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社會
人的價值,
在於對社會、
對人民有沒有貢獻,
那些造福人民、
造福社會的人,
永遠是人們效法的榜樣。
造福百姓的神農氏
上古時候,藥物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草藥可以治病,哪些花草有毒,誰也分不清。黎民百姓要是得了病也沒有什麼藥可以治,隻能等死。
看到這樣的狀況,人民的領袖神農氏非常著急。他想,花草中間有許多可以治病,我一定要把所有的可以治病的草藥找出來。這樣,人們就不怕生病了。
於是,神農氏率領了一些臣民,辭別了大家,準備到山上去嚐遍所有的花草,找出可以治病的草藥來。
一天,他們來到了一座大山上。這座山高聳入雲,四麵是刀切崖,崖上掛著瀑布,長著青苔,溜光水滑,看來沒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去的。除了神農氏,所有的人都被嚇住了。
“我們還是回去吧!這樣的山根本上不去啊。”他們勸說神農氏。
神農氏搖搖頭:“不能回!百姓們還等著我們的草藥救命呢。”
神農氏帶著臣民,學著猴子攀登木架,終於上了山頂。一到山頂,神農氏高興極了。哎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紅的、綠的、白的、黃的,各色各樣,密密麻麻,這裏麵肯定有很多可以治病救人的草藥。於是,他叫臣民們防著狼蟲虎豹,他自己則親自采摘花草,放到嘴裏嚐。
白天,他在山上嚐百草;晚上,他還不辭辛苦地把白天的結果詳細記載下來: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熱,哪些涼,能治什麼病,都寫得清清楚楚。
就這樣日複一日,神農氏掌握的能治病的草藥知識越來越多,自己有時得了病也知道怎麼治了。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裏一嚐,頓時感到天旋地轉,一頭栽倒。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經沒有力氣說話了。他使出最後一點力氣,指著麵前一棵紅亮亮的靈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們慌忙把那紅靈芝放到嘴裏嚼嚼,喂到他嘴裏。神農氏吃了靈芝草,才解了毒,恢複了健康。
像這樣危險的事不止一次。每次臣民們都覺得太危險了,勸他還是回去吧。可是,每次他都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病了無醫無藥,我們怎麼能回去呢!”
傳說他嚐出了365種草藥,寫成了《神農本草》。這部書一直造福天下。
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有什麼樣的行為;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有什麼樣的習慣;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有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有什麼樣的命運。
節儉一生的宰相
範仲淹是北宋有名氣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一向生活儉樸,為人正直。
範仲淹有四個兒子,受父親影響,各個喜文善畫,富有才氣。一些豪門大戶非常羨慕,都想把女兒嫁到嶽家。慶曆三年,範仲淹做了參知政事(副宰相)之後,上門提親的人更是源源不斷。
一天,有個人到他家為他的大兒子提親,想把女兒嫁到範家。那人原以為宰相家裏一定十分豪華,吃的、穿的也一定比一般人家好上幾倍。可是進門一看,家裏陳設十分簡陋,既沒有富麗堂皇的家具,也沒有華麗漂亮的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土布衣衫。但那人心想:範家吃穿這樣儉樸,一定有不少積蓄,來日方長,和這樣的人家成親定有後福。再說範家孩子個個身體健壯,為人正派,以後肯定都是大有出息的。想到這裏,那提親的人當即答應將女兒許給範家。
範家的大兒子純佑準備成親了。女方心想:範家兄弟們多,家底厚實,結婚時應要點像樣的衣物家具。如果結婚時不要,等過了門就不好張口了。而範仲淹呢,他再三向兒子交代:現在國家困難,老百姓也很窮,你結婚時不能添置昂貴的家具和華麗的衣服,一定要和普通人家一樣,勤儉辦婚事。
不久,範仲淹聽說兒媳婦不要什麼昂貴和家具和華美的衣服了,但是還要一頂綾羅做的蚊帳。範仲淹聽了氣憤地說:“我家素來節儉,錢財都用來幫助老百姓了,做什麼綾羅帳子!”
後來女方提出,既然範家不肯做這樣的帳子,我們家自己做一頂好了。
範仲淹還是沒有同意。他說:“勤儉節約是我的家風,也是做人的美德,我家是不興講排場的。就是她家裏帶來了綾羅帳子,我也不許她掛,不能亂了我的家法。”
兒媳婦聽說身為副宰相的範仲淹處事這樣吝嗇,擔心過門後過窩囊日子,心裏不免有些擔心和猶豫。不久,卻有一件事深深地感動了她。
一次,範仲淹派遣他的大兒子純佑去蘇州買麥子。純佑將買的麥子裝到船上,往家裏運,走到丹陽,遇到範仲淹的好友石曼卿。石曼卿非常貧困,連飯也吃不飽。範純佑隨即就把全部麥子救助了石曼卿,空著手回到家裏。然後,他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父親範仲淹,父親對兒子慷慨解囊濟貧感到十分滿意,連聲讚揚:“做得對!做得對!”
兒媳婦聽了這個故事,深深地敬佩這父子二人。不久,她一切從簡,愉快地嫁到了範家。
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不忽木屈己讓相
元世祖忽必烈小時候有一個好朋友叫不忽木。不忽木自幼喜歡讀書,而且記性很好,知識豐富。忽必烈的父親就把他找來,讓他做伴讀,陪著忽必烈一起讀書。不忽木利用這個好機會,讀了許多書籍,懂得治國安民之道。
忽必烈登上皇位之後,想讓不忽木做丞相,幫助自己鞏固天下,不僅因為不忽木是小時候的朋友,而且他們都長大之後,不忽木經常在忽必烈身邊,出謀劃策,南征北戰。他就對不忽木說:
“不忽木,我打算任命你為丞相,怎麼樣?”
“陛下,臣不敢領命。臣深知自己的韜略不足以輔佐陛下,還是任用比我更強的人為好。”
“知臣莫如君,何況我們從小在一起,我對你十分了解,你的文韜武略,完全能擔當得起丞相的重任,不必推辭。”
“陛下,最了解我的能力的,還是我自己。我不是謙讓,實在是怕耽誤了陛下的大事。讓我任丞相一職,絕不敢從命。”
不忽木再三推辭,忽必烈也不好勉強,就另選了丞相,而任命不忽木為尚書。後來每當丞相出缺的時候,或對現任丞相感到不如意的時候,都要請不忽木出任丞相,但是一次次都被他堅決推辭掉了。
至元二十八年春天,忽必烈平定諸王叛亂,班師回朝。侍禦史徹裏在陪同忽必烈打獵的時候,利用獵間休息,向他揭發了現任丞相桑格的罪行。他說:
“陛下近幾年常年率師出征在外,一切內政都由桑格處理。他橫征暴斂,中飽私囊,賣官鬻爵,安插親信。群臣敢怒而不敢言,這種人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忽必烈不僅不信,還認為徹裏有意詆毀丞相,命衛士把他打得昏死在地。待徹裏蘇醒過來時,仍堅持說:“陛下,臣下隻是為了陛下的江山,才冒死進諫。我與桑哥無冤無仇,為什麼要誣陷他?請陛下明察,臣若有一句虛言,死而無怨。還請陛下問一問不忽木,他在朝中深孚眾望。”
不忽木應召來到宮中,忽必烈向他問道:
“你說徹裏這人怎樣?”
“他為人耿直,敢犯顏進諫。”
“你說桑哥怎樣?”
“桑哥專會在陛下麵前阿諛奉承。陛下遠征時,他把持朝政,飛揚跋扈。”接著,曆數了桑哥的種種罪行,比徹裏所參奏的還要多。最後他又補充說:
“對一般人,能原諒就要原諒,但對十惡不赦的人,絕不能寬容!”
忽必烈於是下令查辦桑哥,群臣紛紛上疏彈劾,接著又查抄他的家產。結果,從桑哥家中抄出的珍寶,幾乎和國庫一樣多。
桑哥在事實和贓物麵前,無法抵賴,被斬首示眾了。
桑哥一死,相位空缺。忽必烈就首先想到了不忽木,打算讓他擔任丞相一職,就派人召他進宮商量,說:
“從前我誤用了桑哥,險些壞了國家的大事,現在隻有任用賢能之士,來彌補我的過失,重整朝綱。”
“陛下所想極是!”
“我看你來擔任丞相,最為合適。”
“我現在擔任尚書,已感到力不從心。”
“你太謙虛了。在朝中你威望最高,丞相一職,非你莫屬。”
“陛下,還是從比我能力更強的人中挑選吧。”
忽必烈沉吟了半晌,問道:“依你看誰最合適?”
不忽木答道:“太子詹事完澤最合適。他曾在阿合馬家住過,抄沒阿合馬家時,抄出一本送禮人名錄,那上麵唯獨沒有完澤的名字。可見他的品格。”忽必烈非常讚賞不忽木的高尚情操,就任命完澤為尚書右丞相,不忽木為平章政事。
丞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務,但以謙虛禮讓為本的人,卻可以放棄它,這正是不忽木超過常人之處。
國民的感情中最難克服的要數驕傲了,隨你如何把它改頭換麵,與之鬥爭,使之敗陣,撲而滅之,羞而辱之,它還會探出頭來,顯示自己。
徐達不取財寶
徐達,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鍾離永年鄉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同鄉,他20餘歲時便投奔了朱元璋的隊伍。
徐達擔任將領以後,統帥百萬大軍,南征北戰,對削平群雄、推翻元朝、統一全國做出了重大貢獻,從而深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器重和信任,被譽為“開國功臣第一”。
徐達雖然戰功累累,卻從不居功自傲。明王朝建立後,為了防禦元朝殘餘勢力的騷擾,他仍舊每年春天掛帥出征,保衛國土。冬天班師回朝後,便交還將印,回到家裏過著十分儉樸的生活。朱元璋見此情景,感到很過意不去,想把自己過去當吳王時住的房子賜給徐達,便對他說:“徐達兄打了幾十年仗,建立了蓋世奇功,卻從來沒有好好地休息過。我把過去住過的房子賞賜給你,讓你好好地享幾年清福吧!”但徐達堅決推辭,拒不接受。朱元璋無奈,便請徐達到這所房子裏飲酒,並借機把他灌醉,差眾人將徐達抬到床上去睡覺,給他蒙上被子,想用這個辦法來強迫徐達接受這所房子。徐達酒醒之後,大吃一驚,連忙跳下床,走下台階,俯身伏地,磕頭呼喊:“我犯了死罪,我犯了死罪!”朱元璋見他這樣謙恭,也就不再勉強他了。於是下令在這所房子的前麵,另外給徐達建造了一所住宅,並在住宅的前麵立了一座高高的牌坊,上麵刻著“大功坊“三個字。
徐達的這種謙功的美德,深受朱元璋的讚賞。朱元璋對左右大臣稱讚說:“受命出征,成功凱旋,不驕不傲,不愛女色,不取財寶,公正無私,像日月一樣光明正大的,隻有大將軍徐達一人!”洪武十八年(1385)二月,徐達在南京病逝。朱元璋追封他為中山王,把他葬在南京鍾山之北,並把他的塑像擺放在功臣廟裏,以表彰他為明朝所建立的卓越功勳。
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於偉大的時候。
倪鴻寶題詩自警
明朝末年,有兩個讀書人,一個叫倪鴻寶,一個叫呂晚村,二人在學問上分不出高低,都有點名氣。
一天,倪鴻寶去拜訪呂晚村。在客廳裏,二人一邊品著茶,一邊縱談古今,氣氛十分熱烈。談著談著倪鴻寶眼睛掃到了客廳牆上的一副對聯:“囊無半卷書,唯有虞廷十六字;目空天下士,隻讓尼山一個人。”意思是說,我什麼書都不去看,隻有虞廷十六個字;在讀書人裏我誰都瞧不起,隻有孔丘我讓他一籌。
琢磨著這副對聯,倪鴻寶在心裏笑了笑,臉上露出不以為然的神色。他知道,所謂虞廷十六字,指的是《書經·大禹謨》中“人心惟危,道心為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意思是說,人心危險難安,道理幽微難明,要精純專一,抓住事物的中心。在處理問題時,公允得當,不偏不倚。這是後來理學家修心養性的十六字訣。尼山,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倪鴻寶輕輕地搖了搖頭,心裏暗想:呂晚村以聖賢自居,口氣太大,太狂妄了,哪有什麼“允執厥中”的味道呢?
他回家裏,歎息一番,也針鋒相對地寫了一聯:
孝若曾子參,方足當一字可;
才如周公旦,容不得半點驕。
倪鴻寶把對聯掛在牆上,朝夕吟誦以自警。
不久,呂晚村回訪倪鴻寶,一到書房看到了這副對聯。他也知道:曾子參,就是曾參,孔子的學生,以孝順父母出名;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有名的賢相。這副對聯是說,一個人孝如曾參,隻不過是做到了為人道德的一個方麵;才能如周公,也不應有半點驕傲。很自然,這副對聯是針對自己客廳裏那幅對聯寫的,一時覺得很尷尬,舉止言談都有些失態。這一切倪鴻寶都看在眼裏。為了緩和氣氛,倪鴻寶趕忙讓座讓茶,講了很多客套話。
心裏不得勁兒,呂晚村坐了不多久,便借故告辭了。回到家裏仔細一想,倪鴻寶講的確實有道理,自己是太驕傲了,應該服氣,馬上把對聯撤了下來。從此以後,倪呂的交往就更密切了。
自負對任何藝術是一種毀滅。驕傲是可怕的不幸。
唐伯虎虛心求教
做學問,學技藝,除了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還要有謙虛謹慎的精神,才能學有所成,有一番作為。唐伯虎就是這樣一個人。
唐伯虎名叫唐寅(yín),明朝著名畫家。他少時聰明伶俐,小的時候就很喜歡畫畫,日積月累,他的畫富有意境,如無聲之詩,風格奔放飄逸,豪宕不羈,率意點染,妙趣橫生,不愧天地間佳品。可是,漸漸地滋生了自滿情緒。有時端詳端詳自己的畫,心裏說:“滿不錯嘛,差不多了。”
唐伯虎的媽媽看出了他的想法,問他說:“你怎麼不畫了?”他說:“我已經畫得挺好了。”媽媽又問:“你看咱們這兒哪座山最高?”他不假思索地說:“南山最高!”媽媽說:“你登上南山去向遠望望,比它高的山還很多呢!”
唐伯虎聽了媽媽的話,明白了她的用意,便帶上行李和畫筆,到外村拜師去了。
唐伯虎拜周臣為師。周臣在當時極有名望,是書畫界的高手,能畫山水畫,也是花鳥畫的丹青妙手。唐伯虎到了周先生門下,看了他的畫真是耳目一新,長了不少的見識。唐伯虎想:我原以為是繪畫第一了,卻不過是井底之蛙,以為天空就是那麼一小塊。
周臣很喜歡唐伯虎,認認真真地傳授技藝,哪裏要濃墨重彩,哪裏要輕描淡寫他都一一指教。時間過得真快,一晃一年過去了。
有一天,唐伯虎偷偷地把自己的畫和先生的畫比較一番,覺得自己和老師差不多了。再說,自己離家一年多了,很想回去看看媽媽。唐伯虎的一舉一動,老師看在眼裏,記在心上,他和妻子研究一番,決定在後花園的一個小屋裏為唐伯虎餞行,這間小屋平時總鎖著,唐伯虎從未進去過。這一次他被請進來,一邊吃著飯菜,一邊細細打量著室內陳設。他突然發現,這屋子好奇怪,四麵牆上都有門,但沒有窗子。順著門往外望去,隻見後花園裏好一派春景,處處可見柳綠花紅,鳥巢蝶影,頑石跌宕,溪水穿行。看到如此美妙仙境,唐伯虎想,自己來了一年還沒到此一遊呢。
這時,老師說:“唐寅,你想家了吧?”唐伯虎點了點頭,眼圈都紅了。老師又說:“你的畫本來畫得不錯,又在我這兒學了一年,可以出師回鄉了。你看怎麼樣?”唐伯虎已經喝得半醉了,說:“謝謝老師一年來的教導,我不會忘了老師的。”老師又指了指門外的景色,說:“我這個園子,一向對外人保密的,今天對你可以破例。你可到後花園去愉愉快快地玩吧!”
這時,唐伯虎已經喝得醉醺醺的,走過去就想一步跨出門檻,可是,不料竟被撞了回來,頭上還鼓起了大包。這是怎麼回事兒?這扇門明明開著,怎麼會是死的?他再跨另一扇門,照例被撞回來。
三個門都出不去,他的頭上早腫起了大包。
先生和師娘笑得前仰後合。師娘說:“唐寅,你喝多了!”請仔細看看那是門嗎?”唐寅這才細看,原來,三麵牆上的門和門口的景色都是老師畫上去的。
唐伯虎頭上碰了這三個大包,心裏立時清醒,頓有所悟,明白了老師的用意,馬上跪倒在地,連聲說:“弟子錯了,弟子比老師相差甚遠就驕傲起來,請老師原諒。我不回家了,請老師再賜教三年吧。”師娘忙把他扶起來,說:“知道自己錯了就好,以後虛心學習就行了。你媽媽看你來了,正在前廳等候。”
打這兒以後,唐伯虎黎明即起,畫到深夜,畢恭畢敬,勤勤懇懇又跟老師學了三年,終於成了明代四大畫家之一,青史留名、超過了老師。
真正的謙虛隻能是對虛榮心進行了深思以後的產物。
葉桂埋名學醫
清代醫學家葉桂,蘇州人。父親曾是一位名醫。他跟父親學醫,年齡不大便能開方把脈。剛剛14歲那年,父親病逝,他便接過父親的班,繼續行醫,居然治好了許多疑難雜症,頗負盛名。這可氣壞了另一位年輕的醫生,他叫薛雪。他對葉桂不服氣,就給自己的書房起了個名,叫“掃葉莊”。
葉桂得知,也十分生氣,便以牙還牙,也把書房改了名,叫“踏雪齋”。
沒過多久,葉桂的母親忽然得了病,而且病勢很重。葉桂給母親開了藥方,可是吃了總不見好轉。這事傳到薛雪那裏,他對徒弟們說:“自古都是醫別人容易,醫自己難。葉桂愛母心切,舍不得下猛藥。其實,這種病非‘白虎湯’不可!”不料這番話傳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