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石蘑菇和魔鬼城
當我們走進沙漠腹地,我們就能看到一塊塊孤立、突出的大岩石,這些岩石上麵又圓又大,下麵又細又小,就像地上長出來的大蘑菇。這實在令人驚詫: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怪的形狀呢?
原來,沙漠裏的風很大,它常常裹挾著砂石在沙漠中呼嘯而過。這些砂石飛得並不很高,大都在距地麵數米的範圍內擦過。天長日久,就把巨石的下部打磨得越來越細,於是,石蘑菇就形成了。
沙漠中另一種常見的奇觀是魔鬼城。魔鬼城裏有縱橫交錯的街道,街道兩旁聳立著整齊、高大的石屋、城堡。誰在這荒蕪的沙漠中建起了這樣一個城市?事實上,它不是人類建造的,而是大自然的風與砂石的傑作。因此,人們把這樣的城市叫做魔鬼城。
在我國準噶爾盆地的西北邊,就有一座這樣的魔鬼城。那裏是個風口,因而風極大。當大風刮起,砂石、小石塊被大風刮得漫天飛舞。風沙吹過岩石的縫隙,日久天長,就慢慢將岩石吹蝕成房舍、城堡和街道。
麵對大自然創造出來的石蘑菇和魔鬼城,人們不由得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大自然的威力真是令人驚歎啊!
世界最高的瀑布
世界最高的瀑布叫安赫爾瀑布,它位於委內瑞拉東南部的圭亞那高原上。1935年,美國飛行員安赫爾駕著一架小型飛機,飛往圭亞那高原,想尋找一條傳說中的充滿黃金的河流。
安赫爾在崇山峻嶺中穿梭、盤旋,此時,他發現有數不清的小瀑布,傾瀉在幽深的河穀裏。安赫爾正在驚歎這一勝景時,突然他看見一道更大的水簾出現在前方。抬頭仰望,這道水簾直上雲霄,仿佛是從天空中傾瀉下來的。轟隆隆的水聲震耳欲聾,以雷霆萬鈞之勢瀉入萬丈深淵。
安赫爾震驚了,他看看飛機的高度計。上麵的指示高度已經超過了800米。而瀑布呢,仍高掛雲天。瀑布究竟有多高呢?
安赫爾將他的新發現公布於世,世人為之震驚。後來,一支科學探險隊排除艱險,終於抵達了瀑布的源頭。他們測量出瀑布的高度為979米,是迄今為止人們發現的最高的瀑布。為了紀念安赫爾,人們便將這條瀑布命名為安赫爾瀑布。
安赫爾瀑布名揚天下,然而親眼目睹它的雄姿的人,卻寥寥無幾。因為,它被原始森林和崇山峻嶺環抱著,根本無路可走。想看到它,必須搭乘私人飛機前往。這可是一種極具風險的觀光遊覽活動,難怪每位搭機探勝者,都可榮獲一份“勇敢探險者”的證書呢!
罕見的熔岩湖
塔傑夫是位勇敢的熱愛科學的意大利地質學家,1948年,他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去一座活火山口進行了一番考察。
塔傑夫考察的這座火山在非洲中部,名叫尼臘貢戈火山。它已有一萬歲了,卻依然“年輕氣盛”,“愛發脾氣”,常動不動就噴出火紅的熔岩。
塔傑夫趁火山平息之機,爬上了山頂,並從火山口向下望去。隻見在下方600米深的地方,靜靜地躺著一彎新月形的熔岩湖,熔岩湖中是火紅的熔岩。
這個熔岩湖不大,它長為400米,寬為100米,塔傑夫認為,從熔岩湖的活動規律可以探知地球內部的一些奧秘。
熔岩湖噴發起來,分外壯觀。它先是噴出幾股熔岩,接著冒出煙霧。當湖中熾熱的熔岩沸騰起來後,伴隨著巨大的吼聲,一股熔岩柱衝天而起,將周圍照得通紅。
熔岩湖時而噴發,時而靜止,這是十分罕見的。科學家們對熔岩湖十分感興趣,他們認為,熔岩湖是觀察地球內部的一扇窗口。真想不到,熔岩湖還有這種特長呢!
火紅的火焰山
火焰山位於我國新疆吐魯番盆地中部,它東西長100千米,寬10千米,高度為400~500米。火焰山通身火紅,遠遠看去真像著了火似的。那麼火焰山是如何來的呢?
相傳,很久以前,火焰山地區是一個綠洲,這裏流水潺潺,果木繁茂。人民生活在一片幸福、和美的環境中。可是有一天,從西方來了一條惡龍,它口噴火焰,到處橫行。不久,惡龍將生機勃勃的綠洲變成了一片荒蕪的窮山惡水之地。
玉皇大帝得知這一消息後,萬分震驚,他調集來天兵天將,將火龍殺死。火龍落在地上,化成了一座冒著火焰的山。玉皇大帝呼風喚雨,將火焰澆滅。於是,火焰山就形成了。
這隻是個神話傳說,那麼火焰山究竟為什麼是火紅的呢?讓我們走近火焰山,去看個明白。火焰山全部是由火紅的砂岩和頁岩組成的。在距今一億年前,堆積在這裏的沙石泥土經過高溫氧化,大雨淋溶,形成了大量紅色的氧化鐵。後來,由於地質變遷,這兒成為山脈,於是就形成了火焰山。
火焰山地處我國西部的炎熱、幹旱地區,山上寸草不生,滴水不流。當晴空萬裏,烈日炎炎時,火焰山的紅色岩石紅光閃耀,雲焰繚繞,真的像熊熊的火焰在燃燒一樣。
中國古代最大的陵墓——秦始皇陵
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皇帝,他首先把四分五裂的中國統一起來。秦始皇是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秦始皇逐漸衰老後,便派人去求長生不老之藥;同時,他又驅使20萬人,為他在驪山修建一座巨大的墳墓。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陵墓非常巨大,它分內外兩城。內城是方形,周長2525米;外城是長方形,周長6264米。在地麵上,還蓋有寢殿、廟宇、樓台等建築,氣勢非常壯觀。
公元前206年,項羽率領30萬人來發掘秦始皇陵,從陵中挖出的寶物,運送了一個月。隨即,項羽一把火燒毀了地麵上的建築。
2000多年過去後的今天,秦始皇陵在地麵上隻留下了一座47米高,周長2000米,占地25萬平方米的巨大土丘。由此推斷,當初,秦始皇陵該是多麼宏大、壯觀啊!
1974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東側地下6米深處,發現了一號、二號、三號,三個規模宏大的兵馬俑坑。在坑內,有700多件陶製的士兵和陶製的馬匹,以及許多熠熠閃光的兵器,如銅劍、矛、弓弩等。
如今,這裏已建成為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並對外開放,吸引著世界各地的觀光者。然而,這隻是秦始皇陵墓中很少的一部分,全世界都在期待著早日一睹秦始皇陵墓的全貌。
鄭和下西洋
五百多年前,明朝皇帝明成祖為了顯示明王朝的威德,派鄭和率船隊遠涉重洋,到當時中國人還很陌生的東南亞、印度、非洲等地。
鄭和的船隊據稱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有200多艘船,而且很多都是大號船,在當時是很少見的。1405年6月的一天,船隊從蘇州城出發進入東海,整個船隊浩浩蕩蕩,連綿幾十裏,排列十分整齊。每當號角吹起,此起彼伏,互相呼應,更顯得聲勢浩大,真讓人歎為觀止啊!船隊一駛入南海就遭遇上海盜搶劫客船。鄭和指揮船隊向海盜進攻,明軍將士特別英勇,海盜嚇得狼狽逃竄。為進一步剿滅海盜,為當地人清除後患,鄭和派出很多艘戰船包圍了海盜的大本營。一聲令下,眾將士勇敢殺敵,殲滅好幾百名海盜,端掉了海匪的老窩,除了一大害,重新保證了海上航行的安全。
鄭和的船隊又向西行駛,來到馬來西亞的滿刺加,鄭和宣讀了明成祖冊封酋長為國王的詔書。在那時候,滿刺加當地的人還不會種田。鄭和就命令工匠為當地人打造農具,從船上的稻穀中選出些好的作種,率士兵上島開荒,教會當地人種糧。
船隊繼續西行,繞過了整個印度半島的南端,訪問大大小小二十多個國家。在這裏,中國的絲綢、瓷器成為搶手貨,很多達官貴人都爭相用金銀珠寶換取它。這些國家的人們對明朝都特別神往。
鄭和的船隊經過兩年多的遠航後終於回到了中國。此後鄭和率船隊七次下西洋,傳播了中國文化,促進了中國和海外各國人民的友情。
征服可可西裏
在中國西南部有一個號稱“世界屋脊”的地方,它就是著名的青藏高原,也被稱為“世界第三極”。在那個自然環境特別惡劣的地方,有一座人類從未征服過的可可西裏峰。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才被一批勇敢的科學家考察者揭去神秘的麵紗。
整個考察過程異常艱苦。風暴和嚴寒是考察隊員遇到的第一個難題,雖然是初夏季節,但這裏卻風暴肆虐,地凍天寒。隨海拔的不斷升高,氣溫愈加下降,帳篷像冰窟般的寒冷。隊員們呼出的氣竟能很快結成晶瑩的雪花,隔著厚厚的手套,手還是會被凍得失去知覺。
當考察隊到達一號營地的第二天,可怕的高山反應出現了。一些隊員皮膚蛻皮,嘴唇腫脹,由於高原缺氧,隊員們感到心跳過速,胸悶氣短,呼吸困難。反應強烈的頭疼惡心,反應遲鈍,甚至引起脫發、掉牙。平日裏的一點小病在這裏卻會誘發重症,甚至危及生命。
在布滿積雪,冰河凍結的山穀裏行走,隊員們得小心翼翼,一不留神就會滑倒,甚至讓鋒利的冰芒戳傷。遇上冰雪融化而成的沼澤地,如稍有閃失,陷進去了後果不堪設想。陡峭的山腰,每前行一步都很困難,兩側的深穀更讓人心驚肉跳。旅途的艱辛沒有磨滅隊員的意誌,反而更加鼓起他們征服自然的決心。當他們終於站在可可西裏的最高峰,他們感到無比的興奮和自豪,中國人又靠自己的勇氣和智慧創造了奇跡。
誰發明了羅盤?
羅盤,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指南針,是我們中華兒女引以自豪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基本上是由一根磁針、一個支軸和一個帶有精密刻度的支架三部分構成,靠著地球磁場對磁針的作用力,使人無論怎樣轉動羅盤,羅盤的磁針所指的方向始終不改變。說起羅盤的發明者,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據史料記載,中國人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發明並開始使用羅盤了,後來,阿拉伯商人從中國人那裏學會了使用羅盤,然後又傳到歐洲,到了十二世紀,羅盤在歐洲已經很通行了。羅盤的流傳及使用,開啟了人類的航海事業。正是靠著羅盤的作用西方航海家發現了新大陸,從此,開始了人類征服海洋、開發海洋資源的活動。
金字塔
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在數千年的曆史發展中,有許多驚人的發明和創造,金字塔是最為著名的一件。
現在保留下來的金字塔大大小小有七八十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法老胡夫的陵墓,人們把它稱為“大金字塔”。這座金字塔高約140米,光用掉巨石就有200多塊。每塊石頭有1米多厚,2米寬,兩噸半重。要知道,這座金字塔是在4800多年前建造的,當時根本沒有機械設備,完全要依靠人力,其中的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墓地。當時的埃及人認為,人死後,會在一定時間內複活。所以人死後,要把屍體保存得完完整整的,否則複活後身體就會不健全。作為一國之王的法老,今生享受了榮華富貴,來世還要做統治別人的人。他們活著時候,就開始修建自己的墓穴金字塔,等著死後把屍體放在裏麵。為了在複活前的那段時間也過得舒服,金字塔內部也要修建得金碧輝煌,一切生活用品、象征生前權利的東西也要一應俱全。因此許多金字塔內繪滿了壁畫,並有大量珍寶陪葬。
萬裏長城
有人好奇地問從航天飛機上下來的宇航員:“你們在宇宙中,用肉眼能看到地球上的什麼?”他們的回答是:萬裏長城、金字塔。
在天上也能看見,可見萬裏長城的雄偉壯觀。萬裏長城東起渤海灣,越過崇山峻嶺。穿過莽莽草原,一直向西延伸,最終到達甘肅的嘉峪關。它全長6700公裏,是世界上最長的建築物,被人們稱為“人類文明的紀念碑”。
萬裏長城最早起建於秦朝。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不久,雖然中原一帶還比較安穩,但北方地區卻經常遭受匈奴的侵擾。為了安全的需要,秦始皇決定修建長城。他每年都要征調幾十萬民工,不停地幹活。由於工程太繁重,許多人都累死了,“孟薑女哭長城”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到了明朝,蒙古族和女真族向中原入侵,明朝政府為此重新修建萬裏長城。這次修建,前後持續了100多年的時間,千百萬勞工撒盡了血汗。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萬裏長城。它的頂上建有女牆、垛口、望口和射擊口,非常有利於防禦。在離它不遠的高地上,還專門設立了烽火台,一旦出現情況,就燃起狼煙,一座座地傳下去,把消息傳到千裏之外的京城。
郵票與巴拿馬運河
聞名世界的巴拿馬運河位於中美洲巴拿馬共和國境內,是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捷徑要道。
巴拿馬運河全長813公裏,最寬處304米,最窄處91米。由於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位差以及巴拿馬地峽與海平麵的高度差,運河的最高水位是海拔2652米。要讓一艘載重船跨越這一高度是很困難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者在運河的兩端都修建了三級注排水式升降提升,將通過運河的船隻逐級升高到2653米的最高水位,然後在出口處再經過三級下降,逐級降至海平麵。這樣,船隻就可以緩緩駛入海洋了。在一般情況下,船通過巴拿馬運河需要8——10個小時。
在巴拿馬運河開通之前,從太平洋到大西洋的船隻要繞道南美洲最南端的好望角,才能進入大西洋。1914年8月,巴拿馬運河開通後,太平洋到大西洋的航程縮短了1萬多公裏。如今,這條運河已成了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閘式運河,被稱為“世界橋梁”。
巴拿馬運河的修建,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早在16世紀,西班牙國王就曾下令在巴拿馬地峽最窄的地方開鑿一條河道,但由於當時技術條件和施工能力的限製,沒能辦到。1880年時,法國人也想到在這裏修建運河,但他們花費了多年的時間和巨額資金,也不得不最終放棄了這一計劃。20世紀初,美國人決定建造一條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運河。鑒於在巴拿馬施工的難度太大,他們認為修建一條穿越尼加拉瓜的運河會相對容易些。1902年春,國會議員們已準備批準這一工程。這時,有一個叫比諾·瓦列拉的法國工程師到了美國。他曾參加過當年法國政府的巴拿馬運河計劃,深知尼加拉瓜的地質條件不好,不宜在那裏開鑿運河。他竭力說服美國人改變主意,將運河建在巴拿馬。
就在美國國會對運河計劃進行表決的前幾天,加勒比海中的一座大火山爆發了,影響到了沿海的尼加拉瓜。瓦列拉翻出一枚尼加拉瓜曾經發行過的一張郵票,上麵印有尼加拉瓜國內著名的摩摩通博火山,隻見一縷青煙環繞著火山山頂,表明它是一座活火山。更巧的是,這座火山正好位於預定的運河線路上。瓦列拉抓住火山爆發的時機,大肆宣傳運河線路上有火山隱患。他還找來了90張印有摩摩通博火山的郵票,一張張地放在議員們的桌子上,並在上麵附言道:“這是尼加拉瓜火山活動的官方見證”。幾天後,議員們投了在尼加拉瓜建造運河的反對票,並最終選中了巴拿馬。1904年,運河工程動工。誰能想到,這條黃金水道竟然是一名工程師用一枚郵票救活的呢?
天然燈塔
在茫茫的大海上,船隻要辨別方向、避開暗礁和險灘是非常不容易的。後來人們建造了燈塔,事情便變得容易得多了。燈塔大多是人工建造的。但在大自然中,卻有一種奇妙的天然燈塔——火山燈塔。
伊薩爾科火山位於中美洲薩爾瓦多沿海,海拔1885米。這是一座活火山,每隔8-10分鍾,它就向天空噴出巨大的煙柱,高達300米。同時,它還向海中傾瀉大量的熾熱的熔岩。熔岩和海水接觸後,產生出大量的水汽,彌漫在方圓幾十公裏的海麵上,即使在白天也能看到。
地中海西西裏島北部的利帕裏群島中,有個圓形的小島,著名的斯特龍博利火山就位於這裏。它海拔926米,火山口直徑約500米。長期以來,這座火山每隔8分鍾就“轟隆隆”地發出一陣陣響聲,接著便噴出一股粗大的煙柱。煙柱中,蒸汽夾雜著碎屑直衝向數百米的空中。隨後,煙柱在天空中發散開來,煙和灰塵隨風逐漸消失。據地理學家研究,這裏曾是深達200米深的海底,由於火山的不斷噴發,形成了現在的這座島嶼。
這兩座火山都在沿海地區,而且都是定時噴發,那一明一暗的煙柱,使離火山80-100公裏的船隻上都能看得到,所以,人們都叫它“海上的天然燈塔”。
諾曼底大橋
諾曼底大橋守衛著法國北部塞納河上的泥灘,看上去像一個從混凝土橋塔上伸出的鋼索編成的巨大蜘蛛網。
這是一座1995年1月才開始啟用的新橋,連接著翁弗勒爾和勒阿弗爾兩個城鎮。它是鋼索承接橋,很像金門大橋之類的索橋,但支撐橋身的鋼索直接從橋塔連到橋身。
這座橋由33個部分組成。中間一部分是最後被嵌進橋中的,由下往上提升而成。
橋的重量由2000千米長的鋼繩支撐。兩座混凝土橋塔高215米,聳立在相當於20層高樓的基座上。諾曼底橋的中央跨度為856米,但這不包括靠近橋兩側的引橋。橋的總長是2200米。
100年以前,法國畫家克勞德·莫奈曾繪製過諾曼底大橋的所在地。這不僅使這個地方名噪一時,而且由於莫奈使用了一種被稱為印象主義的全新繪畫風格而引了爭議。現在這個地方的景色被新橋徹底地改變了。
維蘇威火山
大約在公元79年8月24日下午1時,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以東的巨大睡火山——維蘇威火山底部附近的小羅馬鎮民們聽到一聲巨響。當時有記錄表明人們受到驚嚇,但推測他們的室內是安全的。以後的爆發將熔化的石頭變成浮石和灰燼,如下雨般地降落在這一繁忙的海濱城鎮。
到午夜時分,火山活動加劇,海岸以西幾公裏處的赫庫蘭尼姆鎮的住家開始逃離家園,奔向惟一可能逃生之路——大海。突然,火山灰的巨流從火山噴出,撲向城鎮,隨之而來是熔岩的火舌。港口附近的房屋內完好地保留著無覆蓋物的骷髏,表明人們很難有時間弄明白發生了什麼——有些人相擁而死,而另一些人則死在逃生的路上。在一群骷髏中發現一盞燈,推測當人們逃避恐怖的火山噴發時,帶上它照亮道路。相繼而來的噴發浪潮將城鎮掩埋在無數層的火山灰和火山彈之下,但它一直保留至今,因此現在仍在赫庫蘭尼姆進行挖掘。
第二天,在維蘇威火山再度爆發,噴出大片雲狀火山灰和氣體之前,龐培城附近的居民尚未受到傷害。估計這一天的噴發中龐培城有2000人死亡——但這一數字不斷地被修改,考古學家在大規模挖掘中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體遺骸。
維蘇威火山高1277米,不到埃特納火山的一半高,但它的粘液狀熔岩使其更具爆發性。含硫氣體不斷地從巨大的主火山冒出來,火山頂附近的有些地方,岩石熱得足以煮熟雞蛋。
維蘇威火山第一次(最著名的一次)有記載的噴發在公元79年,它導致老火山的崩塌。形成的一個新的盆狀火山口,稱作破火山口,裏麵隆起一個新的小火山堆。最近一次大爆發發生在1944年,人們步行或乘纜車到火山口邊緣,可能認為火山業已平息,但縷縷煙霧以及城鎮地麵向下沉降的信號均提醒人們它任何時候都有可能再次噴發。
石林
在我國雲南省,有一處奇特的森林,被稱為“天下第一奇觀”。說它奇特,因為那裏的樹木不是長出來的,而是石頭形成的。
石林位於路南地區,麵積約有400多平方公裏。在這一大片“森林”裏,千峰競秀,峰頂尖銳,直直地刺向天空。遠遠望去,又像是許多巨大的仙人掌在那裏茁壯生長。置身石林之中,就仿佛走進了一個大自然的雕塑館,到處是形象各異的奇峰怪石,有的如仙女下凡,有的如猴子望月,有的像真實的人物……,幾乎每一處景觀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一代代地流傳,受到當地群眾的敬仰。前些年,人們又在離路南石林20多公裏的地方發現一座新的石林。它的岩柱大多呈蘑菇的形狀,從遠處看去,像是一絲絲的靈芝,因此得名“靈芝林”。在靈芝林一個巨大的窪地中央,聳立著岩柱群。這些岩柱平均高約10米,最高的有40米,形狀大多像飛禽走獸,栩栩如生。在石林區,散落著許多難得一見的世外美景,有陡壁如削的幽澗,有小溪潺潺的音穀,有聳立群峰之巔的石牌坊,有迂回曲折的雙層洞穴。
如此美麗的石林,把它比做童話世界,還是人間仙景更合適呢?
貝加爾湖
你知道世界上最深的湖是哪一個嗎?它就是位於俄羅斯的貝加爾湖。
貝加爾湖呈狹長形,它全長636公裏,但平均寬度卻隻有48公裏,像是一輪彎彎的新月。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庫,貯水量23600萬立方米,約占地球地表淡水總量的1/10。貝加爾湖的蓄水量為什麼這麼大呢?這主要是因為它太深了。1960年時科學家曾經進行過測量,測出它最深的地方為1620米,平均深度達到了730米。有大大小小336條河流注入貝加爾湖,而從湖裏流出的,卻隻有一條安加拉河。
貝加爾湖風光秀麗,湖周圍環繞著崇山峻嶺,湖邊長著鬆樹、雲杉、白樺、白楊等密林。湖裏生活著1200多種動物,其中800種是這裏特有的。貝加爾湖地處內陸,但那裏的動物卻很奇特,例如有一種蘚魚類的動物,它的近親卻生活在印度的湖泊裏;它的同類生活在遙遠的中國南方的湖泊中……。更不可思議的是,湖裏還生活了許多地地道道的海洋類動物,如海豹、鯊魚、海螺等。鮭魚也同海洋裏的鮭魚一模一樣。有的科學家認為這些動物是通過河流來到貝加爾湖的,有的認為貝加爾湖的自然條件類似海洋,這些動物就起源於本地。
海市蜃樓
一位攝影師行走在一片廣闊的草原上。天氣又熱又幹燥,一點風也沒有。他坐下來,想喘口氣。忽然在他的眼前,出現了一個大湖,碧波蕩漾。他跳起來,用盡全力朝前跑。但他跑著跑著,大湖卻消失了。這是怎麼回事?原來,他遇到了海市蜃樓。
海市蜃樓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一般在無風或者風力非常微弱的氣候條件下出現。最有趣的海市蜃樓,應該屬“荷蘭船事件”。
30年代的一天,一艘輪船正從歐洲駛往美國。當船行駛到大西洋時,前方突然出現了一條怪船。那是一艘十六世紀的帆船,船上還有許多乘客,正揚著巨帆駛來。它越來越近了,眼看兩船就要相撞了!船長趕快命令舵手改變航向,帆船便從輪船的左舷旁擦過去了。輪船上的人看得很清楚,這是一艘古代的荷蘭船,船上的人穿戴都是古代的服裝。他們高舉著手,像是在喊救命。但奇怪是,任憑他們的手舉得再高,嘴張得再大,就是聽不到一點的聲音。幾年後,經曆了這次事件的人們又在電影上見到了這艘帆船。原來在當時,有家電影公司正在海邊拍攝荷蘭帆船的電影。由於光線的折射,竟使它在大西洋中形成了海市蜃樓。
地球之淵
在波濤洶湧的西太平洋裏,有一個世界上最深的地方,稱為“地球之淵”。它位於菲律賓以東,名叫馬裏亞納海溝。這條海溝全長2500多公裏,平均寬度70公裏,大部分地區都有8000米之深。它的最深處處在溝的南端,叫“挑戰者深淵”,水深11034米,即使把地球之巔的珠穆朗瑪峰放到裏麵,還要離海麵2000多米呢!這一深淵是由英國海軍的海洋調查船“挑戰者號”最先發現的,所以人們便用船的名字來給它命名。
挑戰者號是用儀器來確定深淵深度的,並沒有人下到海底。為了了解那裏的生態情況,探險家皮卡德和瓦爾什決定拜訪這一地球最深處。他們自己設計了深潛器,將探險的日期定在1960年1月25日。
上午8點32分,深潛器載著兩位勇敢的探險家,向一個遙遠的未知世界下潛。在降落到海底的過程中,深潛器外殼的電線孔曾出現過漏水,艙裏的東西還被強大的水壓壓得爆裂了,但他們還是平安地下到了11034米的深處。通過水下燈光看去,兩位探險家驚奇地發現,這裏也有生物生活。一種魚體形扁平,眼睛生長在頭部側方;一種小蝦顏色鮮紅,在泥水中浮遊……。它們終日生活在海底巨大的水壓之下,真使人稱奇。
布韋島
地球表麵最僻遠的島嶼是南大洋中的布韋島。對於任何一個探險者來說,發現它的興奮都如曇花一現,因為這是一個令人生畏的地方。該島的一個陡崖包圍的活火山,全部被冰蓋所覆蓋。島上的天氣通常很糟糕,登島的嚐試很少有成功的。被放逐到該島的任何一個人確實會感到十分孤寂;最近的陸地是其南1689公裏處的杳無人跡的屈朗寧·毛德地的南極海岸;南非的開普敦位於其東北2558公裏處。
布韋島是由法國航海家布韋於1739年1月1日發現的,當時他正在尋找一個被另一個法國人波爾梅爾·德·岡內維爾於16世紀早期描述成神秘的熱帶天堂的地方。由於持續大霧和有一個船員生病,因此布韋沒能登陸,被迫退卻。他確信已發現了南大陸的外端,並將其命名為瑟庫姆錫興角。他記錄了島嶼的經度和緯度,然而當他回到法國時,他所能報道的是,他發現的不是一個熱帶天堂。隨後,其他幾個探險者、著名的航海家,如詹姆斯·庫克船長和詹姆斯·克拉克·羅斯相繼尋找該島但都沒有成功。他們述說失敗的主要理由是他們找錯了地方。而布韋像當時的其他航海家一樣沒有精確測定經度的工具。性能可靠的天文鍾是測量經度必不可少的工具,但當時卻沒有開發出來,精確的航行成為尋找這個麵積僅51平方公裏、高僅935米的小島的首要條件。
在布韋發現該島後的許多年間,該島的存在一直有人懷疑,但大約70年以後,兩個英國捕鯨者詹姆斯·林賽和托馬斯·霍珀於1808年再次發現該島。1822年美國人本傑明·莫雷爾首次登上該島,為表示對發現者的敬意,將其取名為布韋島。1825年12月16日,英國海豹捕獵業探險隊的喬治·諾裏斯又一次發現該島,並將其改名為利物浦島,作為國王喬治四世的財產。諾裏斯還命名了附近的湯普森島,並把它描述為起源於火山的島嶼。自此以後,這座島嶼就再也沒有人看到過,因而被視為不複存在的了。但是,現代的觀點認為,它是毀滅於1895年或1896年的火山噴發。後繼的來訪者重新界定了布韋島的位置,然而,直到1898-1899年,德國深海考察隊才將其位置可靠地確定下來,即南緯54°26′和東經3°24′,但與布韋確定的東經28°30′的經度相差甚大。
布韋島上的野生生物是典型的南大洋區係,但因裸露地少得可憐,所以植物也極少。島上和島的周圍有企鵝和海豹,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早期捕海豹的遠征隊來此獵取海豹的皮毛和海象油。另外,相對而言。來訪的人數很少,尚未有人在島上過冬。地球上最僻遠的一片陸地似乎注定也是最孤寂的地方。
亞馬遜河流域
亞馬遜河長6565公裏,僅次於長6648公裏的尼羅河,是世界第二長河。亞馬遜河流域蘊含著世界上麵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它占地約600萬平方公裏,跨越9個國家。這一浩瀚的熱帶雨林的生命血液就是巨大的亞馬遜河及其眾多的支流,兩者共蓄容了世界河流總水量的75%。
在這浩瀚的熱帶雨林裏生長著100多萬種植物和動物,是世界基因遺產的博物館。即使在一較小的區域內,物種的多樣性也是顯而易見,僅僅10平方公裏的熱帶雨林地段內,就有1500種有花植物、750種樹林、125種哺乳類動物、400種不同的鳥類、無數的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許多種群還尚未記錄和鑒定,科學家們隻能推測該雨林的真實財富和自然資源的多樣性。
亞馬遜河及其支流供養著2000多種魚類和許多稀有的哺乳類動物和爬行類動物,包括亞馬遜水牛、平克河海豚、大水獺和眼鏡寬吻鱷。魚的多樣性更不同凡響,從小的臭名昭著的紅腹水虎魚(一種膽小、貪婪、大群出沒的食肉動物)一直到以岸邊樹上落入水中的樹籽和果子為食的其他近親品種。能長到1米長的、可躍出水麵掠食低懸於樹枝上的甲蟲。
近年來,雨林的采伐達到令人驚恐的程度,每小時大於4平方公裏的森林不可複原地消失了。對於複雜多變的生態係統的不加區別地破壞具有全球性影響,威脅著野生生物的生存,威脅著幾世紀來一直生活在森林內的美洲印第安土著的生活,威脅著子孫後代欣賞和揭示雨林奧秘的機會。
當地的美洲印第安部落與雨林和諧相處,他們仿製自然,以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方式開發利用雨林。哥倫比亞政府確認印第安人是森林的最佳掌管者。為森林持續利用提供了一線希望之光。1989年建立的奇裏比奎特國家公園,麵積10000平方公裏,禁止一切外來的采伐,將管理權留交給印第安人。盡管國家公園麵積很大,但僅占雨林總麵積的017%。印第安人的傳統習慣是種植絲蘭樹、胡椒樹、芒果樹和其他作物。經過一小段時間的豐產後,部落就繼續遷移,清除另一個森林中的花園;讓老的森林中的花園恢複為雨林景觀。可能因火燒引起的對森林中的花園自然清除,少則40年方可恢複到成熟的天然林;對於因徹底砍伐造成的完全不可逆轉的破壞,即使花200年時間,森林中的花園還遠非完好。
夏威夷群島
夏威夷群島位於北緯19到29度的北太平洋中,西起庫雷島和中途島,東到夏威夷本島,延伸長度2415公裏,群島似乎與環繞太平洋邊緣的“火環”中的任何一座火山沒有關係。其他大部分火山都與深海溝聯係在一起,海溝正處於大洋殼楔入大陸邊緣下的地幔中支的地方。這一稱為潛沒的過程,因大洋地殼板塊的沉降產生了摩擦熱,這就為海溝以外的火山依次提供熱源。
相反,夏威夷群島正處於地球地幔層的一個熱點之上,是一個點狀熱源。地質學家認為現有30多處這樣的熱點,都與地球內部有著固定的相關性,並具有跨越地質年代的長壽特點。這就意味著處於移動的大洋殼之下的熱點,由於大洋殼運行其上而產生一係列火山。
這恰恰就是在夏威夷群島發生的事情。西太平洋的洋殼穩定地向西移動,在熱點的生命周期內,洋殼似乎移動了2414公裏。所有的夏威夷群島鏈都是火山島,最老的火山島在西端,而最活躍的——因而也是最年輕的——火山島,就在群島鏈東端的夏威夷本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