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賽手
要跑贏人生的馬拉鬆賽,
需要打破常規、
拚搏不息。
相信自己是有用的
●佚名
“你明天不用來上班了……”老板對一個年輕人說。
“為什麼?”
“你現在對公司沒有任何價值!簡單地說你沒有什麼用!”老板吐了一個煙圈,仰身躺在靠椅上。事實上,年輕人的業績確實不怎麼好。
“但是,我相信,我還是能幹一些事情的。”年輕人向要解雇他的老板懇求著說。
“作為一個推銷員,你根本不夠格。”他的老板堅持這樣認為,話也說得很直白。
“我相信我會對您和您的公司有用的。”年輕人說。
“告訴我你怎麼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我不知道,先生,我不知道。但是我應該是有用的……”年輕人開始有些激動,甚至語無倫次起來。
“我也不知道。”老板有些嘲諷的意味,但還是扭過頭仔細打量著麵前的這個人。
“隻要把我留下來就行,先生,讓我留下來!讓我在其他方麵試試。我幹不了銷售,但也許可以幹其他活兒。”
老板的口氣漸漸溫和了,說:“也許你到這裏來就是一個錯誤。”
“但是無論如何,我都會使自己有一些用處的。”年輕人堅持說:“請你相信我,我能做到的。”
終於,他的懇求被同意了,他被調到會計室。在那裏,他在數字方麵的天賦很快就有了用武之地。幾年以後,他成了這家大百貨商店的出納負責人,而且還是一個出色的會計師。
我不知道我能做什麼,但是我知道我是有用的!
成功的秘訣
●程鵬
開學第一天,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學生們說:“今天咱們隻學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兒。每人把胳膊盡量往前甩,然後再盡量往後甩。”說著,蘇格拉底示範做了一遍,“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
學生們都笑了,這麼簡單的事,有什麼做不到的?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們:“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學堅持了?”有90%的同學驕傲地舉起了手。又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又問有哪些同學堅持了,這回,堅持下來的學生隻剩下八成。
一年過後,蘇格拉底再一次問大家:“請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運動,還有哪幾位同學堅持了?”這時,整個教室裏,隻有一人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就是後來成為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的柏拉圖。
這時,整個教室裏,隻有一人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就是後來成為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的柏拉圖。
跟著自信走
●黨柱
我隻身到瑞士山區的遊覽勝地度假。下午兩點鍾,安頓好住宿後,我迫不及待也走出旅館,順著林間小道向前走。山蒼蒼,林莽莽,天藍藍,雪皚皚。一輪邊緣青晰得可用刀子切割的紅日,懸掛在山頂上方。我領略著旖旎的自然風光,讚歎造物主鍾靈毓秀。不知不覺已是四點,該回頭了。我猛然收住腳步:糟糕,迷路了!岔道上走來一對青年男女,八成是度蜜月的新婚夫婦。我正考慮向他們問個路,或幹脆跟著他們一塊兒走,不知為啥,我忍住了已到舌尖的話,卻稍稍揚起頭,挺挺胸,臉上裝扮出若無其事的自信來,轉身,踏上歸途。我努力在大腦的記憶庫裏搜索每一個模糊的信息,睜大眼睛辨認岔路口每一個似是而非的標記,不時還用眼角瞟一瞟十多米遠的那對年輕人——他們不即不離、不緊不慢地走在我身後。我更自信了:沒錯,就是這條道!我走得從容而瀟灑,沉著又堅毅。
夕陽西沉,暮色蒼茫。終於看到了旅館的紅屋頂,我長長舒了一口氣。晚上,坐在流淌著蜜也似的燈光的小酒吧裏,我享受著第一次曆險後的愜意。
隻有對自己充滿信心的人,才不會被暫時的困難嚇倒,隻有堅持自信的人才能走出困境,成為生活的強者。
優秀的賽手
●譯/胡英
每年,澳大利亞都會舉行一場悉尼至墨爾本的耐力長跑,全程875公裏,被認為是世界上賽程最長、最嚴酷的超級馬拉鬆。這項漫長、嚴酷的賽跑耗時五天,參賽者通常都是受過特殊訓練的世界級選手。這些選手大多不到30歲,有“耐克”等知名運動品牌做後盾,全副武裝著最昂貴的讚助訓練裝備和跑鞋。
1983年,耐力長跑賽場上,出現了一位名叫克裏夫·楊的家夥。起初,誰也沒在意他,大家都以為他是去那兒看比賽的。畢竟,克裏夫·楊已經61歲了,穿著條工裝褲,跑鞋外麵套了雙橡膠靴。
當克裏夫·楊上前領取他的運動員號碼時,人們這才明白原來他是來參賽的。他將躋身150名世界級選手的行列參加賽跑!這些選手壓根兒沒想到,還有一件令人稱奇的事,克裏夫唯一的教練竟是他81歲高齡的母親耐威爾·冉。
人人都認為克裏夫·楊不過是個頭腦發熱,想在公眾麵前出彩的家夥。但媒體卻頗感好奇,當克裏夫拿到他的“64號”號碼布,走進那群身著專業、昂貴長跑行頭的運動員中時,照相機鏡頭對準了他,記者們開始發問:
“你是誰?是做什麼的?”
“我是克裏夫·楊。來自一個很大的農場,在墨爾本郊外放羊。”
他們又問:“你真的要參賽嗎?”
“是的。”克裏夫點點頭。
“有人讚助你嗎?”
“沒有。”
“那你不能參賽。”
“不,我可以,”克裏夫·楊說,“你知道嗎,我出生在一個農場,家裏買不起馬匹和四輪車。每次暴風雨快來的時候,我都得跑出去聚攏羊群。我們有2000頭羊,2000英畝地。有時候我得追著羊群跑兩三天。雖然費工夫,但我總能追上它們。我舊信我能跑這場比賽,不過5天時間,也就多出兩天而已。我追著羊群跑過3天。”
馬拉鬆開始了,穿著套鞋的克裏夫·楊被專業選手們甩在了後麵。觀眾席上發出陣陣笑聲,因為他甚至不懂得正確的跑姿。他好像不是在賽跑,而是優哉遊哉,像個業餘選手那樣拖著碎步小跑。
現在,這位來自碧奇櫸林、以種馬鈴薯為生的沒牙農夫開始在這場艱苦卓絕的賽跑中跟世界頂尖選手展開較量。全澳大利亞通過電視直播收看比賽的人們都在心中不住祈禱,趕緊有人把這個瘋老頭兒從場上勸下來,因為人人都相信:不等跨越半個悉尼,他就會累得氣絕身亡。所有專業選手都很清楚,為了拚完這場耗時5天的比賽,你得跑18小時,休息6小時。可現在,老頭兒克裏夫·楊竟然對此一無所知!清晨,當有關賽況的新聞播報出來時,又著實讓人們吃了一驚。克裏夫·楊仍在比賽,邁著碎步跑了一整夜,來到了一座名為米塔崗的城市。顯然,克裏夫·楊從比賽第一天起就沒有停過腳步。盡管還被遠遠甩在世界級選手後麵,但他還是不停地跑著。他甚至還有工夫跟公路兩旁觀看比賽的觀眾揮手致意。
當他到達一個名為奧爾伯裏的小鎮時,有人問他剩餘的比賽有什麼策略。他回答要堅持跑完比賽,他做到了。
他不停地跑著。每天晚上,他隻能與領先的第一團隊拉近一丁點距離。到最後一晚,他超過了所有頂尖選手。到最後一天,他已經跑在了最前麵。他以61歲的高齡跑完了悉尼至墨爾本的整個賽程,不僅沒有一命嗚呼,還捧走了冠軍獎杯,以提前9小時的成績打破了紀錄,成了國家英雄!舉國上下的人們立刻愛上了這個種植馬鈴薯的61歲農夫,因為他以5天15時4分的成績跑完了這場長達875公裏的比賽,成功地擊敗了世界上最優秀的長跑運動員。而他並不知道比賽當中允許睡覺,他說,自始至終想象自己是在追逐羊群,與一場即將來襲的暴風雨爭搶時間。
1997年,76歲的克裏夫·楊再露頭角,力圖成為年齡最大的環澳長跑選手,為無家可歸的兒童募集資金。整個賽程16000公裏,他跑完了6520公裏,後來因母親生病而被迫退出了比賽。
他對長跑的熱愛從未消減,2000年,他在一項1600公裏比賽中跑完了921公裏,一星期後在他蓋裏布蘭德的家中病倒,從此再也沒有力氣跑了。輕度中風結束了他英雄般的長跑生涯。
2003年11月2日,久病之後的克裏夫·楊這位長跑運動史上的傳奇人物與世長辭。享年81歲。
“楊氏碎步”因被認為更符合空氣動力學、更省力而被超級馬拉鬆選手紛紛效法。據悉,悉尼至墨爾本長跑優勝者中至少有3名是憑“楊氏碎步”取勝的。
如今,悉尼至墨爾本馬拉鬆賽中幾乎沒有人睡覺了。要贏得這場比賽,你必須像克裏夫·楊那樣,日夜不停地奔跑。
或許要跑贏人生的馬拉鬆賽,也正需要克裏夫·楊的精神——打破常規、拚搏不息。
做人當本然
●老兵
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隻是恰好;做人做到極處,無有他異,隻是本然。
宋太祖趙匡胤當初隻是後周柴世宗手下一名將軍,有一次與敵軍展開了你死我活的廝殺。趙匡胤正殺得興起,不料他的戰馬突然中箭而死。趙匡胤跌落馬下,敵軍的幾個戰將乘機圍了上來。正在這時,趙匡胤手下的一名騎兵飛馳到他麵前,跳下馬來喊道:“將軍快上馬!”情急之中,趙匡胤隻匆匆看了那騎兵一眼,便跨上戰馬,與敵人再度拚殺起來。
戰鬥結束後,趙匡胤想找到救命恩人,便傳令全軍,懸賞那名騎兵。但意想不到的是,連續幾天也沒有人來領賞。此事一擱就是十來年,但趙匡胤一直沒有忘記那名士兵。
柴世宗死後,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做了皇帝,富貴天下,更想報答舍身救己的恩人,於是根據自己的記憶,請畫師描摹出騎兵的畫像,在全國張貼找尋,仍無結果。事已至此,趙匡胤猜想,可能為了救自己,那名失去戰馬的騎兵已經戰死沙場。
又過了幾年。一天,有一個人拿著當年宋太祖找人的畫像來到皇宮前,對門衛說:“你就說是這個人要求覲見。”門衛層層通報,太祖聽說是恩人來了,急忙相見。
雖然已過了十多年,但太祖立刻就認出,眼前之人正是當年的騎兵。趙匡胤不免唏噓感歎:“我找你許多年了,你怎麼現在才來?若不是當年你舍命相救,我哪有今日?”
老騎兵說:“小民當年救您,是因為您是軍中的主帥,救您就是救了全軍,救了我自己。那次戰鬥之後,小民負傷回到家鄉。陛下找人的畫像我也見了,並揭下一張,以示紀念。陛下能記得小民,已經滿足,不圖回報。”
太祖正為他的胸懷稱奇,又見他臉色一變,凝重地說:“小民今天來朝中覲見,並非為己。我的家鄉這兩年連年大旱,顆粒不收,而地方官吏為了顯示政績,又隱匿災情不報,致使餓殍遍野,民不聊生,子食父肉,慘不忍睹啊!小民實在坐立不安,決定來找陛下,希望陛下開恩,救濟天下百姓!”
宋太祖聽完,立即命人籌備賑災之事,又下令賜給恩人黃金十萬兩,官位隨意挑選。那人卻說:“若是為了官位和錢財,小民早來領賞。小民深知自己的才幹難當大任,平凡度日最好。如果陛下恩準,把賜予的十萬兩黃金一並作為賑濟災民的款項,小民感激不盡!”
老騎兵隨即跪拜在地,宋太祖忙喚他平身,長歎道:“你如此淡泊名利,情係百姓,令人欽佩!你既無心留在朝中為官,就派你押運這批錢糧回去吧。”
老騎兵卻再次推辭:“賑濟之事,體現的是陛下的愛民之心,若我押運,難免讓人以為您是還我一人之恩,豈不辜負了皇恩!”
太祖沉吟少許,取來紙墨,親筆寫了一封信函,遞給他說:“如果你遇到了什麼難處,隻需拿出此信,就能得到任何幫助。”老騎兵拜謝後,將信函放入懷中。
多年後,老騎兵享盡天年,安然離世。他的子孫整理遺物時,發現了太祖的親筆信。這個甘於平淡、始終不用皇家關係謀取功名利祿之人,正是邢悚。
在許多人看來,能有幸救皇帝一命,真是摸到了命運的“頭彩”。然而,邢悚並沒有以此為念,而是以一顆平常心對待生活,靠自己的本事和能力生活。雖然身為一介布衣,卻活出了一番境界,真令那許多拚命投機鑽營、蠅營狗苟、為了蠅頭小利便不擇手段的人汗顏。
《菜根譚》上有句話說得好:“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隻是恰好;做人做到極處,無有他異,隻是本然。”這本然二字,用邢悚所作所為來破解,最為恰當。
人生在世,無論銳意進取,還是田園牧歌,都要記得“本然”,不忘根本,才能領悟生命真正的美妙。
為新生命的誕生而飛翔
●喬伊
1961年,艾雷羅·戴利格出生於意大利西西裏島的埃特納火山腳下一個平凡人家。在獨特自然環境中長大的戴利格,對大自然有一種特殊的愛。
19歲時,戴利格順利考入了巴黎體育大學。在校讀書期間,他便對攀岩、登山這類挑戰高度極限的運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最令他癡狂的則是三角翼滑翔傘。
然而,滑翔傘運動是一項並非一般人都能參與的運動。這項運動有著較高的危險性,要求飛翔者必須具備較強的操控能力和嫻熟的飛行技巧。因此有關部門規定:從事滑翔傘運動人員必須經過專業學習,經考試合格後方可允許。經過不懈的努力,戴利格最終通過了嚴格的考核,順利領得了滑翔傘運動的執照。
一天,戴利格在一位酷愛登山的朋友家欣賞其拍攝的喜馬拉雅山景色照片。突然,他發現在喜馬拉雅山的上空有一個奇怪的小黑點。這頓時激發了戴利格的好奇心,於是他拿起放大鏡仔細研究起來。原來那個極小的黑點竟是一隻展翅翱翔的尼泊爾雄鷹。
從此,雄鷹在海拔9000米高空自由翱翔的畫麵,深深地烙印在了戴利格的心頭。在噴氣式飛機都難以企及的高空,雄鷹不懼飄忽不定的氣流和猛烈旋轉的颶風,依然搏擊翱翔近萬米高空,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精神啊!然而,這種鷹目前正處於瀕臨滅絕的邊緣。戴利格決心要為尼泊爾鷹的生存和繁衍獻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2001年,戴利格致電給英國布裏斯托爾的一個鷹養殖基地,要求成為人工養殖鷹的誌願者。
不久,戴利格就收到了鷹養殖基地寄給他的郵包。打開郵包,他驚奇地發現裏麵安穩地“睡”著一枚鷹蛋。同時,郵包裏還附有一封信,上麵寫滿了關於鳥類飼養的注意事項。
於是,戴利格在朋友的幫助指導下,經過悉心人工孵化,小雛鷹終於破殼而出。
尼泊爾鷹有個奇特的天性,當雛鷹睜開眼睛時,首先映入其視線的那個形象,就會被當成是它的父親。於是雛鷹在整個成長過程中,會一直依賴於“父親”的保護和疼愛。即使這個“父親”和它根本就是兩種不同的生物,雛鷹也絲毫不會產生懷疑。
就這樣,戴利格擔負起了雛鷹“父親”的職責,他經常通過愛撫讓雛鷹感受到安全。並給雛鷹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搏爾”。
在戴利格的百般嗬護下,搏爾漸漸地長成了一隻英姿勃勃的雄鷹。戴利格知道,是該教搏爾學習飛翔的時候了。
一個明媚的早上,戴利格把搏爾放置在自己的胳膊上,操縱著12平方米的三角翼滑翔傘直升高空。起初,從未離開過地麵的搏爾用利爪拚命地抓住“父親”的胳膊,全身緊張地顫抖。但天性使然,隨著他們逐漸地上升,搏爾突然“呼”的一下鬆開鷹爪,振翅高飛。它一會兒向下俯衝,一會兒向高空盤旋飛翔。
盡管,戴利格很希望搏爾能夠擁有屬於它的自由和藍天,但是當搏爾離他而去的瞬間,他依然感到一陣心痛。
然而,為了保證鷹的自然生存和繁衍,他必須把已經學會飛翔和捕獵的搏爾送到炎熱的尼羅河,那裏才是搏爾真正的家。
這天,戴利格操縱著滑翔傘在空中飛翔,搏爾伴隨其左右,他們沿著尼羅河穀向南飛行。沿途,他們遇到了難以預料的種種艱難和險情。途經撒哈拉沙漠時,由於幹燥炎熱的氣候,使他們嚴重缺水。為了尋找水源,戴利格不得不暫且停下行程。
在這裏,他意外遇到了當地的圖阿雷格人。這個仍處於遊牧狀態的群體,對從天而降的戴利格充滿了敵意。
然而戴利格知道,在此時極度缺水的狀態下,他必須從圖阿雷格人那裏取得淡水。為了表示友好並取得對方信任,戴利格依次用滑翔傘載著他們,讓群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體會了“飛翔”的感受。最終,大開眼界的圖阿雷格人,高興地送給了戴利格很多的淡水和食物。
數天後,戴利格終於把搏爾送到它的“家”。搏爾振翅重歸大自然,但戴利格心中依然充滿憂慮,因為搏爾從小與“父親”長大,根本不認識與它同類的鷹。戴利格希望它不會感到孤獨和不安。
2002年,戴利格又著手人工孵化一隻西伯利亞野鶴。為了讓雛鶴在破殼時能夠適應這裏的環境,戴利格用錄音機錄下自己的聲音,並在蛋的孵化過程中反複播放。
野鶴也同樣處於瀕危的邊緣,這很大程度上歸咎於人類的肆意捕殺。而人工喂養對野鶴的成長也存在著弊端。因為從小在人的照料下長大的野鶴,對人類喪失了警惕性,重新回到大自然後,它們可能會輕易地再遭獵人的槍口。
於是,戴利格在雛鶴破殼之前,就準備好了一副野鶴的麵具,為了便於給雛鶴喂食,他還準備了一個人造鶴喙。
終於,雛鶴破殼了。身上還未長出羽毛的雛鶴,蜷縮在殼邊瑟瑟發抖。戴利格戴上野鶴麵具,一邊向雛鶴問好,一邊輕輕地把雛鶴捧到柔軟的鳥窩中。雛鶴果然認出了戴利格的聲音,逐漸平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