名的曆史學家,被稱為“史界二司馬”。

他的成功說明,背誦重要的文章和書籍,是積累知識和取得成功的基礎。

勤奮是成功的秘訣●佚名隻要我們付出了辛勞和努力,付出了時間和汗水,在你不經意間,成功就會悄悄地來到你的身邊。

顏真卿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為了學習書法,顏真卿一開始向著名書法家褚遂良學習,字練到一定程度後,他總想找到一種練字的秘訣,盡快提高自己的書寫水平。於是他就問老師練字的秘訣,老師告訴他說:“練字沒有秘訣,如果說有,那就是勤奮。”他覺得老師說的這點兒大道理他都懂。他覺得,能寫好字肯定有什麼秘訣,為了找到這個秘訣,他又拜更著名的書法家張旭為師學習書法。張旭是當時最著名的大書法家,他精通各種字體,尤其擅長草書。顏真卿想:“老師肯定有許多寫字的竅門,在他的指點下,自己很快就能一舉成名。”但拜師以後,張旭卻沒有透露半點兒學習書法的秘訣。他隻是給顏真卿介紹了一些名家字帖的特點,讓顏真卿仔細臨摹。有時候,他帶著顏真卿去爬爬山,遊遊水,甚至去趕集、看戲,回家後又督促顏真卿練字。

轉眼幾個月過去了,顏真卿就這麼天天按照老師的要求學習,他想:“什麼時候老師才教書法的秘訣呢?”顏真卿心裏非常著急,於是,他決定直接請老師講學習書法的秘訣。

一天,顏真卿發現老師心情不錯,就壯著膽子對老師說:“學生有一事相求,請老師傳授書法秘訣。”張旭一聽,覺得他問得有點兒奇怪,就認真地告訴他說:“學習書法,一要‘工學’,即勤學苦練;二要‘領悟’,即從自然萬象中接受啟發。這些訣竅我不是已經多次告訴過你了嗎?”顏真卿聽了,這不是和褚遂良老師說的一樣嗎?他想,肯定是老師不願傳授秘訣,於是他又上前一步,向老師鞠躬行禮說:“老師說的‘工學’、‘領悟’,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還請老師傳授我行筆落墨的絕技秘方。”

張旭看著這個可愛而又有點兒可氣的學生,耐心地對他說:“我學習書法,有時是從公主與挑夫爭路的過程中覺察了筆法之意,有時是從公孫大娘舞劍的姿態中學到了落筆的神韻,除了觀察體悟自然,就是用心苦練,此外,我並沒有什麼訣竅。”接著他又給顏真卿講了晉代書聖王羲之教兒子王獻之練字的故事,最後嚴肅地說:“學習書法要說有什麼‘秘訣’的話,那就是勤學苦練。學習不下苦功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

老師語重心長的一番話,使顏真卿真正明白了學習的秘訣。從此,他靜下心來,紮紮實實勤學苦練、潛心鑽研,從生活中領悟運筆神韻,最終成為唐代四大書法家之一。

隻要我們付出了辛勞和努力,付出了時間和汗水,在你不經意間,成功就會悄悄地來到你的身邊。

刻苦成就本領●佚名有信心的支撐,人永遠不會退縮;靠刻苦的奮鬥,人間就是天堂。

古時候,有一個名叫紀昌的人,他非常佩服一個叫飛衛的射箭能手。飛衛是著名射手甘蠅的學生,後來飛衛的射箭技藝超過了師傅甘蠅。於是,紀昌決定拜飛衛為師,跟他學習射箭。

第一次上課的時候,飛衛對紀昌說:“你想要學好射箭的本領,先要堅持練好不眨眼睛的過硬功夫。等你練到盯住一個目標,眼睛能一眨也不眨的時候,再來見我。”

聽了老師的教導,紀昌就回家練習不眨眼睛。妻子織布的時候,他就仰臥在織布機下麵,睜大了眼睛,牢牢地盯著織布機一上一下的腳踏板。這樣一練就是兩年,就算是有人拿錐子尖抵到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能睜得圓圓的,一眨也不眨。

紀昌認為自己不眨眼睛的功夫已經練得差不多了,就跑去拜見飛衛,把練習不眨眼睛的成績告訴他。

飛衛聽了,說:“這還不行。你才練了不眨眼睛,還得繼續練習看的過硬功夫。這看的功夫要練到看小的東西就好像看大東西,看極其微小的東西好像看很顯著的東西才行。等你練到能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時,再來見我!”

紀昌聽了老師的話,又回家刻苦地練起來。他用一根犛牛的毛把虱子拴住,吊在朝南的窗戶上,目不轉睛地看著它。10天之後,他看著虱子漸漸地越來越大了。這樣,又過了三年,他再看那虱子時,虱子就像車輪子一樣大了;再看別的東西,都像山丘一樣大。

這時,紀昌高興地跑去拜見飛衛,把自己練習看的成績告訴他。飛衛聽了,很高興地拍拍紀昌的肩膀,說:“祝賀你,紀昌,你看的功夫已經練到家了!”這時候,飛衛開始教紀昌怎樣拉弓,怎樣放箭。經過長時間的苦學苦練,一天,紀昌用一把燕國的牛角做成的弓和北方的蓬竹做杆的箭來練習射虱子,隻聽“嗖”的一聲,箭穿透了虱子的胸部,但是懸吊它的牛毛卻沒有斷。飛衛看見了,拍著他的肩膀說:“紀昌,這才是一個百發百中的神射手啊!”

有信心的支撐,人永遠不會退縮;靠刻苦的奮鬥,人間就是天堂。

勤奮人生●佚名在美國,有一個人在一年之中的每一天裏,都幾乎做著同一件事:天剛剛放亮,他就伏在打字機前,開始一天的寫作。這個男人名叫斯蒂芬·金,是國際上著名的恐怖小說大師。

斯蒂芬·金的經曆十分坎坷,他曾經潦倒得連電話費都交不起,電話公司因此掐斷了他的電話線。後來,他成了世界上著名的恐怖小說大師,整天稿約不斷。常常是一部小說還在他的大腦之中儲存著,出版社高額的訂金就支付給了他。如今,他算是世界級的大富翁了。可是,他的每一天,仍然是在勤奮的創作之中度過的。

斯蒂芬·金成功的秘訣很簡單,隻有兩個字:勤奮。一年之中,他隻有3天的時間是例外的,不寫作。也就是說,他隻有3天的休息時間。這3天是:生日、聖誕節、美國獨立日(國慶節)。勤奮給他帶來的好處是永不枯竭的靈感。

斯蒂芬·金和一般的作家有點兒不同。一般的作家在沒有靈感的時候,就去幹別的事情,從不逼自己硬寫。但斯蒂芬·金在沒有什麼可寫的情況下,每天也要堅持寫5000字。這是他在早期寫作時,他的一個老師傳授給他的一條經驗,他也是堅持這麼做的,這使他終生受益。他說,我從沒有過沒有靈感的恐慌。

做一個勤奮的人,陽光每一天的第一個吻觸,肯定是先落在勤奮者的臉頰上的。

捷徑●張小失一次看“動物世界”,大群羚羊集體過河,開始的時候,它們亂糟糟的,先來的羊散布在河岸,各自尋求過河之路。水深的地方,走著走著,羚羊就沒了。漸漸地,後來的羚羊就集中在水淺的“碼頭”。顯然,“先驅”們的經驗被後來者看見、效仿了。而更後來的羚羊並沒有看見“先驅”們如何過河,隻是隨大流。

但是,雖然找到了捷徑,還是有羚羊喪生,因為那地方藏著一些大鱷魚。先來的羚羊看見大鱷魚都很警惕,過河時速度較快,盡量避開那些血盆大口;而後來的羚羊隻看見眼前黑壓壓的同胞,不知道鱷魚的存在,沒什麼警惕性,於是,鱷魚的偷襲每每能得逞。

一次和朋友們去山裏玩耍,遊人如織。下山的時候,麵前出現一條羊腸小道,像是山民常走的捷徑。大家很高興,決定沿此道盡快下山。

不足10分鍾,遠遠地就能看見山下的停車場了。果然是條捷徑!正當大家慶幸時,眼前出現一道斷崖,而捷徑在此一拐,伸向遠方的一座小山村。大家一籌莫展,隻得先向山村方向走,中途再踏上另一條小道……彎彎曲曲的,浪費了許多力氣才到達目的地。

山民知道每一條捷徑通向何方,他們走起來,就是捷徑;而我們追求“捷徑”的心態,一開始就是踏上彎路的前兆。有時,走捷徑也是需要經驗的。就像羚羊,隻知道捷徑可過河,卻不知道那裏有鱷魚,這時的“捷徑”,隻怕比彎路更“彎”。

對於人來說,趁年輕時多走點兒彎路,未嚐不是好事。因為彎路賦予我們走捷徑的經驗。

善於思考才能得到智慧●佚名人人都有認識真理的能力,但有能力並不等於有真理。隻有那些善於思考的人,才能運用認識能力去發現真理。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臘哲學家,他曾生活在小亞細亞的愛非斯城邦。

愛非斯這個城邦是由科德裏達貴族統治的,按照當時的政治製度,王位的繼承人是這個家族的成員赫拉克利特,但他對繼承王位沒有興趣,就把它讓給了自己的兄弟,而他自己到山上隱居起來,潛心鑽研學問。

赫拉克利特放棄王位繼承權而一心鑽研學問的行為,雖然當時許多人都認為他做的是傻事,但他的淵博學識和深刻思想卻受到一批熱心追求智慧的青年的敬仰。這些青年為了求知,都來山中拜他為師,這樣,他就有了一批學生,山間的空地和小路都成了他向學生傳授知識的課堂。一轉眼,很長時間過去了。有一天,赫拉克利特對學生們說:“現在,你們應當離開這裏,到各個城邦去向人們傳播知識……你們還有什麼弄不清楚的問題,可以提出來,我再給你們解釋。”

這時,一個學生問道:“老師,您教給我們的都是些關於世界的哲學道理,掌握了這些知識,我們才能擺脫愚昧,成為有智慧的人。可是,究竟智慧本身是什麼呢?人怎樣才能得到智慧呢?”

赫拉克利特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義,弄清這個問題也十分重要。他說:“智慧就在於說出真理,按照自然行事,聽自然的話。也就是說,真理是對自然的正確認識。正確地認識了自然,並且用這種認識來指導他的行動,他就是有智慧的人了。”

學生又問:“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認識自然,得到真理呢?”

他回答說:“是的,這是因為人人都具有認識自己的能力和思想的能力……”

“既然人人都有思想,都能夠認識真理,那為什麼世界上又有許多人愚昧無知甚至陷入迷信之中呢?”

“我們說人人都有認識真理的能力,但有能力並不等於有真理。隻有那些善於思考的人,才能運用認識能力去發現真理;不善於思考的人,不僅自己發現不了真理,就是別人發現了告訴他,他也是不懂的。”

“那些不能認識真理的人,除了不善於思考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方麵的原因呢?”

“是的。除了不善於思考之外,往往還有許多毛病。比如,有些人過於自負,本來無知,卻自以為是,把荒謬的東西視為真理;有些人則是因為缺乏信心,要知道,認識真理是不容易的啊!要下苦工夫去鑽研各種問題,要長期不懈地去追求。有的人則是在認識真理時,往往對重要的問題過早下判斷。要注意,對重要的事情,在沒有進行充分的研究之前,是不能過早地下判斷的。”

最後,學生請求老師再從正麵說明一下,人要怎樣才能發現和認識真理。赫拉克利特說:“人為了認識真理,獲得智慧,首先要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覺器官去認識自然的事物。你們要記住,愛思考的人應當熟悉很多事物。但是,是不是說熟悉了許多事物就等於得到了真理呢?那也不是。博學還不等於智慧,因為自然喜歡躲藏起來,人的感官隻能認識事物的外部的表麵現象,還不能認識到躲藏在事物內部的規律性的東西。因此,要認識自然事物的真理,除了運用感官之外,更重要的還在於頭腦中進行思考,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說,智慧隻在於一件事,就是認識那善於駕馭一切的思想。為了成為有智慧的人,你們應當繼續努力鑽研哲學,因為哲學和智慧實際上是同義語。”

人人都有認識真理的能力,但有能力並不等於有真理。隻有那些善於思考的人,才能運用認識能力去發現真理。

讀書是要看出它的好處●佚名讀書是要看出它的好處,再批評它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

熊十力是20世紀中國著名的哲學家。20世紀40年代,有一個國民黨的陸軍少將叫徐複觀,聽到友人對熊十力的推崇和介紹,又在上司那裏看到熊十力的著作《新唯識論》,大為佩服,就寫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有誌做學問,希望得到指教。熊十力回信,講了一番治學做人的道理。有一次,徐複觀穿著陸軍少將的軍服到重慶北碚金剛碑勉仁書院拜見熊十力,請教應該讀什麼書。熊十力叫他回去讀王船山的《讀通鑒論》。

徐複觀說早年已經讀過了。

熊十力很不高興,說:“你並沒有讀懂,應該再讀。”

過了一些日子,徐複觀再去,告訴說《讀通鑒論》讀完了。

熊十力問:“有點兒什麼心得?”

徐複觀覺得自己讀得很認真很仔細,不免有點兒得意,說:“書裏有很多他不同意的地方,接著就一條一條地說起來。”

還沒等他說完,熊十力就怒聲斥罵起來:“你這種心態,怎麼會讀得進書!像你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千部,你會得到書的什麼益處?讀書是要看出它的好處,再批評它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比如《讀通鑒論》,這一段該是多麼有意義;又如那一段,理解得多麼深刻。這些你記得嗎?你懂得嗎?你這樣讀書真是太沒出息!”

這一頓罵,罵得陸軍少將目瞪口呆。

原來讀書是先要讀出書的好處!

“這對於我是起死回生的一罵。”徐複觀明白了這個道理,“恐怕對於一切聰明自負,但並沒有走進學問之門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罵。”

經過這次起死回生的一罵,徐複觀改變了讀書的方法,後來成了一個有名的學者,著作等身,為重新檢討和弘揚中國文化做了出色的貢獻,特別在中國台灣、香港等地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讀書是要看出它的好處,再批評它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

用思路疏通道路●佚名思路決定出路。在飛速發展的今天,思路是出路的命脈,好的思路是好出路的營養套餐。

在美國,足協體育場為了滿足大批球迷看足球的強烈要求,開始動工將看台上的8萬個座位擴容到12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