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答複湯慕玄君十問 海印山人
一、學道程序,請示大綱。
答:學道程序,不外信、解、行、證四步。此據大綱言也。信心為第一步,解悟為第二步。信心要深,解悟要徹。信如發心至湖北武當朝山,信有太和仙境,有可到之理。解則理路分明,如至武當已洞悉水陸路程,以及沿途食宿等情形,籌有充分旅費。行則親曆其境界,依所定之路線前進。證則到目地後,自在逍遙,盡情受用。證亦有淺深,總以解脫為目標。未到解脫,尚在行位,不能說到證位。所謂解脫者,謂出五濁,超三界,不受分段變易兩種生死之謂也。初學道以信、解為急務,及行起解絕,則以證為究竟可也。
二、修道程序,亦望指示大綱。
答:譚子《化書》有雲:“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此其大綱程序也。故白真人雲:“忘形養氣氣化神,是雲大道透三關”。元明以來,通雲“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但不如譚真人所說為圓融耳。
三、今時學道者眾,成道者無聞,症結所在,能指示否?
答:學道乃一普通稱呼,其中有真心學道,誌在了生死者;有隻圖名利,假此作幌子者;有一時隨喜,旋即放棄,有始無終者;有信從邪師,盲修瞎煉者。皆各謂學道,實際則多與道不相應。今且約真為生死而學道者言之:有遇真師者,有不遇真師者;有遇真師已得全訣者,有隻聞下手工夫者,或得訣僅一半者,此中亦難以一例視之。再以真為生死、已遇真師而得全訣者言之,或遇種種逆緣,阻其實修,或自己一時因循,忽大限已到,而不及修;或能放下一切,驀直前去,毫無阻礙者,是德勝而道備,故得成其誌也。
大概修道,必以德為輔。德不足者,每欲下功,魔難隨至。我見亦多矣。譬如君一向住棧房,所欠房金小帳墊款至多,如依舊住下去,則不致與君算清。若一旦欲出棧房而他適,則棧房茶房必向君總算帳一次,一切付清了帳,方能出棧。此三界之中,亦為我人曆劫以來之旅店,所結宿世怨業已多矣。君發願欲了生死,離三界,曆劫冤對,亦必與君總算帳一次,否則日後將無追索之機會。此《西遊記》所以示唐僧一發願至西天取經,即有八十一回魔難發生也。成道者少,半由於不遇真師,半由於自己蹉跎,或業障阻礙耳。
四、學仙當吃葷耶?吃素耶?若學佛則教有名文,不成問題。然丹經中並無規定學仙當茹素之戒條。反之,三豐翁雲:“也飲酒,也食肉,持齋酒肉常充腹”。又謂王居士曰:“吾為茹素除葷者計曰:‘善口不如善心,體君子遠庖廚之訓可也’”。又《道情》曰:“不斷葷腥不犯淫,犯淫喪失長生寶,酒肉穿腸道在心”。是明示可以吃葷。然予所疑者:何以佛製戒而仙開戒,立教不同若是耶?先生吃葷乎?抑茹素乎?對此問題有何高見,足為後學遵循乎?
答:拙著《道寶隨筆》內,有一段討論葷素問題,擬有暇摘錄送登本刊。此問題關於立德方麵。我輩修道,皆為老聖法裔,法裔當然須遵守法祖訓戒。按老聖三寶,以慈為首。又曰:“是以聖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又曰:“天將救之,以慈衛之”。因世人吃葷故,遂致網於山林,罟於淵池,牛羊之巨,魚鱉蝦蟹之細,捕捉烹宰無寧日。君試自問,豈符老聖大慈為首之旨,常善救物之訓乎?若於老聖之長生久視則慕而學之,於老聖之教誡“大慈救物,恬澹無欲”則吐而棄之,則成自私自利、背聖叛道,恐德不足,亦難成仙矣。
君既欲長生,常願物物各得長生,各正性命,方符大慈旨趣耳。古之善談仙者,無如《抱樸子》。卷二《論仙篇》曰:“學仙之法,當恬愉澹泊,滌除嗜欲”。又曰:“仙法欲愛逮蠢蠕,不害含靈”。又曰:“仙法欲止絕臭腥,休糧清腸”。《微旨篇》曰:“求長生者,必欲積功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雲雲,悉與《道德經》符合。若殺物以養己,其去“仁逮昆蟲,愛逮蠢蠕,不害含靈”之訓遠矣,去“滌除嗜欲”之說亦遠矣。三豐翁則雲:“善口不如善心,體君子遠庖廚之訓”,而下文繼雲:“養氣即能養腹,遵至人臭味之戒可也”。此明示飲食太和,足以滋養五髒,不必執《內經》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等詞。“至人臭味之戒”,即不食肉之意,《論語》雲:“色惡不食,味臭不食”是也。以口與心相較,自然善心優於善口。然豈若乘戒俱急,心口俱善之為更妙哉。予睹豐翁出語無極圓融,君隻執其上句,而遺其下文,則成偏見矣。“酒肉穿腸道在心”當看重下三字。今之人,酒肉穿腹,心中無道,隻貪口味而縱五欲,與三豐境界相去懸殊,似未可執此而生異議也。
總之,仙佛皆重清淨心,口既貪乎魚肉,目必貪乎五色,耳亦貪乎五聲。日在五欲境界中吸引,恐與清淨心不相應耳。何況殺生增加冤對,我既害彼,彼必思害我,因果循環,絲毫不爽。我輩修道,急欲清理宿欠,減輕業障,豈可再添新債乎?
仆自十九歲學道,一向隨緣吃葷。直至二十七歲時,得清初周安士所著《萬善資集》(此書極好),洛誦再三,惻隱之心,油然而生。覺殺生以養己命,非大慈之旨,有損天和,損陰德,違孔老仁慈之教,急宜改轍。不意積習既久,茹素數日即思葷,乃因時製宜,時葷時素,一麵停止殺生,魚蝦等一切生物皆不買。且每月有餘錢時,購而放生焉。如是年餘,方吃淨素,迄今十七八年矣。仙佛皆以慈心勝,視物如己,古有慈心仙人,及太乙救苦天尊,君若以慈為宗,則斷葷止殺,不成問題。豈可以仙經所無而疑之乎?
孔子曰:“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且不談高深理論,諺雲:“將心比心”。君既不願被人傷害或殺死,而日以利刃加諸無力抵抗之小動物,是不恕也。老聖教人慈救慈衛,而君背之,且殺生命以充口腹,是不忠也。一切蠢動含靈,皆有覺性。此覺性與果地聖人,初無二致。毀滅有情,是不仁也。故此問題,與修德方麵,甚有關係。若謂人道不具足,而能得成仙道,仆竊疑之。
五、仙佛修證,差別之點,請示知?
答:畢竟水朝東海去,到頭雲定覓山歸。
六、仙佛修證,高下何如?
答:雲定家家月,春來樹樹花。
七、學仙有礙經世否?經世有礙學仙否?
答: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
八、如何是道人家風?
答:行須緩步,語要低聲,息息相顧,心心離念,一旦撒手歸山,方顯逍遙自在。
九、我公丹書,想閱過不少,最相契者何書?
答:《白真人集》。
十、《道書十七種》,究竟是正是邪?
答:曾遊龍藏,自然到眼立分。若其生長蓽門,且任目迷五色。
最忌如豬八戒吃人參果,一口吞下,反問人是何滋味?滋味且置,試道人參果為何必生在五莊觀?五莊觀是甚麼?人參果是甚麼?(按:《道書十七種》當是清·傅金銓所撰輯《濟一子證道秘書十七種》,簡稱《道書十七種》。內收有《玄微心印》及《三豐丹訣》等,均是人元陰陽法派之專著。是故,既問《道書十七種》是正是邪,即是雲陰陽丹法正邪耳。海印子答曰:“曾遊龍藏,自然到眼立分”。自然有很清楚的認識,是正是邪,卻未明斷,當自有不言之隱衷。從其措辭看,並未力斷是邪,尤引“五莊觀”、“人參果”雲雲,啟人慧目,耐人尋味也。——盛克琦識)
附錄二、 答友人書五通 海印山人
一 通
清王夢樓一生學佛,至八十以後又學仙,與仙人往來都有詩。來函謂“何為老而趨下”等語,是義不然。學道在解決老病死三種苦難。年至八十,亦已老矣,精神不濟,步履維艱,飲食不暢。耳目失其聰明,發白麵皺,去死不遠矣。當此之時,若有人能解其現前痛苦者,心樂而從之。此人情之常也。
夢樓於禪,頗有契心。其與仙人往來,必仙人傳其延年卻病之術,調息安神之法,得真實受用、解其老病之煩悶耳。佛法固高,然談理者多,實證者尚無其人。若謂老病之苦不能解除,而能解決死苦;現生尚不能證聖,死後反能證聖,皆屬自欺欺人。玄宗隻貴現前一著,現前能安神和息,得真實受用,將來可不問自知。是故玄宗如商人辦貨,要現款現購,不用期票,不貴賒賬。今之學佛者,求將來獲益,死後往生,類皆使用期票。然期票到期,能否兌現,實無把握。諺所謂“現錢不要,要賒賬”,正契今日一般學佛人之心理也。
君豈未讀最早流入中國而譯出之《四十二章 經》乎?佛問人命在幾間,諸弟子答者,皆不契佛意。最後一人答曰:“在呼吸間”。佛方讚歎,稱為知道。是意雲何?呼吸於道,有甚相關?須知呼吸所在,即道之所在也。既人命在呼吸間,則何不於呼吸未斷之前,安神調息,而免其破產乎?若待呼吸一斷,則現款已用罄。縱有期票,試問至何處兌現乎?奈何忍心待其破產,斯亦惑矣。
二 通
來示謂“人命在呼吸間,隻喻其速,入息不保出息”雲雲。我兄僅解得一半。若隻言其速,世尊當雲:“善哉!子知時矣”,不當雲:“善哉!子知道矣”。可知並非為時間問題也。道在呼吸之間,即教人“調息安神”之意。蓋息者,心之風相也。息調則心定,息和則心和。凡人動怒之際,心暴則息亦粗。賽跑之頃,心跳加速,則呼吸亦短促。死人無息,心離故也。在定之心亦無息,心寂故也。