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禮儀古今談
禮儀,是中華傳統美德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禮儀之邦,應為禮儀之民。知書達禮,待人以禮。禮儀是人際交往的前提條件,是交際生活的鑰匙。
何謂禮儀
在我國,“禮之名,起於事神”。是來源於敬頌天神,祭祀上天的活動。《說文·釋部》中,有解釋說:“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在進入文明社會以後,禮儀活動從原來的敬神活動漸漸發展開來,成為人與人互相尊重,互相表達敬意的活動,開始在上流社會漸漸發展,最後傳播到民間。
簡單來說,禮,即禮節,禮貌;儀,即儀表,儀態,儀式,儀容等。禮儀,就是人們在社會的各種具體的交往和相處中,為了相互尊重,減少摩擦,在儀表、儀態、儀式、儀容、言談舉止等方麵約定俗成的,共同認可的規範和程序。它在內容上可以分為禮貌,禮節,儀表,儀式等方麵。
禮貌,指人的言行舉止合乎一定的禮儀規範,接人待物,和藹可親,為人平等、公正、禮讓。它是人言語動作的表現,屬於行為方麵的修養。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說:“禮貌是有教養的人的第二個太陽。”蒙田說:“禮貌無需花費一文而贏得一切。”
禮貌,不僅僅是一種人際關係的潤滑劑,也是個人內在修養的體現。從小家長就教我們對人要懂禮貌。在學校裏,老師們也告訴我們要掌握“請、您、謝謝、 對不起”等禮貌用語。學習禮貌,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行為是禮貌什麼行為是不禮貌。禮貌的舉止可以讓施者得到別人的尊敬和愛戴,可以讓受者心情愉快。不禮貌的舉止不僅讓人看出行為者內在的粗俗匱乏,還會對別人造成傷害,甚至產生摩擦矛盾。
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
張良拜師
張良(?—前186年)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後,張良立誌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 下。然後回過頭來衝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後,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裏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後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裏來同我會麵!”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裏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麼遲到了?以後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裏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麼又掉在我後麵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然後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以後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穀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薑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學熟讀,反複地學習、研究。後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軍師。劉邦稱帝後,封他為留侯。
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
法國宮廷的繁文縟節
曾經在網絡上看到一篇講法國路易十五時期法國宮廷禮儀的文章:
在凡爾賽宮廷鼎盛時期,有一個比國王更有權威的主宰便是“禮法”,或稱“禮儀”,就像歌劇院的芭蕾舞一樣,一舉手、一投足都有明確的規定。人們看過宮廷記事錄後,感到難以理解的是,上至王子、公主,下至無名奴仆,每個人的頭腦裏怎麼能夠塞進那麼多的東西,怎麼能夠記住自己這個角色舉止動作的每一個細節?更何況這種種禮節還要根據時間、地點和季節的不同而變化。比如,一個貴婦在凡爾賽宮隻有資格坐帆布折凳,到了馬爾利富就可以坐方凳,而到了朗布依埃宮便坐上了靠背椅。再如,一個掌門官(他唯一的任務就是開門)必須記住哪些人經過的時候,他應當站在門裏;哪些人經過的時候,他應當站在門外。公爵一類的人到王宮小教堂可以帶一塊方坐墊,俗稱屁股墊,但不可忘記要把坐墊放得歪斜一點,絕對不能擺正,因為擺正是王族的特權。國王接見大使時,倘若禮賓官沒有在樓梯的第四級上迎接,便會引起外交風波。
路易十五時期,講究禮儀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宮廷禮法除了承襲舊傳統 (許多禮節起源於弗朗西斯一世,甚至更遠的年代)外,還增添了不少路易十四時期的複雜條例,而且又製訂了一些連國王本人都需要遵循的規定。大家可能以為在這樣一個井然有序,人人職責分明的宮殿裏,主子們一定被服侍得舒舒服服,那可是大錯特錯了,因為他們自己已成為禮儀規範的奴隸,國王、王後和王子們都過著一種終身受束縛的生活。在公主們舉行的舞會上,王後也前來參加一同玩樂,可是禮儀規定,不管公主們跳舞跳到那裏,位置怎樣變換,她們的眼睛必須一直望著王後,結果小姑娘們的脖子扭得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