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波利尼西亞古代文化—三千年的未泯之魂?(1 / 1)

英文名: Ancient Cultures in Polynesia

所屬地:波利尼西亞群島

年代: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18世紀末

發掘時間:20世紀50年代後

今天,在南太平洋的這一片島嶼上,當年的文化已經在和現代文化的博弈中失去了生命力。但在這裏留下的任何一個足跡卻時時吸引著人們,透過簡易的房屋、粗製的工具,我們似乎又看到了遠古居民勞作的影子。

波利尼西亞的古代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文化,分布於南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亞群島,存在於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18世紀末。

“波利尼西亞”一名源於希臘文,意思是“多島”,整個群島麵積共為294萬平方公裏。1907年,英國學者布朗首次對波利尼西亞古代文化進行了調查和研究,但早期多偏重於民族學的考察,20世紀50年代後才開始進行係統的考古發掘。

群島上的居民大多住在島嶼的沿海地帶和腹地山穀中,但居住形式不太一樣。一是橢圓形草屋,通常4或5間為一群,帶有一個院子,其中有的建造在石台基上,這類居址多半分布在較大的火山島上。這一類屬於散落型的組合,另一類則是大群落的聚居,一般由30間以上的房屋組成村落,周圍有石圍牆和木柵欄等防衛設施,以木頭為建築材料,沒有牆體,從屋簷上垂下的席子用來遮擋陽光風雨。

島上的建築以露天的神廟為主,幾乎每個小島都有。這類露天神廟大多建於山穀內的人造階地上,往往帶有一個可供集會和跳舞的廣場,主要用於宗教祭祀,同時也是部落社會活動的中心。神廟大多呈長方形,由石板鋪成,四麵有石牆或壕溝,有的直接建在一批房屋中間。神廟場內一端石砌平台上安放著表示神位的石板,在複活節島和馬克薩斯群島,也有類似功用的建築,隻不過石板換成了石雕人像。

波利尼西亞古代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石锛和魚鉤。石锛大多用玄武岩製成,有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不同形狀。製作魚鉤的材料有各種動物如海豚、鯊魚、豬、狗等的骨骼及各類貝殼。此外,還有文身用的骨針、耳墜等骨製品,用珊瑚製的鋸、銼刀、錘子和鑽孔時用於固定鑽頭的錠盤,還有用貝殼製的鑽頭和用粗石塊製的銼刀、鑽頭、鑿等。

波利尼西亞古代文化產生了不少藝術品,其中以各種雕刻最為著名。岩畫多半刻在海邊的岩石上,以人物形象為主,也有狗、天鵝、鳥人等圖像。他們用石、骨、動物牙齒,特別是鯊魚的牙齒作為雕刻的材料,雕成鳥頭人身或人頭鳥身形,新西蘭則以木雕居多。這裏很少發現陶器,可能與大部分島嶼屬於火山島和珊瑚礁島而缺少黏土有關。據考古材料,前第1千年中葉,在薩摩亞、湯加、斐濟等波利尼西亞西部的一些島嶼上曾流行陶器,但約於公元300年後消失。在馬克薩斯群島也曾發現拉皮塔文化類型的陶器碎片,年代約為300年前後。但上述陶器均非產自本地,而是移民帶入的。波利尼西亞古代文化與鄰近的拉皮塔文化也有密切的聯係。

波利尼西亞人的祖先大約在距今3000或4000年前,從美拉尼西亞東部進入波利尼西亞群島,並自西向東逐漸擴散到各個島嶼上。島上生活以農業和漁業為主,種植芋、麵包果、香蕉和甜薯等塊莖作物和果樹,並飼養豬、狗、雞等家畜。除甜薯外的其他作物及家畜,原產地都在東南亞。木、石、骨、貝殼和植物纖維是波利尼西亞古代文化中基本的生產和生活資料。雖然波利尼西亞各島群間相對分散,文化上存在不少差異,但生活方式都具有明顯適應大洋環境的特點。18世紀末以後,隨著歐洲殖民者的出現,波利尼西亞人的各個方麵受到了很大影響,這一近3000年的文化在慢慢消失。然而,牢牢根植於此的文化靈魂並未徹底地散去,它在文化、藝術、宗教方麵的影響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